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宋代紙幣的運行機制:本位、回贖、戰爭與通脹*

2016-12-23 06:43:43管漢暉
經濟科學 2016年4期

管漢暉 錢 盛

?

宋代紙幣的運行機制:本位、回贖、戰爭與通脹*

管漢暉1錢 盛2

(1.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871)(2.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學部 香港)

本文基于貨幣史文獻和相關歷史數據,研究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交子和南宋會子的運行機制,重點在闡明政府維持幣值穩定的措施,及戰爭造成的財政壓力在貨幣超發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發現,發行初期,由于本位制度和回贖機制的作用,紙幣運行良好。中后期,由于戰爭頻繁,政府不得不訴諸于發行紙幣為戰爭支出融資,回贖機制不再能良好運行,貨幣超發和通貨膨脹不可避免。本文比較了交子實際發行額和嚴格本位制度下的發行額,發現最高時前者為后者的35.4倍。除缺乏本位制度外,會子的運行機制和流通狀況與交子基本相同。

宋代 本位 回贖 戰爭 通貨膨脹

一、引 言

交子是北宋出現的紙幣,產生于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國家,南宋會子則是世界上最早在一國大部分范圍流通的紙幣。歐美至18世紀左右才正式發行紙幣,因此,我國紙幣出現的時間領先西方國家約5-6個世紀(匡裕從,1980)。

宋代紙幣的出現,根源于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金屬貨幣供給不足(劉森,1993),基于此,國家以法律為保證強制性發行紙幣,促進了金屬鑄幣向純粹符號貨幣的轉變,降低了經濟的交易成本,并由可兌現紙幣逐漸演化為不可兌現紙幣,為貨幣演進史上的重要進展。然而,宋代從可兌現至不可兌現紙幣的演進,并非信用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根源于政府的財政需求。兩宋紙幣均經歷了由良好運行到超發貶值,以至最終廢棄的過程。朝代初期,由于本位和回贖制度的嚴格執行,獲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但在頻繁戰爭和以其彌補財政赤字動機的驅使下,中后期政府過量發行紙幣,幣值嚴重下降,紙幣終不可用。

本文基于貨幣史文獻和歷史數據,對宋代紙幣的運行機制作較為系統的研究,以期對早期貨幣的歷史和相關經濟學理論提供更深刻的認識。本文目的不在于考證歷史事實,而是基于已有歷史文獻闡明紙幣出現的背景及流通狀況,政府維持幣值穩定的措施,及財政壓力在貨幣超發中所起的作用。與以往研究的區別是,本文的數據較為系統,包括紙幣的發行及流通量、在總貨幣中的比例,幣值及物價指數等。研究發現,交子發行初期,由于本位制度和回贖機制的作用,紙幣運行良好,中后期,由于戰爭頻繁,政府不得不訴諸于發行紙幣為戰爭支出融資,回贖機制不再能良好運行,貨幣超發和通貨膨脹不可避免。本文比較了交子實際發行額和嚴格本位制度下的發行額,發現最高時前者為后者的35.4倍。除缺乏本位制度外,會子的運行機制與交子基本相同。由于宋代數據不支持復雜的實證研究,本文以數據和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分析為主。

二、文獻綜述

宋代學者對紙幣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當代經濟史學家和錢幣學家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已有研究集中在紙幣制度的設計、紙幣的流通狀況、超發的原因及結果等方面。

關于紙幣制度的設計,宋人沈該的稱提理論主張建立固定的鑄幣儲備,在紙幣價格跌落時進行收買,這一學說倡導的兌換和收買也成為歷屆南宋政府普遍使用的手段。宋人楊萬里(2004)將母子相權理論應用于紙幣和鑄幣,認為銅錢為母,會子為子,母子不能分離,主張會子發行必須有銅錢支持,這實際是一種部分可兌換紙幣理論。袁燮(1985)則重點強調了錢會中半制的作用,他認為會價跌漲不定,是因為賦稅分成之法屢變,使稱提不得其效,如果一直堅持固定的對半比例,會價不會頻繁波動。

