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央宗
摘 要:要看清中國封建社會外商管理的發展方向,就必須了解中國的傳統,只有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才能理解它的變遷。任何原則、價值、綱紀等都是歷史與現實交織的產物,這些傳統也既是此前文化的積淀,又是當下社會需要的滿足。本文中筆者以清政府的對外政策為例,就中國封建社會外商管理體現的朝貢及朝貢貿易傳統、重農抑商傳統、文化傳統三大傳統進行詳細講述,希望對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外商管理能夠有所貢獻。
關鍵詞:中國;封建社會;外商管理;三大傳統
一、朝貢及朝貢貿易傳統
外藩朝貢相沿已久,比如,在朝貢貿易中,清政府仍采用“薄納厚贈”的政策,對藩屬國而言,朝貢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事情,可以獲取經濟利益和商品免稅等貿易特權。有了清政府政治經濟上的保障,這些國家都甘愿屈居于藩屬地位,清政府也以“萬邦來朝”來提高對內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所以歷史上傳統的朝貢國家,都和大清帝國保持了宗藩關系。
朝貢貿易對中國政府來說遠遠不是平等互利的行為。這種貿易形式之所以能為歷代中國政府所傳承,是因為“義主利從”的封建倫理觀念長期以來的積淀。
康熙皇帝對外邦“進貢”之事,并不熱衷,認為關鍵在于中國保持清醒頭腦,安定內邦“惟中國安寧,則外患不生,當培養元氣為根本耳。”所以對外藩朝貢有貢期限制,對外國使團人數也加以嚴厲限制。但破除了明代“非朝貢不許互市”的傳統,允許商人自由貿易。清政府的謹慎態度是外商管理規范有序的主要原因。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關系到統治階級全局的東西,具體的經濟利益同政權相比只是局部性的事物。因此清政府在具體的經濟利益問題上往往能表現出比較開明的態度,但對逾禮越制的任何政治、經濟活動,卻絕不寬容。
二、重農抑商傳統
我國嚴守農本主義數千年,至清末而未嘗變更,蓋由于社會之環境,與政治之旨向然也。清代的抑商思想雖有相當市場,但作為封建國家的抑商政策,則越來越趨向于緩解,就是因為:第一,思想和政策是常常會不一致的,抑商思想和抑商政策常有不一致之處;第二,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行抑商政策的必要性在逐步減弱乃至于消失,出現了許多官商勾結的現象,而抑商思想作為一種理論觀點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易退出思想家的頭腦,雖然要重農抑商,實質是限制商人而不是限制商業發展,所以清政府實行開海貿易并不排斥商業發展。
抑商思想作為一種理論觀點仍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就在于封建政權是以農業作為傳統支柱產業而延續,農業經濟是清政權各個方面進行整合的基礎,并且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所以對清政府而言重農抑商存在本身比農業相對于商業的優劣更為重要。因為它是國之根本,“傳統”一旦失去就很難恢復,使它不可能輕易地移植。鴉片戰爭從本質上來說是西方向中國移植資本主義經濟時遭遇到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頑強抵抗而發生的一場傳統與變革的斗爭。
三、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典型的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科舉官僚制度。即西方漢學家所謂學者官僚制度。
從積極的方面而言,對傳統的極大尊重大大強化了中國文化的延續力,儒學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以其合理的內涵一直被傳承,并且在清代的外商管理中起到了建設性的作用。其中行商在與外商的交涉中始終以儒家的忠信為指導思想,贏得了外國商人的信任,而我們知道,賤買貴賣是商人的信條。春秋時,管仲說商人“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這個概括簡單而深刻。所以說傳統的某些內容也總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才被強調的,并不是歷史上存在的一切東西,都會在今天成為傳統,傳統是由人的意志所影響的生活事實,它具有比現實性更多的性質。李約瑟在談到對待中國傳統的態度時說:沒有必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說得一無是處。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確實有剝削、欺壓人民的貪官污吏和地主惡霸,但是那是治理失效的衰世,不然,這一傳統何以延續這樣久遠?完全否認傳統,實際上是把自己騎著的樹枝砍掉。
中華文化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在近代受到嚴峻的挑戰,這是因為,曾經與小農經濟及宗法專制社會高度統一的傳統文化,與紛至沓來的近代工業文明之間發生明顯的“錯位”,傳統的精神文明與日新月異的物質文明間不再絲絲入扣,而屢生扦格。這導致清政府在轉型過程脫扣于現實。
參考文獻:
[1]王雷鳴編注.歷代食貨志注釋(第五冊)[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2]蕭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6.
(作者單位: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北京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