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輝
被朱永新先生譽為“教育的光明使者”,出身于小學教師,成長為一名教育家;60多年如一日,始終從事小學數學和嘗試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邱學華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提出了嘗試教學法與嘗試教育理論,致力于教學改革。他的嘗試教學法研究成果榮獲2014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目前,嘗試教育實驗校已有2800多所,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效果明顯。
雖已年過八旬,他卻始終堅守一個“教育夢”,那就是追求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質量又有提高。為此,本刊教學流派欄目特邀邱學華老師談談他與嘗試教育理論的結緣故事,以饗讀者。
:邱老師,您好!您沒有讀過師范卻當了小學教師,高中才讀半年卻要考大學,沒有讀過數學系卻要當中學數學教師……可以說,您的一生都在“嘗試”,進行嘗試教育研究,從嘗試教學法發展到嘗試教學理論,再發展到嘗試教育理論。您能否談談對“嘗試”的理解與認識?
:其實,“嘗試”一詞是我經過20多年的實踐和思考提出來的,最初是從“教師先講、學生后練”產生的問題中進行逆向思維,形成“先練后講”思想,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改革開放之后,我開始按照“先練后講”的思想做系統教育實驗,效果非常好。慢慢地,我將其歸納為嘗試教學法。
在現代漢語中,嘗試是一個復合詞,由“嘗”和“試”兩個字組成。“嘗”說的是探測問題的難易,“試”說的是探測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有效性,合在一起即為嘗試,是指對問題的一種探測活動,目的是獲得關于問題的難易程度,知曉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有效性,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嘗試,實際上一種主動行為,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它是人類學習的基本形式,因為真正的學習是帶有個人意義的嘗試學習。“嘗試是創造的前提,嘗試是成功的階梯”,這也充分說明了嘗試的重要意義。
正因嘗試有如此的重要性,我就想將嘗試思想引入教學活動中,因此出現了“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嘗試教學模式。嘗試教學的實質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在舊知識的前提下,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和互相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初步解決問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重點,有針對性地講解。
然而,現在我國教育理論界崇洋思想太盛,不重視本國自己的東西。嘗試教學法和嘗試教育理論,雖歷經50多年的實驗研究,可以運用到各個學段和各個學科中,帶有很強的普適性,已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實踐效果顯著,試用范圍遍及全國(包括我國港澳臺地區),且我國教育理論界著名學者劉佛年、顧明遠、朱永新等都給予熱情支持,但依然很難進入我國主流教育理論界的話語體系。十多年的課程改革,效果為什么并不明顯?在我看來,主要問題是太過于依賴西方教育理論,而不重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教學改革的
經驗。
現在,我們提出要創新。其實,創新只是一個結果,而嘗試是創新的手段。要想創新,就要不斷地嘗試,哪個科學家、發明家不是通過幾十次、幾百次的嘗試才有所創造的?中國人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嘗試的精神,嘗試教育不僅是讓學生考得好的分數,更重要的是形成嘗試的精神,達到創新的目的,這對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創新都非常重要。敢于嘗試,才能創新,成為大家公認的
道理。
:您對小學數學情有獨鐘,它在您的嘗試教學理論或嘗試教育理論的形成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能否簡要介紹下嘗試教學理論的基本內容?
:我是從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起家的,開始研究的就是小學數學教學法,后來轉向嘗試教育理論層面的研究,但我的本行仍然是小學數學教學法的研究。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嘗試教學法為何能傳遍中國,主要是因為我是在給教師上小學數學示范課的過程中,運用嘗試教學法來把課上好的。可以說,小學數學是嘗試教學理論的一個載體,通過言傳身授,讓教師聽得懂、學得好。所以,我認為做教育理論研究之人,一定要精通一門學科,以此推動理論的研究。
在長達50多年的教育實驗中,形成嘗試教學理論,后發展為嘗試教育理論,我始終秉持著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學生能在嘗試中成功,學生能在嘗試中創新。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逐步構建出嘗試教學理論,它的理論框架主要表現在:一個觀點,即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兩個特征是:先練后講,練在當堂,讓學生從被動地位轉化為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從主宰者轉化為引導者;三種精神:嘗試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四個有利于:有利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和民族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促進智力發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減輕學生課外作業負擔,有利于轉變教師教育思想且提升素質;五種操作模式:一種基本式、四種靈活模式,包括多種整合模式,建立了操作模式體系;六條教學原則:嘗試指導、準備鋪墊、即時矯正、合作互助、問題新穎、民主和諧;七個達到嘗試成功的因素: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間的互補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的情意作用、課本的示范作用、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
用等。
其實,教育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1980年,我正式開始啟動嘗試教學實驗研究,以小學數學為突破口,逐步向小學語文、常識等科及中學各科延伸,形成嘗試教學法。1990年開始,根據教育實驗發展的需要,我相繼開展了嘗試教學原則與嘗試教學理論研究,形成嘗試教學理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嘗試已經突破課堂教學范疇,向學校管理、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家庭教育等領域拓展,因而又形成了嘗試教育理論。它具有強大的生命,應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核心理念,更契合我國中小學生的實際。
:我們知道,青浦實驗提出了“嘗試指導、反饋糾正”、魏書生提出了“六步教學法”、洋思經驗形成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思想,您能否說說它們與嘗試教學理論的“先練后講和練在當堂”有何關系?