關于紙幣的流通狀況,彭信威(1954)闡述了交子和會子的形制和發行制度,認為兩者可用于交易和納稅,近似于法幣。漆俠(1988)指出,仁宗至神宗熙寧年之間,交子在商品交易中被廣為行用,發行量相對較小,且有充足的鐵錢準備金,盡管有輕微貶值,但總體較為穩定。會子由江南錢荒產生,孝宗時期,由于進行現錢收兌,幣值保持平穩。劉森(1993)較為體系化地論述了宋代紙幣流通制度,指出交子主要通過兌界回贖,會子除兌界外,賦稅是其定期回贖的重要手段。高聰明(2000)強調了國家信用的根本作用,認為紙幣之所以能運行,在于國家對其嚴格的法律支持,體現為能在交易和賦稅制度中使用。兩宋紙幣雖都有國家信用基礎,但交子較會子流通效果更好,原因在于南宋納稅的錢會中半制使會子未能得到充分的法償地位。關于后者,汪圣鐸(2003)持相同的觀點。

關于紙幣超發的原因,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戰爭需求和銅錢減少。彭信威(1954)指出,五代以來中國形成諸多貨幣區,采用不同貨幣制度,實行紙幣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防止銅錢流失,北宋崇觀間、南宋開禧后的戰爭則是導致紙幣增發的直接原因。漆俠(1988),持類似觀點,并提出施行紙幣實際上無法阻止銅錢北流,相反造成了各區域間的經濟隔閡。高聰明(2000)同樣對南宋的錢荒現象進行了重點分析,但并未強調錢荒導致紙幣增發,而認為政府的錢會中半制使得會子和銅錢的價值變動聯系極為密切,銅錢的減少加速了會子的貶值,同時,頻繁戰爭直接導致了紙幣超發。汪圣鐸(2003)除指出戰爭對紙幣超發的影響之外,認為南宋事實上并不存在所謂錢荒,即總貨幣流通量并不缺乏,錢荒是由銅錢在地域間收支不平衡和錢會中半制使銅錢需求增加所導致,因而紙幣出現和增加不能視為替代銅錢交易手段的需求。

對于紙幣超發造成幣值下跌和通貨膨脹,彭信威(1954)指出交子在仁宗初行時已有貶值壓力,徽宗崇觀間由于戰爭頻繁出現明顯貶值,官員俸祿實際所得下降,物價顯著上升。漆俠(1988),認為紙幣超發、嚴重貶值使民眾喪失了對其信任,造成紙幣的通貨職能消失。高聰明(2000)重點研究了北宋的物價,指出北宋前中期的物價上漲主要是由商品供不應求導致,后期才更多體現為貨幣的作用。上述文獻對紙幣增加造成物價上漲的探討是較為一致的,但由于難以辨別以鑄幣和紙幣表示的價格,在運用商品價格分析紙幣幣值時需要更為謹慎。除對紙幣超發造成通貨膨脹的歷史描述外,雷鼎鳴(Lui,1983)從經濟學角度對紙幣供給量和通脹的關系作了探討,以此檢驗卡甘理論(Cagan,1956)的正確性。通過對會子發行數量和米價進行回歸,發現預期通脹率越高,實際貨幣余額需求越低,因此,卡甘的理論可以得到證實。

由以上研究可見,已有文獻主要集中在宋代紙幣的流通狀況、超發原因和價格波動的歷史學描述,關注貨幣現象的直接原因,對紙幣運行機制的分析多專于某一角度,不夠全面,針對其演變機制的完整研究較為缺乏。本文的貢獻則在于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兩宋紙幣的平穩運行機制、紙幣超發和物價上漲的關系進行系統且更為深入的分析。

