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
核心提示:打造透明的電子票據交易平臺,讓銀行和企業間的信息充分公開,將有助于緩解實體經濟融資貴難題。
“現在的武漢光谷,越來越有華爾街的氣質!”在得知湖北獲批中國第三批自貿試驗區的消息后,方敏第一時間掏出手機,撥通了自己在美國投行界朋友的電話,激動地邀請他們來武漢投資、發展。
方敏是武漢票據交易中心董事長。武漢票據交易中心,是以銀行承兌匯票直貼、轉貼、轉讓業務為核心,提供交易撮合、票據融資等基礎業務及相關衍生品服務的電子交易平臺,目的是為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為什么說武漢越來越有“華爾街范兒”?方敏認為,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家統一的票據交易平臺。武漢票據交易中心是全國第二家獲批、首家上線運營的區域性票據交易中心,“湖北省委、省政府這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創新創業者點贊。”
隨著湖北自貿區建設的推進,未來的湖北,還會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創新之舉。“湖北自貿區的試點思路之一,就是探索推進科技金融的融合創新。”方敏說,“可以預見,武漢作為中部金融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效率低導致融資貴
方敏的激動,源于他對家鄉武漢的熱愛。
1995年,方敏前往美國尋夢。在獲得紐約大學數據庫領域博士學位后,先后在美國雷曼兄弟公司、高盛集團、固定收益交易所擔任資本風險監控副總裁等職。
隨著對全球最先進的金融理念、金融科技及創新產品的深入了解,方敏想回國創業的心情也越來越迫切。
“國內金融發展,與美國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就我看來,國內金融電子化程度低而導致的交易效率低下,是造成實體企業融資貴的重要原因之一。”方敏說,就算是在互聯網還不夠發達的時代,美國金融體系使用的也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電子化交易系統,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方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縮小這種差距。一開始,他想進入玉米、大蒜、生姜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但因為大宗商品交易采用的基本是競拍模式,且面臨牌照發放難題,最重要的是對實體從業者的幫助不大,不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因此而放棄。
在長期持續觀察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后,方敏選擇票據交易市場作為金融創新的切入口。
為什么是票據交易市場?方敏認為,票據交易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最緊密的業務,大量企業通過銀行承兌匯票進行結算,若通過他的平臺交易則能降低貼現成本,可直接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這種公益性和社會性是他極為看重的。
交易體量和增速,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來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票據承兌余額和承兌發生量分別為10.4萬億元和22.4萬億元,比2001年分別增長了20.4倍和17.5倍;票據貼現余額和累計貼現量分別達到4.6萬億元和102.1萬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13.5倍和55.8倍,相當于2015年貨幣市場總體交易規模(同業拆借+債券回購+票據貼現)的19%。
更關鍵的是,中國票據市場創新空間巨大。目前,中國票據市場以紙票為主,2015年紙票規模約占整個商業匯票出票量的72%。大量的紙票交易,導致交易對手選擇困難,交易效率不高。
因為沒有一家全國統一的票據市場,企業在收到銀行承兌匯票(紙票)后,若拿著匯票去銀行貼現,會發現不同地區、不同銀行的貼現率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家銀行,每天的貼現率也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要想找到一家貼現率較低的銀行,搜索成本很高,就算能找到,相關的交通、人力等成本也很高。
另一方面,大量的紙票交易因為信息不對稱,流轉不可控,導致票據丟失、“一票多賣”等票據案件頻出,造成了巨大的金融風險。
“傳統的交易模式,已嚴重影響了票據市場的良性發展步伐。打造高效、透明的電子票據交易平臺,讓銀行和企業間的信息充分公開,將有助于解決困擾中國票據市場多年的難題。”方敏判斷。
在國外工作之余,方敏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借鑒華爾街的先進理念,自行規劃設計出了一套適合中國票據市場的電子交易系統,就等機會成熟后回國予以驗證。
籌建票據交易中心
機會終于來了。
2013年,武漢市向國務院上報《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規劃》,提出要將武漢打造成“以科技金融為重點的全國性的專業金融中心”。盡管該方案還在等待國務院審批,但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的方敏,決定立即回武漢創業,“機遇是搶出來的”。
隨后,方敏成立了武漢聚風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召集技術人員進一步完善系統,為籌建武漢票據交易中心做準備。
政策的春風,頻頻吹來。
2015年7月,《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獲國家相關部委批復,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第一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最讓公司團隊欣喜的,是《方案》中明確提出,“鼓勵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參與武漢區域性要素市場建設,探索建設區域性票據市場”。
《方案》的出臺,相當于為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的籌建掃清了政策障礙。
今年9月,央行發布《關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224號,以下簡稱“224號文”),不僅明確提出要有效提升電票業務占比,還為電票的推進設置了時間表:自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則上單張出票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
央行的224號文,無疑給方敏的團隊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與此同時,公司融資也傳來好消息:武漢光谷科技金融發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共同出資5000萬元,用于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的籌備和運營。
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作為一家區域性票據交易平臺,武漢票據交易中心于今年8月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文,并于10月28日上線運營。
打造票據界的淘寶
“我認為,票據交易中心上線運營后,最大的受益者將是企業,特別是湖北的企業。”武漢票據交易中心財務總監肖娜認為,電子化的票據交易系統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最大限度地降成本,正是企業的“剛需”之一。武漢票據交易中心是如何能夠幫助企業降成本的呢?
