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廣智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古詩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文學積累的內在要求。因此,小學生學好古詩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聽讀能力,體味語言之美,領略優秀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古詩;教學;現實;意義
古代詩歌,是豐富的文化遺產。小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同樣要學習古詩,接觸祖國優秀的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但作為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注重傳統文化的教學尤為重要。以下就新課改下小學古詩教學的現實意義談一談:
一、提高聽讀能力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得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的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
二、體味語言之美
小學語文課本收錄的古詩中,很多都是千古絕唱,在這些詩句中,詩人講究一個“煉”字,往往用詞精妙。如果教學時能認真揣摩、品味,并引導學生加以賞析,就能使學生體味語言之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由于當今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對古代語言接觸得不多,他們對其中的一些詞語覺得難以理解,對全詩內涵的把握不夠。教師要善于捕捉關鍵字詞,因為這些字詞往往能畫龍點睛,牽一發而動全身,對表現全詩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著獨特的作用。劉禹錫的《望洞庭》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意味雋永。對詩的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中“和”的理解是個難點,怎么理解呢?在教學時,還得借助插圖。圖上畫著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與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輝映,遠遠望去,水色、月光融為一體,顯得多么和諧。理解這個詞后,再去讀后面的詩句,就相對淺顯易懂了。
三、領略優秀文化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那么,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二)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
四、傳承傳統文化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孔子亦言:“不學詩,無以言。”在外國人學習中國優秀文化高漲的今天,作為中國人,更應該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古詩,更應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受到一定重視,這也是傳承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必然途徑與需要。古詩的重要性要形成一個普遍的共識。不可否認,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一)教學單一
古詩教學中,一首古詩一般使用一課時的時間就可以教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的不過是老師理解了的東西,包括詩歌的內容含義、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在短短時間里,學生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去體悟這首詩歌,再加上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領悟能力不強,只通過簡單的講解與背誦,根本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中,在老師要求的“死記硬背”中,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是不高的。
(二)重視不夠
小學語文教學更注重學生對現代文的掌握,對古詩只要求會寫會背,這也導致了教師對古詩的鑒賞力度不夠,古詩教學過于淺顯,無法把古詩之美展示出來,從而也沒辦法引起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因此,應該提高古詩的重視度,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古詩審美水平,引導學生走進古詩的世界,把古詩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在品味古詩過程中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在認識古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的同時,充分認識古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方能更好的克服不足,尋找解決策略,更好發揮古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總之,作為祖國新一代的少年兒童,應該學習、傳承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這種熏陶,這種教育應從小抓起,從我們入學的那一刻抓起。因而,作為中華傳統的古典詩歌,應該納入小學語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據不同年齡,學段的學生特點,進行合理的編排。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要把握好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或誦讀,或感悟,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完成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