三、宋代紙幣的發行及流通

(一)交子(錢引)的發行及流通

交子于宋真宗時期(997-1022)在民間出現,北宋初,商品貿易活動日益繁榮,市場對錢幣的需求量驟增。宋太祖即位之初,為維持其統治地區內的貨幣流通,曾頒布禁止銅錢流出境外的法令,并于開寶三年(965)在雅州設置錢監鑄行鐵錢,禁止銅錢進入四川,給四川的商品貿易造成諸多不便。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廷解除銅錢入川之禁,但禁鐵錢出川。此后由于納稅征收銅錢,導致鐵錢充斥市場,鐵錢既笨重難攜以致遠,又因私鑄多而流通受阻,因而引發了交子的產生(劉森,1993)。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發行,無固定的時間、限額、發行人數,高額鑄幣稅導致私交子過度發行,不久即發生了信用日降和擠兌風潮,此后發行者選擇了信用較可靠,財力較強的16戶發行交子,并規定3年為一界。然而,新交子并未能恢復原有的信用,人們更愿意接受現錢而不愿意接受新交子,因而,官交子是在私交子停止發行及擠兌回籠后,市場因貨幣供應不足,造成貿易困難、市肆買賣蕭條的情形下,政府反復衡量行用交子利害關系的產物。仁宗天圣元年(1023)設置益州官交子務,官交子于第二年開始發行,其管理更為完善,如發行有限額、有準備金、有交子務的官印、有額定面值,只允許在四川流通,三年為一界,發行利潤統一歸交子務等。由于銅錢缺乏,交子以鐵錢為本位,政府于成都府務設有兌現機構,并備有相應鐵錢準備金,可以隨時兌現,交易和納稅行用均不受限制。除法律規定的本位制度外,交子的主要回贖方法為兌界,以二年為一界,及三年兌收前界。

交子從行用鐵錢和銅、鐵錢兼行的地區向行用銅錢的路分泛濫,使其流通狀況走上了絕境。因為交子在這些路分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鐵錢,成為無法兌換紙幣,長期以來一直行用銅錢的人們不愿接受一再貶值的交子,這種情形與交子發行量遠遠超過四川乃至陜西商品市場所需,從而造成通貨膨脹的現象交織在一起,導致了交子的失敗與“錢引”代替交子的發生。到了崇寧、大觀年間,由于陜西用兵,政府增加交子發行量以供軍需,“引法大壞,每易界以四引而易其一”①,宋廷于崇寧三年(1104)詔令第四十一至四十三界交子不再收兌,流通遂停止,大觀元年(1107)易交子名為錢引。

錢引是代交子而起的一種宋代流通時間最長,對我國古代紙幣影響很大的紙幣(劉森,1993)。大觀三年(1109),以錢引為名的紙幣進入發行年,每界發行額為1256340貫,在嘉定以前的百年間,雖然發行量自紹興末由100余萬貫增加到2000余萬貫,其幣值基本是穩定的。錢引取代交子后,以50萬貫錢為發行準備金,加之其完全法償性,故新舊相因,收兌正常,宋廷干預錢引流通事較少。錢引“增引日多,莫能禁止”,主要是因為軍費物資的供給,基本上依賴發行錢引來籌措。到了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3),戰亂不斷,錢引發行量居高不下。寧宗開禧北伐(1206)之后,錢引發行量劇增,幣值急劇下跌,以至無法正常兌界,理宗寶祐四年(1256)錢引被廢,自此退出流通領域。

(二)會子的出現及流通

南宋會子的演變歷程與交子相似。會子源流于北宋末產生的民間便錢會子,商旅寄附錢物于寄附鋪,鋪主需開列憑證,這種憑證專用做會兌現錢,故有“寄附錢會子”之稱。雖然北宋會子未能由兌取現錢的憑據或匯票演變為紙幣,但南宋的紙幣會子由錢會子演變而來,是沒有疑問的(劉森,1993)。

會子于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臨安設行在會子務后成為官方紙幣。與交子相比,會子盡管同為法償貨幣(legal tender),但已是不可兌現紙幣,雖然官方制定了其與銅錢的比價,但未設兌現機構,也缺乏對紙幣隨時可兌現的保證,因而會子具有類似現代法幣(fiat money)的性質。其法償地位體現為政府規定其在交易中自由行用,并允許其在賦稅中以錢會中半形式繳納,后者構成了除每三年一次兌界外最為重要的回贖方式。會子在孝宗乾道、淳熙年間(1174-1189)流通較為順利,由于政府注重控制發行量,定歲額而不逾越,略有貶值預期則以金銀、度牒等有價證券、榷貨或銅錢回買,形成了運行最為良好的時期。自寧宗開禧年(1205-1207)之后,北伐失利和其后嘉定年間(1208-1224)宋金間的頻繁戰爭使得財政支出急劇膨脹,政府將印發會子作為增加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發行量連年上升,以至嘉定末至端平(1234-1236)初二界并行,總流通量超過二億貫。會子濫發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價值近乎于無,已無法流通,淳祐時原定永遠行用的十七界會子于理宗景定五年(1264)被廢,十八界會子也隨南宋滅亡而廢罷①。

