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世高+羅萍
在大別山深處的麻城市三河口鎮河鋪村,有一個有頭腦、善作為的人,他就是村黨支部書記黃同信。
現年60歲的黃同信,自1994年起就擔任河鋪村黨支部書記。1988年的河鋪村,通過栽桑養蠶,達到人均1畝桑,人均100斤繭,年烘鮮繭26萬斤,1990年成為全省栽桑養蠶“狀元村”。2000年后,市場變化,企業停產,農民挖桑毀園,導致蠶桑支柱產業消失。
火紅與低落的反差,使黃同信承受到壓力,感到十分痛苦。經過深思熟慮,村里決定發展板栗生產,村提供板栗苗60萬株,免費發給群眾栽種,通過近十年的努力,村里年產板栗180萬斤,過萬斤的大戶18戶。一枝獨秀不是春。2010年,在老油茶3000畝面積的基礎上,村投資40余萬元購苗20萬株,新發展油茶3000畝。在黃同信的帶領下,該村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最大限度地發揮支柱產業的綜合效益。
村強了,民富了,黃同信把眼睛盯在基礎設施上。他多方籌集資金,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先后修通通組公路12公里,實現全村通組路水泥硬化;投入改水資金15萬元新建水廠1座,維修廢棄多年的揚水站,清淤渠道4200米;爭取整村推進項目100萬元,興建一個年養殖規模15萬只的養雞場,年產值達380萬元。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近年來,該村開展“好公婆”“好媳婦”“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樹立了標桿,引領了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