唐雋菁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要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因此,提升兒童的公民素養是課程的目標之一。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提出了每課三問。
一問:是否能引發獨立思考?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體驗生活。這是他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我們在教學中,就應當鼓勵并倡導兒童獨立思考,各抒己見,不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互通有無》(蘇教·中圖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一課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是:初步了解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依存的關系,及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許多老師在執教時都努力凸顯古往今來的“互通有無”使中國經濟實力得以快速提升。然而,這應該只是教學目標的一個方面。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各國經濟往來更趨頻繁,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伴隨而來的是居高不下的經濟糾紛。據此,我們從一張統計圖表入手。
生1:我不太明白什么是“反傾銷調查”?
師:要理解“反傾銷調查”,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傾銷”。(出示簡介,學生閱讀)
師: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生2:傾銷就是低價銷售,讓本地的商品賣不出去。
師:你們能看出互通有無與這張統計圖表之間的關系嗎?
生3:隨著出口量增大,我國受反傾銷調查的數量也在增加。
生4: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市場越開放,矛盾糾紛也越多。
生5:這是其他國家在欺負我們,我們中國又不是沒有生產能力。我們可以不進口其他國家的商品,也可以不把商品出口到其他國家。
生6: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你剛才說的,叫閉關鎖國。歷史上,我們可是吃過大虧的。
師:我們對外開放的目的是什么?我覺得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那么,我們怎么能因為開放后一些產業會受到沖擊就因噎廢食呢?
生7:大家聽過“多米諾骨牌”現象吧。金融危機的時候,國外的訂單減少了,我國很多企業就沒辦法生存了,很多人失業。為了保護我們的產業,我認為不能完全開放。
生8:我們可以與其他國家相互依存,但不能完全依賴。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加入其中,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相互依存而不是完全依賴。
從更深的層面來講,獨立思考就是一種洞察力思維。遇到問題時,既不能依賴他人獲取答案,也不能僅從已有知識、認識,甚至是偏見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視角去發現問題,透過現象探尋本質。因此,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具有洞察力就比獲取知識更為重要。
二問:是否維護了公共利益?
作為公民,我們應該意識到,每個人的利益取決于社會共同體中其他人的幸福安康。因此,關注公共利益是課程的重中之重。研究歷史,是讓孩子認識維護公共利益價值的極佳途徑。
抓住“背景”“結果”,我們以縱覽式的方式走進了鴉片戰爭。
面對這場戰爭,孩子們不禁疑惑:“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么?”我請孩子們到戰爭的結果中去找尋答案。所謂結果,即《南京條約》。書中以表格的方式給出了一些條款,經過一番討論,孩子們的思路清晰了,觀點鮮明了:出口洋紗洋布、偷運鴉片;讓中國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商關稅,都是為了英國自己的利益,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孩子們感慨這可真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如果說之前我們只是在故紙堆里徜徉的話,下面就要站得高一些,跳出來了。我鼓勵孩子們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對鴉片戰爭的背景和結果分析(圖略)。“請大家看這張思維導圖,你們有沒有發現其中有些部分似曾相識?有沒有讓你聯想到現在發生的一些事?”我給孩子們3分鐘時間思考,獨立書寫。
有的孩子找到了吸毒的源頭,有的孩子關注了銷售策略,以后面對“免費”、高額利息的誘惑,是不是會更加慎重與理性?有的孩子關注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行為:“我們向各國出售商品,有的也是在消化過剩的產能。”說得是不是很有道理?
師:“時至今日,戰爭依然時有發生,依舊是一些國家解決問題的方式。你們怎么看?”
孩子們憂國憂民,慷慨陳詞:
“作為國家領導人,一定不能逞一時之快,輕率地發動戰爭。”
“就說困擾歐洲各國的難民問題吧,不就是戰爭引發的嗎?戰爭,對于發動戰爭的國家來說,也沒有什么好處。可以說,戰爭沒有贏家。”
“只有維護了公共利益,我們每個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如果那些發動戰爭的人能夠理解這一點,我想,戰爭也許就不會爆發了。”
……
歷史是從時間的角度探索以往發生事件的原因及其影響,我們引導兒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概念,將歷史與現實整合,探尋因果關系,推論他人選擇,思考各個團體付出的代價及獲得的利益。進而認識到,他們在當下社會所面臨的抉擇,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前人都經歷過了。 當“未來公民”的智力和道德都獲得發展,并能很快承擔起公民職責時,公眾利益就能得以維護。
三問:是否運用于公民行動?
當我們具有公共生活品格與公共精神,能以正確方式和高度責任感主動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就是合格公民。這一理想的實現,必須依托公民行動。而公民行動就在我們身邊。
為了不讓地溝油重返餐桌,我和孩子們一起查找現有法律,分析利弊(內容略)。
“看來,現有法律法規都有不足之處,我們能不能依據這些不足,利用他們的優點來提出我們的方案呢?”孩子們四人小組討論后,我請每組的4號發言:“上街調查,一旦發現就立即上報衛生局。”“調查到地溝油的源頭,直接把源頭切掉。”“讓每個生產油的人都去某個地方檢查是不是地溝油。”“抓住賣地溝油人的同伙,不要有漏網之魚。”“要開飯館的人讓政府檢查是否是地溝油。”“成立地下監視隊,發現后,報警把他們抓住,坐牢。”
孩子們的想法非常樸實,他們關注了“源頭”“同伙”和負責機構。遺憾的是,這樣的方案比現有政策更有效嗎?
為了讓孩子們理解這一點,我開始引導:“你們聽說過牛頓嗎?”酷愛讀書的他們自然大聲回答:“認識!”“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馬上就有人接了上來:“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們能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方案呢?能不能根據現有政策的優缺點提出我們的方案呢?”聰明的孩子們一點就透:“我們可以把其他國家好的政策拿過來。”“不太好的方案我們把它補充完整。”
循著這樣的思路,我們繼續討論。孩子們借鑒英國的政策提出以下方案:“政府補貼肥皂生產商用錢、用物回收地溝油,將其制成肥皂。”“政府補貼煉油廠鼓勵他們用錢、用物回收地溝油,將其制成生物柴油。”“在小區、餐飲一條街設立地溝油回收桶,便于統一回收利用。”通過舉手投票表決,3個方案均高票通過。
針對以上方案,也有孩子提出異議:“這樣人們不就都用回收的地溝油去換錢了嗎?”“生產廠家是不是會虧本呢?”……有不同的聲音,就有了思維的碰撞,也就有了真正的對話。孩子們一起分析:“賣地溝油的人不就是為了錢嗎?既然現在有地方出錢買地溝油,而且又不違法,他們一定會很高興。”“這樣做,地溝油就不太可能會回到我們的餐桌,我們的身體就健康了。地溝油又能廢物利用,多好。”“回收地溝油的人、生產廠家、我們都得利,一舉多得。”
渡邊淳一先生寫了一本書——《鈍感力》。這個時髦的詞可以轉換為另一個更普通的詞“耐挫力”。討論,被否決,再提出,再討論,再否決……坦然面對挫折,繼續前行。我們的公民行動,不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耐挫力嗎?只有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才能抖擻精神再次前行,只有心胸寬廣的孩子才能快速放下,兼聽則明,只有具有鈍感力的孩子才能越挫越勇,堅持到底。很高興,在課堂上,我看到了這樣一群可愛的孩子。
(作者單位: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
江蘇南京 210008)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