四、紙幣平穩運行的機制

北宋和南宋政府為了維護紙幣的平穩運行,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維持幣值穩定,主要包括國家強制規定紙幣的法償地位,及本位與回贖制度,表1列舉了這些措施。本節以下的內容基于表1分別論述交子和會子平穩運行的機制。

表1 政府維持幣值穩定的措施

(一)交子平穩運行的機制

1、法償地位

紙幣的法償地位體現為法律規定在交易和納稅中的被接受能力。北宋政府規定,交子在商品交易和稅收中均被廣泛接受,不受限制,充分體現了交子從法律上具有完全的法償性。為此,政府對杜絕交子偽造較為重視,除在刑法上特為強調外,還通過兌界制度及掌控制造技術避免偽造。

2、本位制度

交子的本位制度指建立鐵錢準備金,紙幣可以以固定價格與鐵錢兌換。官交子出現后,交子務常備鐵錢準備金以供民眾隨時持交子兌現,準備金比率在28.7%-30%之間,這顯示出北宋初年政府發行交子較為謹慎,有助于增強公眾信心和維持幣值穩定。由于鐵錢鑄造量在天圣年間較為穩定,相應能夠發行的交子數量也變化較小,因而政府在交子設立之初就確立了每界的最高發行限額。這一限額長期被遵循,至神宗熙寧五年(1072)開始并行兩界,即此年同時發放第24、25界兌現22、23界交子,使得流通量增加為251.268萬貫。

3、回贖及兌界

政府還通過回贖及兌界的方法維持交子幣值的穩定,交子的回贖主要通過兌界和稅收實現,由于賦稅中交子比例無定數,兌界在控制流通量中的作用更為突出。交子為二年一界,兌界制度使流通中貨幣量始終保持在限額內。這項措施除紙張質量無法保證長時間流通的技術因素和控制發行量的要求外,還出于防偽的目的而設計,兌界時對交子驗偽,且每界交子圖案、印記等形制均有變易,偽造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此外,定期回贖的制度使得紙幣幣值的變動具有規律性,具體見后文式(1)和圖1。

4、適度調整政策

在紙幣發行量高于限額時,政府還會采取相機抉擇政策收回一部分流通中的紙幣,這與本位、回贖制度共同保證了交子的適當數額。從史料可見,這一系列政策包括用紙幣外的其他商品貨幣及有價證券回籠貨幣,和增加鐵錢準備金,即宋人楊冠卿所稱“賤則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賤;貴則官散之”①的稱提之術。此外,政府增加鐵錢準備金并不一定實際兌收交子,但可起到增加民眾信心、穩定市場預期,減少貶值壓力的作用。宋神宗時偶然一次幣值波動,政府即用此法較快穩定了市場。

5、制度實行效果

北宋政府在行用交子初期,憑借法償、本位及回贖制度和相機抉擇調整政策,使得前40界交子在近80年間保持了幣值相對穩定,物價水平波動較小。由于交子攜帶便利,運輸無須如鐵錢征收關稅,商人更愿意使用交子,在民間出現了重交子而輕鐵錢的風氣。②交子幣值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小,即使有限的幾次波動也均接近面值,有時甚至高于面值。③熙寧十年一貫“第二十七界交子賣九百六十;……第二十六界交子賣九百四十”④,元祐二年前后“只賣九百以上”⑤。由此可見,交子貶值在6%左右,哲宗時達到10%,程度是相對較輕的,并且大多在之后就由政府立即進行糾正。

(二)會子平穩運行的機制

會子是不兌現紙幣,所以本位制在維系幣值上不起作用,幣值穩定依賴于其他的措施。

1、會子的法償地位

會子的法償地位規定與交子類似,相比較于交子,稅制在建立法償性中的作用更為突出。盡管會子作為不兌現紙幣,交易中由立法賦予了購買一切資產和清償負債的能力①,但在稅制方面,政府通過規定納稅時以銅錢、會子各半比例上繳的錢會中半制,向社會表明會子購買力的官方支持,極大地增強了會子信用,成為會子順利行用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這也是會子法償性不完全的表現。除稅收之外,政府俸祿發放等支出也通過錢會中半進行,對于不遵循這一原則的地方官吏進行嚴厲懲處,說明錢會中半制為南宋著于法律的制度,使會子從法律條文上具有了法償地位。