肖娜舉例說,若企業收到一張面值1000萬元3個月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通常有三種處理方式:
最淡定的方式:將匯票存放在企業,3個月后去銀行兌換成1000萬元現金。這無疑降低了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
最直接的方式:將匯票轉讓給有業務往來的上游企業。但是,若上游企業較強勢,此招未必行得通。
最無奈的方式:若匯票未能轉讓出去,企業又急需資金,就只能找銀行貼現。當然,企業得支付一定數量的貼現利息。有時,企業不得不通過一些中介機構將票據兌換成現金,而這又成為引發票據市場不規范交易的因素之一。
“貼現利息,可視為企業的成本。”肖娜說,因企業與銀行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大多數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低貼現率的銀行。
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的出現,能幫助企業找到更合適的交易對象。簡單地說,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相當于票據界的淘寶。在交易平臺上,一端是手持大量票據的企業,另一端則連接著多家銀行。與淘寶一樣,企業在平臺上能比較每家銀行貼現率的高低,并自主決定與哪一家銀行達成交易。
當企業在平臺上找到貼現率最低的銀行并達成交易,就相當于給企業降低了成本。
以今年10月19日為例,全國主要地區銀行的貼現率(直貼,月息)在2.4‰-2.55‰之間波動。如果上述企業按2.55‰貼現,那么面值1000萬元3個月到期的匯票將損失7.65萬元;若按2.4‰貼現,則損失7.2萬元,節省0.45萬元,相當于為企業省下約6%的融資成本。
“如果說淘寶的問世,是讓天下沒有難賣的商品,那么票據交易中心的出現,則是讓天下沒有難交易的票據。”方敏透露,目前武漢票據交易中心已與60余家銀行形成合作關系,票據貼現更為便利。也正因為信息透明,使得貼現市場能形成公平競價,這種競價模式將使企業獲益。
票據轉讓未必是最佳方案
票據交易的淘寶模式,雖能幫企業降低貼現成本,但這只是票據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之一。
“事實上,上述企業對票據還有第四種處理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能幫企業在短時間內獲得貸款,還能避免貼現的利息損失,甚至還能獲得額外收益。”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產品設計總監郭江舟說,第四種方式就是他們推出的創新產品——票據貸。
假設,A企業持有一張面值1000萬元3個月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承兌銀行為B行。同時,A企業又需支付1000萬元貨款給C企業。若A企業直接將匯票轉讓給C企業,未必是最佳方案。
他還可以選擇票據貸:通過武漢票據交易中心,A企業將這張匯票質押給D銀行,在交易中心的幫助下,A企業不需要繳納保證金就可在D銀行新開一張面值1000萬元12個月到期的匯票(電票),并將這張新匯票用于支付C企業的貨款。新匯票的承兌銀行為D行。
這種模式,對銀行和企業來說,是一場雙贏。對于D銀行,3個月后可收到B銀行兌付的1000萬元現金,而這筆資金要到9個月后才兌付出去。也就是說,D銀行收到一筆1000萬元長達9個月的存款,這期間可用來放貸或其他投資而產生收益。
對A企業來說,在沒有損失一分錢的情況下及時拿到無息貸款,并完成了支付業務。同時,在舊票3個月到期后至新票兌付前的9個月內,根據與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的協議,A企業還能獲得一定比例的票據收益。
“票據貸能免除企業貼現的融資成本,幫助企業實現最優的現金管理,進而降低實體企業經營性融資成本,擴大再生產。”郭江舟說,這有利于引導企業回歸健康有序的票據交易市場。
期待自貿區有更大創新力度
毫無疑問,武漢票據交易中心是一種金融創新。像很多創新一樣,其業務也遇到相關政策甚至法律上的障礙。
最大的障礙來自《票據法》。《票據法》第十條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簡單地說,票據的申請轉讓需要有真實貿易背景。
“‘真實貿易背景的要求,表明我國票據的主要功能是支付結算,并非融資。”一家國有銀行票據業務的負責人向《支點》記者表示,但事實上,當前國內的票據交易市場中,約有60%-70%的票據是融資性的。
在業界,多年來一直有人呼吁,應承認融資性票據的存在,甚至有專家提出應修改《票據法》。
今年9月央行下發的224號文,在業界被認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相關政策有松動的跡象。在224號文中,央行提出要“提高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效率”,還表示“企業申請電票貼現的,無需向金融機構提供合同、發票等資料。”
“這表明,在電票貼現環節,央行實際上已不再審查貿易背景了。”上述國有銀行票據業務負責人表示,央行的態度,讓業界看到在電票申請環節也有突破的可能。
同期,湖北獲批中國第三批自貿試驗區,武漢票據交易中心恰好處于湖北自貿區的核心試點范圍。
“自貿區允許先行先試,我們期待湖北自貿區能在科技金融方面有更大的創新力度——比如票據理財、跨境結算,如此票據交易中心的業務鏈條將得到更大的拓展。”方敏對武漢票據交易中心的前景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所做的,是一件對企業及實體經濟有益的事。”(支點雜志2016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