:眾多的教學改革實驗都各有特色,但是進一步分析這些教改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它們都在運用嘗試的思想,可以說嘗試是眾多教學改革實驗的共同亮點。洋思經驗指出要“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說讓學生在嘗試自學自練的基礎上由教師給予指導,體現了嘗試教學的思想;魏書生提出的“六步教學法”指的是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和小結,也就在說提出嘗試問題,學生自己嘗試著解決,再由教師指導,之后學生對嘗試結果進行自我評價;青浦實驗更是直接提出“嘗試指導、反饋糾正”……而且,劉京海的“成功教育”,也是從“幫助成功”發展到“嘗試成功”“自主成功”,也是嘗試成功的教學模式;盧仲衡的“自學輔導法”,其中心就是學生自學,之后教師再輔導,使得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嘗試中充分學習。這些教學改革的經驗,可以歸納成兩條,一是抓自學,二是抓練習。
這些教改典型,事實上都在走同一條路,即嘗試之路。這說明,嘗試是學習的基本形式,抓住了學習的本質、教學的規律和根本。為什么嘗試教育理論能夠有如此效果?就是因為它具有中國特色,扎根于我國本土,是從教育實踐中產生的。它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策略。因此,中國教育要想創新,首先要反對崇洋、販賣外國教育理論“超市”中的東西。中國教育理論界要凝成一股力量,營造一種氣氛,走具有中國特色之路,不能照搬西方。其次是重視教育實驗。教育理論不能到外國去販賣,要立足中國,植根本土,在教育實驗中產生,并在經費、人才獎勵等方面有所傾斜,熱情支持植根于我國本土的教改典型和教改經驗,在此基礎上升華成中國式的教學
理論。
:您曾說過辦好學校主要靠教師,那要想教師上好課,他們應如何做?
:我認為課堂教學應在“趣”“實”“活”三個字上下功夫。趣,是手段,指的是教師的課要上得有趣,讓學生主動參與,不僅要追求形式上的趣味化,更主要的是用教學內容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喜歡學習;實,是目的,是指學生要實實在在地學好基礎知識,有扎實的基本功,把加強雙基同創新思維發展相結合;活,是提高,指的是課堂氣氛與學生思維都要活躍,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這三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有人說,這是我課堂教學的“三字經”,它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主要
目標。
教師要想提升自身課堂教學水平,一是重視學習,學習新的思想和方法,多觀察,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二是經常反思,總結提高,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三是要有教育情懷,不圖名,不圖利,安心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詞,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在三個方面提出六大素養,倡導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您能否談談它與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嘗試教育理論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已經正式發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六大核心素養,有效整合了個人、社會和國家對學生發展的要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提法,其實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基礎教育改革成果和經驗的總結、繼承和發展,是在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基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的再創造,有助于深化和推進課程改革,構建“育人為本,素養為綱”的課程改革理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綜合體,強調整體發展。當前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如何走下去,看得更高,站得更遠,就需要在核心素養的統領和推動下,使課改更健康地發展,達到一個新的
水平。
要說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嘗試教育理論的關系,我認為,嘗試是一個方式、方法,是實現核心素養目標的手段,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加強文化基礎、進行實踐創新,都需要嘗試這一手段。它包含情感和意志,樂于嘗試就是在說情感,敢于大膽嘗試就是在說意志。所以,嘗試是一種手段、方法、方式,同三維目標完全吻合。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思考如何將核心素養的思想引入嘗試教育理論中來,推進其向前發展。
最后借此機會,向關心和支持嘗試教育理論研究的專家和廣大教師表示由衷的感謝!
責任編輯:孫慧
zgjss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