2、兌界及回贖制度

與交子相同,會子兌界時進行驗偽并相應獎懲,其目的之一為避免偽造②。乾道四年會子設立三年一界的兌界制度。每界會子發行后,為確保流通中數量符合交易需求,政府以兌界和稅收制度進行回收,稅收制度主要是指每年夏稅和其他雜稅許以錢會中半繳收,而兌界則是在第三年末將剩余數額完全兌收。

回贖制度使得宋代紙幣的幣值變動具有規律性,這與美國獨立戰爭后贖回之前大陸會議發行的美元具有相似的機制(Grubb Farley,2011)。圖1所示是一條理論上的曲線,認為兌界、稅收等回贖手段保證了紙幣的面值得以實現,即使一界紙幣最開始發行時由于發行量過大導致價格偏低(曲線中的85%是任意假定的),至少在最后一期政府收回這一界時紙幣的市場價格是等于面值的,由于交子和會子都具有兌界和回贖制度,兩(三)年中,每年的稅收回收了一部分紙幣,最后大部分紙幣通過年末的兌界完全回收,幣值隨數量減少而提升,直到面值。使得期末幣值達到面值的要求是期初總的發行量與兩(三)年中總的回贖量相等,需滿足:

其中,M是一界紙幣的新發行量,RE是一界紙幣的回收量,n代表一界紙幣流通的期限,T代表每年通過賦稅回收的紙幣數量,EX代表期末收兌該界紙幣的回收量。

上式中的回贖量RE等于兩(三)年間的稅收與期末一次兌界回收量之和。只有當期初的總發行量到期末時得以完全回收,紙幣的價值才能夠在期末達到流通價格等于面值這一承諾的兌現。早期交子和會子幣值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可以由以上公式和幣值變動曲線進行理論上的解釋,且每一界紙幣都具有這一變動規律。因此,圖1可以說明政府通過回贖制度維持幣值穩定的機制。除了回贖和兌界這一基礎制度之外,表1中的微調理論上也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但實際所起的作用可能沒有回贖大。

由于系統性數據的缺乏,本文無法實證檢驗這一機制的作用,本節僅提供一個歷史案例。南宋初會子經歷了幣值下降,辛棄疾上奏時稱“往時應民間輸納,則令見錢多而會子少,官司支散,則見錢少而會子多,以故民間會子一貫換六百一二十文足,軍民嗷嗷,道路嗟怨……近年以來,民間輸納用會子、見錢中半,比之向來,則會子自貴,蓋換錢七百有奇矣”①。此處提及會價跌落很可能指乾道四年立界以前出現的幣值波動,此后錢會中半制回收了大量會子,使得會價從六百一二十文提升至七百文以上。此后立界制度實施,幣值穩定的機制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

圖1 宋代紙幣的幣值變動曲線

3、限額制度

盡管會子沒有建立嚴格的準備金制度,初期仍采取限額發行的制度。官會初行時,無界的制度和發行額的規定,隨著發行量增大,乾道初,“有司出納皆用見錢”而不用會子,“民不以為便”②,于是,時有盡收會子議。乾道四年(1168),宋廷議定發行新會收兌舊會,為防止偽造及發行量過多造成貶值,有立界限額發行的考慮。會子初立界時,“界以一千萬貫為額”③。五年(1169)“時(曾)欽道已遷版書,而陳季若以兵部侍郎提領,共奏:乞如川錢引例,兩界相沓行使。許之”④,故會子立界后實際以2000萬貫流通。

