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蘭+++曾立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教育觀念的轉變,逐步健全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建立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已成為教育的大勢所趨。為此,近年來廣州市教育局積極推進“陽光評價”實驗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而建設大馬路小學更是具有前瞻性地在2013年就啟動了“至美少年”評價機制的探索。2014年,學校正式全方位開展并踐行“至美少年”評比活動,讓學生在“爭美”“致遠”中,勇做“美少年”,開啟了陽光評價改革的校本探索帷幕。
一場成為人生回憶的頒章典禮
這一天是學年最后一天,也是建設大馬路小學六年級學生在母校的最后一天。為了歡送這幫即將畢業的孩子,學校特地舉行了畢業暨表彰典禮。
在溫暖的舞臺燈光下,活動徐徐拉開序幕。主持人手拿紅色頒獎名單出場了,一個個畢業班的孩子都緊張了起來——因為那上面可能印著他們的名字。為了成為那名單上的名字,孩子們已經整整努力了兩年。自從吳校長提出“至美少年”評選活動開始,大家就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獲得這一光榮的稱號,尤其希望獲得那一枚珍貴的“至美少年”獎章。
舞臺的音響中終于傳來主持人的聲音,聽到自己名字的孩子一個個按照老師的指引,快步走向舞臺中央。他們胸佩鮮紅的,印著“建設大馬路小學至美少年”幾個金黃大字的綬帶,接受著同學們的歡呼和掌聲。
掌聲中,吳校長走上了舞臺,為獲得表彰的孩子在綬帶上別上“至美少年”勛章。臺下的掌聲和歡呼聲一陣一陣傳來,獲獎的同學們既興奮又緊張。望著同學們羨慕的目光,望著父母親驕傲的神色,臺上的孩子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頒獎完畢,這些“至美少年”們在謝過校長和同學們后,欣然走下了舞臺……事后,已就讀廣州名校執信中學的劉思婷回憶說:“我的小學階段是在建設大馬路小學度過的。對于我而言,‘畢業不是一個輕飄飄的名詞,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留戀。對于朝夕相伴的同學,對于兢兢業業的老師,對于作育英才的校園,我心存依戀與感恩,而每次都讓我回想起這一切的,就是被我珍藏在抽屜里的‘至美少年勛章。”
一項著眼主動“生長”的評價改革
及至目前,建設大馬路小學“至美少年”評選已時近兩年,而它的萌生和發展其實遠不止兩年時間。早在十多年前,吳小蘭校長在新西蘭進行學術交流,她所寄宿的家庭里有個殘疾的孩子,就讀的卻是鎮上很優質的中學,同學們都是身體正常的孩子。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殘疾孩子在學校里跟其他同學沒兩樣,努力學習,有很多朋友,且談論自己的學校時總是一副很驕傲的樣子。
吳校長非常好奇,特別想知道這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于是經常跟他聊天,后來才慢慢了解到,這個學校會給特別優秀的孩子頒發一枚勛章——但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能獲得這枚勛章。凡獲此勛章者,都可以日日佩戴著它,這樣別的學生和老師只要看到勛章,就會知道佩戴者是學校里最優秀的學生。吳校長一下子理解了那個殘疾孩子——是學校里積極正向的陽光評價方式,給了他健康向上的樂觀情懷。
這種精神勉勵法給了吳校長極大啟發。她認為,目前國內評選的“三好學生”以及各類積極分子,都沒辦法完全考慮到每個孩子的需要。然而,既然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是有教無類,我們的評價方式就應該考慮到孩子們方方面面的特長。教育教學的評價改革的念頭開始在吳校長的心頭點燃。
回國后,在多元智能、積極心理學及全納教育等理論的指引下,吳校長帶領老師們制定了“至美少年”學生評比方案,開始了陽光評價的改革探索。改革的內容之一,就是將學生個人評選方式由被動的推薦改為主動申請。開始時,學校每學期提供12個申請項目,如果一學年度能獲得其中10項,就將授予“致遠十美少年”稱號,這等同于過去的“三好學生”。
“致遠”這一稱號,源自校名“建設大馬路”。當時,有教育專家建議從校名的含義出發,建設一條讓孩子們走得“更實、更寬、更遠”的大馬路。其中“更實”是指基礎知識要扎實,“更寬”是指全面發展,“更遠”是指要為成長奠基,并由此而延伸出“至美文化”“致遠教育”的辦學理念。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實踐,學校建立了完備的“十二美”少年評價標準,形成了目前的“至美少年”系列評價。
相應地,同學們只要積極參加評比,發揮各自長處,保持學習信心,在一學年里分別拿到十個“美少年”稱號,就可以在年度評選中獲得“至美少年”勛章。
一種需要相互“發現”的品質蝶變
第一次舉行“至美少年”評比時,有很多同學問:“老師,我覺得都沒達到標準,怎么辦?”“老師,我覺得我都達到了,是不是都可以評呢?”類似問題很多。由于學生習慣了以前的“三好學生”評價標準,習慣了由老師決定誰做得好,誰該被表揚,因此當突然有了決定權的時候,一下子不知該如何是好了。而這也正是“至美少年”評選的意義所在: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的優點,發現同伴的優點,同時有意識地將評選標準具體化、生活化,讓他們以此為對照來規范自身行為。
有一個孩子在上學期的“至美少年”評比時,覺得自己全都達標了,因此在全部項目里都有自薦,但在小組評比時,同伴們卻只同意推薦四個項目。她很生氣,也很困惑,覺得自己明明都已經做得很好了,同學們為什么就是不同意呢?對此,一個組員解釋說,做值日時,你沒有準時倒垃圾,讓班級扣了分。另一個孩子說,因為你的遲到,導致我們沒有評上“文明班”。她一時無言以對——沒想到同學們觀察得那么仔細!但她也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變成同學們心中的“至美少年”。結果第二年評比時,她很謙虛地自薦了八個項目,而小組同學卻幫她推薦了十個項目。有個組員說,上一次午休排隊時,你最后一個離開課室,還順手關上了風扇,達到了“環美少年”標準。另一個組員說,你上次畫的畫不是被老師貼出來展覽過嗎?達到了“畫美少年”的評選標準。就這樣,這個孩子在“至美少年”評價標準的指引下,在同伴的督促和鼓勵下,逐步認識自己,提高自己,成為了真正的“至美少年”。
當然,從學校的初衷看,“至美少年”評價并非要讓所有孩子都達到“至美少年”的標準,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的優點,自己去改正自己的缺點,讓同學相互監督、相互評價,以此達到“至美少年”的目標。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多種智力潛能,這形成了人的差異,因此評價時應綜合評價。而積極心理學派的馬斯洛、羅杰斯等人則指出,當孩子周圍的環境和教師、同學及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因此評價應指向支持鼓勵與建立信心。“至美少年”的評比,正是多元智能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應用,它讓孩子們在不斷“爭美”中逐步內化品質,提升能力,獲得不斷的進步和成長。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大馬路小學
廣東廣州 510500)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