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玲
自主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當今課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化學能力。學校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終生學習,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關注這個問題,“自主課堂”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探索的重要主題之一。
國內外對“自主學習”的系統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各種理論和應用空前繁榮。但由于學者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對“自主學習”的定義在表述上也不盡相同,但是在“自主學習”的認識上是有共識的,如都強調學生在學習動機和學習過程的各要素中能夠體現其能動性和獨立性。廣義的自主學習,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個人自學在內的一切有目的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主要都是從學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作為學校教育,尤其是課堂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其特殊性,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約束。因此,目前課堂教學在以教師指導為主的背景下,以“自主學習”理論研究的要素為基礎,確立了“自主學習”的維度和內容。
一、“自主學習”的維度和內容
1.教師在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實行自主的前提,激發學生興趣對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有重大影響。課堂學習情境的創設、師生之間的關系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重大影響。
2.自主學習的方法
教師通過什么樣的形式和方法實現學生自主。實現自主途徑和方法是多樣的,不同的方法給學生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度不同,勢必影響自主程度和效果。
3.自主學習的時間
課堂上有多長時間體現學生自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教師在某一學習內容上對“自主”程度的理解及對“自主”分配的合理性。
4.自主學習的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否有利,師生交流互動是否順暢和諧,同伴合作關系是否有效。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的學習需要和諧的課堂環境,需要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因此,自主環境影響自主能力培養及自主活動實施效果。
二、中學化學“自主課堂”實施的幾點需要
1.自主課堂實施的程度
“自主課堂”是相對被動學習、他動學習而言的。學校學習是學生在學校及社會的一整套服務體系支持下進行的學習,是集體學習,必然受到很多方面的約束和限制,如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環境等。具體而言,具體教學內容、課時設置、教學材料、實驗條件都有可能成為實施“自主學習”的限制條件。從許多化學同課異構的教學看,即使教師、學生的層次都相當,課程內容也易實施自主教學,課堂自主性仍然是有限的。因此在現實化學教學中,要求課堂完全自主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自主課堂教學中及時捕捉信息,及時發現問題。通過自讀、自悟、現實互動、教師引導等方法使學生沿著正確方向進行,實現教學目標。所以在教學評價上,不能絕對地將課堂劃分成“自主”的課堂或“不自主”的課堂,只有認識到這種客觀的約束,依據實際情況、具體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恰當提高“自主”程度,實現高效課堂才是有意義且可行的。
2.自主課堂實施的前提
在自主學習理論中,學生學習內在動機是衡量“自主學習”的首要因素。只有學生具有主動性學習意識,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才能使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得以維持。所以,化學自主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注意觀察、了解學生狀態和需要,通過各種策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信心,是自主課堂實行的前提。親密的師生感情、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個人魅力、生動幽默的語言、親切溫和的笑容、有力的鼓勵;廣博的學科知識、科學知識;積極的教學策略。如在化學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化學實驗、密切聯系社會生活,都有利于營造和諧、寬松、愉悅、平等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實現課堂自主性。
3.自主課堂實施的重要途徑
“自主學習”既可以通過教師的榜樣示范、引導啟發,又可以通過學生閱讀、交流、討論。但是化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尤其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應該盡可能增多學生體驗和操作的活動,實驗應該是其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徑。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是主動的,能夠“自我監控”或“自我調節”。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較為開放的時間和空間。創設一定的物質和化學實驗條件,讓學生在活動和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做”中去學。當然,“做”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挫折與困難,需要學生及時審查自己的學習活動,并做出適當調整,從而實現“自我調控”和“自我調節”。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親歷了探索化學原理和化學世界的過程,從而建構起化學知識觀念和學科思想,肯定是持久并深刻的。領悟的化學思想必然更深,得到的能力必然更強。
4.自主課堂實施的保障
由于自主課堂的“自主”是相對的,不管通過什么途徑實施自主,都離不開教師引導,教師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穿針引線,為學生思維提供“腳手架”,需要對學生的實驗提供必要指導,需要糾正學生的錯誤,需要引領探究方向等,教師的有效引導是自主課堂的保障。
有效引導需要考慮引導的時機和尺度,教師的引導應該出現在學生恰好需要的時候。早一步,如果在學生還沒有探索知識之前,教師過早地給予鋪墊,過早地給學生解難、引路,就沒有給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機會,從而影響學生自主學習思維空間;晚一步,又浪費時間,影響課堂高效性和學生積極性。引導的尺度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而定,層次高的學生可以點到即止,或拋出問題啟發即可;弱點的學生多給出一些鋪墊,構建多一些的“腳手架”,但是也要防止大包大攬,“導”得過多、過細、過直白,會使學生失去“自主”思考機會。不管教師如何引導,一定要把思維主體留給學生。
總之,新課堂背景下的化學教學中,實施課堂“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學的必需,成為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有效手段、途徑。而在化學課堂中使學生“自主學習”不流于形式,學生能通過課堂中“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學會如何“自主學習,會學知識”,以及合理有效利用課堂,切實實施課堂自主學習,則需要教師以豐富的學科知識、經驗、良好的思維品質、科學的操作技能等有效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指導學生自己“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