4、適度調整政策

南宋寧宗開禧年前會子供給政策較為謹慎,大體遵循限額發行,尤其孝宗朝(1162-1189)由于政府極為重視穩定會價,成為會子流通最為良好的時期。相較北宋,稱提成為歷任政府普遍采用的常規政策,在會子略超過規定額度時,即采用稱提的措施進行適度調整。孝宗時人陳俊卿概括救楮之策時,稱“斂散抑揚之道,權在于上則無弊矣”⑤,反映了政府對稱提手段的高度依賴,包括以金銀、有價證券、榷貨、銅錢和其他紙幣進行回收,公開出售度牒、助教帖等有關僧侶身份證明的有價證券以回收過多的會子,也是常用措施之一。最后,會子雖不能隨時兌現銅錢,但民間卻存在兩者的兌現市場,其價格聯動關系極為密切,政府常儲備銅錢以供必要時稱提會子。乾道八年即用內府銅錢收買會子,提高會價。另有時人記當時敷文閣侍制、建康知府方滋“請現錢五十萬緡,增置會子務,以安民情”。①可見,與增加鐵錢準備金對穩定交子幣值的作用相似,雖然會子并不以銅錢為準備金,增加銅錢持有也具有穩定會子市場幣值波動預期的作用。

5、制度實行效果

紹興末年至寧宗開禧年之前,政府通過運用限額制度、兌界及回贖制度和適度調整政策使會子經歷了運行較為良好的階段,會價長期接近面值,乾道年間稍有波動,但貶值幅度較小,保持在10%左右。并且,由于會子容易攜帶,不征關稅,甚至出現了市場較銅錢更為重視會子的情形。淳熙年后會價回升,有時甚至高于面值。淳熙初年會價恢復后一直運行較平穩,會價高于面值為常事,會價曾一時高于黃金。洪邁記淳熙十二年(1185)“見臨安人揭小貼,以七百五十錢兌一楮”,②雖價值有所下降,但也僅貶值2.6%。

五、財政壓力、紙幣超發與通貨膨脹

北宋交子平穩運行了近八十年后,崇寧年間,朝廷力圖收復西北的失地。至宣和七年(1125)宋金戰爭重又開始,軍費開支急劇上升,嚴重破壞了紙幣的正常運行。南宋則在幣值穩定40余年后,由開禧北伐和嘉定短暫和議后連年戰爭導致的極大軍費需求,驅使政府超發紙幣,幣值迅速下降。

終宋一代,與遼、西夏、金、蒙的戰爭始終持續,大多數年份軍費開支占總財政支出的70%以上。③北宋初期以邊境小規模對抗為主,財政尚可維持,后期則因軍事支出迅速上漲,政府被迫以交子應對開支,致使發行量劇增。神宗熙寧(1068-1077)年間,因與西夏爭奪熙河地區,四年(1071)創立陜西獨立行用的交子,針對大臣的反對,神宗言:“行交子誠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財用既足,則自不須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難不能無有不得已之事”,④表明政府已認識到交子可在有需要時充當財政來源。徽宗時宋夏再次出現大規模戰爭,崇觀間“增印至二千四百三十萬緡,由是引法大壞”,⑤將交子改為錢引后,仍然“通行交子法以助軍費”。⑥可見,北宋政府在后期已將交子視為彌補財政缺口的手段。相較北宋后期才顯露出的財政需求,南宋政府卻在發行會子之初即以滿足財政支出為動機,使得政府極易越過適當發行量的界限,這也是南宋會子較北宋交子更快出現運行困難的原因。⑦因而,財政動機成為了紙幣最終失敗的根本因素。紙幣超發引起的結果是嚴重通貨膨脹,交子(錢引)與會子均因發行量過大而喪失貨幣職能,下面分別論述。

1、交子和錢引

交子于熙寧五年開始并行兩界,徽宗崇寧、大觀年后發行激增,流通量變化情況如表2、圖2所示,可清晰地看到發行量與戰爭之間的關系。自崇寧二年(1103)第41界交子發行量出現突增,每界由388.634萬貫增加至1531.634萬貫,崇寧四年(1105)第42界發行2655.634萬貫,大觀元年第43界錢引發行2500萬貫,此年錢引并行共5155.634萬貫,為發行以來最高值。此后交子既改錢引,政府恢復天圣舊額125.634萬貫,發行量一度有所下降。紹興三年(1133)第56界錢引發行量再次突破限額,增至1276萬貫,其后連年增發,數量急劇上升。開禧二年(1206)總流通量達7954萬貫,至有史可循的大約第97界時,流通中的錢引已達1.7億貫之多。

表2 宋朝交子(錢引)發行量、流通量(萬貫)與戰爭

數據來源:紙幣數據來自汪圣鐸(1995年,第759-771頁),有改動。戰爭數據來自中國軍事史編寫組(2003)。

同時期鐵錢數量卻未出現顯著增長,鐵錢鑄造量最高峰出現于元豐三年(1080),為88.9234萬貫,崇寧、大觀年間鑄造量在此之下。南宋鑄造量均未超北宋,最高僅為40萬貫。圖2還顯示了假設鐵錢全部作為準備金時能夠支持的最大交子(錢引)發行數量,如果將其與交子(錢引)實際發行額進行比較,最高時后者達到了前者的35.4倍。①由于交子(錢引)流通量未遵循準備金范圍,貨幣量超過商品交換所需數量,使得物價水平猛增。

圖2 宋朝交子(錢引)發行量和流通量(萬貫)

數據來源:同表2,圖中柱狀陰影表示因為戰爭導致某些年份的紙幣發行超出其他年份。鐵錢全部用作準備金能支持的交子(錢引)數量為用鐵錢數量除以準備金率28.7%得到。

關于貨幣發行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2)式是費雪方程①(Fisher和Brown, 1911):

=(2)

(2)式可以得到(3)、(4)式:

(3)

根據董保民和龔炯(Dong和Gong,2014)的測算,北宋時期貨幣流通速度盡管有小幅上升,但主要在2.52-3.25之間波動。根據已有的研究,北宋年均經濟增長率為0.65%(Broadberry et al,2015),本節假設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和年均經濟增長率大致相等,故有:

因而,物價水平唯一取決于貨幣供給量。由于農業社會糧食是最重要的消費品,可以用米價作為衡量物價水平的指標。根據歷史數據,可見紹興二十七年(1157)至寶祐年間(1253-1258)100多年以交子(錢引)表示的米價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左邊縱軸是米價刻度,右邊是比價指數刻度),淳祐年前米價波動較小,大致圍繞500文上下變動,到了淳祐年間,米價上升到每斗40000-50000文,寶祐年間上升到創紀錄的70000-80000文。

同時,這一時期紙幣占總貨幣量的比重也已極高。由于鐵錢主要在四川行用,姑以全國鐵錢鑄造量計算四川境內貨幣量。如圖4所示,兩宋交子(錢引)占總貨幣量的比重平均達到88.89%,其中僅在元豐年間鐵錢鑄造量最高時達到最小比重58.55%,其余均在70%以上。南宋時幾乎均在98%以上,隆興年中達到最高值99.52%。紙幣成為四川行用的最主要貨幣,則當紙幣超發引起以紙幣表示的物價水平劇增時,對商品價格有較全面的影響。

圖3 宋朝以交子(錢引)表示的米價(文/斗)及交子(錢引)與鐵錢比價指數

數據來源:米價數據來自程民生(2008年,第163-168頁)。注:官方匯價為以1緡交子:1000文鐵錢,以比價1000為指數100。交子(錢引)與鐵錢比價指數來自:①汪圣鐸(1995年,第759-771頁)。②大觀2年數據來自脫脫等(1985年,第4405頁)③嘉定2年數據來自李心傳(2000年,第791頁)。

圖4 宋朝四川交子(錢引)占總貨幣量的比重[23]

數據來源:根據圖3及宋朝鐵錢鑄造量數據計算得到,此為發行量而非流通量的比重。鐵錢鑄造量數據來自:①汪圣鐸(1995),第750-759頁。②淳化年前、天禧末年、皇祐年間、嘉祐初年、治平年間、熙寧末年,鐵錢數據來自彭信威(1954)年,第274頁。

發行量激增也使得交子(錢引)的幣值驟降。此方面史料記載有限,但仍可觀其大概。由圖3可見,交子(錢引)幣值并非直線下降,而是波動起伏。北宋前期幣值距面值偏離較小,熙寧六年(1073)為1緡交子兌940文鐵錢(一說為960文),元祐前后維持在900文;大觀以后,幣值劇跌,一度跌至1緡錢引僅兌10-20文鐵錢②。其后政府試圖整頓,恢復發行量舊額后,幣值回升至900文左右;南宋嘉定以后,錢引幣值再跌落至500文以下。

2、會子

會子發行初自第二界始即以兩界并行,流通量為歲額之倍即2000萬貫。南宋前期,會子發行量雖逐年略增,但對限額偏離不大。與交子類似,會子流通量仍與戰爭密切相關,歷年發行和流通量如表3、圖5所示,可見,南宋中期前,會子發行雖略增長,但相對較穩定。慶元元年(1195)第9界會子發行3723萬貫,較定額已近4倍。開禧二年第12界始,在開禧北伐和其后嘉定和議激增的軍費支出影響下,發行量突破4000萬貫。嘉定三年(1210)第14界會子所出過億,為1.1263億貫,此后仍連年上升,端平元年(1234),宋蒙戰爭爆發,是年第17界會子已至4.2億貫。淳祐六年(1246)第17、18界會子并行,流通量已達6.5億貫。

表3 會子發行量、流通量(萬貫)和戰爭(萬貫)

數據來源:①第1-13、16-18界發行時間數據來自汪圣鐸(2003年,第663-671、672-676頁)。②第14-15界發行時間數據來自汪圣鐸(1985)。③第1-10界數據來自汪圣鐸(2003年,第671-672頁)。③第11-16界數據來自汪圣鐸(2003年,第672、677頁)。④第17、18界數據來自汪圣鐸(2003年,第677-678頁)。

圖5 南宋會子發行量和流通量(萬貫)

注:同圖3,圖中柱狀陰影表示因為戰爭導致某些年份的紙幣發行超出其他年份。

根據前文公式(4),物價水平變化唯一決定于貨幣發行量的增速,如圖6所示(左邊縱軸是米價刻度,右邊是比價指數刻度),南宋前期米價基本均在每斗300文以下,開禧年后首次突破400文,其后略有回落。嘉熙二年(1238)第16、17界會子并用,此年有記蘇州米價增至20000文一斗。嘉熙四年(1240)第18界會子發行,嘉興米價每斗4000文,此后略有浮動,但均在2500文以上。淳祐年間臨安一斗米為6000文17界會子。米價變動整體呈南宋中期后急劇上漲的態勢,表明這一階段的會子發行量已遠超交易所需。

這一時期會子的幣值同樣經歷了劇降,如圖6所示,南宋中前期,嘉定年以前,會價大致均在600文以上,最低值為500文,貶值大多在20%以內。嘉定年后再次跌落,僅值面值的50%左右。嘉定八年(1215)前政府大力稱提會子,會價一度升至800文以上,然而新會續出不止便無法起效,轉年春即又下落至600-620文;此后17界會子發行,會價連年下跌,嘉熙四年(1240)18界會子新發行時,市價在200文以下,至景定五年廢止時,一貫僅值50文,為面值的6.49%。時人記“十八界二百不足貿一草屨”①,會子已完全失去流通手段的功能。此后史料失載,但可以推測為應對膨脹的軍事開支,勢必仍要增印而貶值。“楮幣自嘉定以一易二,失信天下,嘗出內帑收換,屢稱提而折閱益甚矣”②,至南宋末年,民眾對會子已完全失信,“遠近之人,赍持舊券,彷徨四顧,棄擲燔燒,不復愛惜”③,認為國家動蕩將亡,“楮幣蝕其心腹,大敵剝其四支”④。

圖6 以會子表示的米價(文/斗)及會子與銅錢比價指數

數據來源:以會子表示的米價來自程民生(2008年,第141-148頁)。官方匯價為以1緡會子:770文銅錢,以比價770為指數100。會子與銅錢比價指數來自①程民生(2008年,第610-618)頁。②漆俠(1988年,第1084-1085頁)。③嘉熙末年數據,嘉熙4年和淳祐初年18界會子數據、寶祐年間數據來自汪圣鐸(2003年,第697-698頁)。④淳祐1年數據據當年米價每斗400文銅錢、4000文會子推測計算。據程民生(2008年,第146頁)。⑤淳祐3年、淳祐10年、咸淳6年數據來自汪圣鐸(2003年,第453-455頁)。

此外,南宋的貨幣職能主要是由會子完成的,會子占總貨幣量的比重如圖7所表示。會子對于經濟交易有如此基礎性的作用,其超發造成破壞涉及的社會范圍必定是極其廣泛的,這也是相較北宋交子(錢引),會子導致的經濟混亂和社會動蕩更為劇烈的原因之一。

圖7 會子占總貨幣量的比重[29]

數據來源:據圖6及宋朝銅錢發行量計算得到。銅錢發行量數據來自:汪圣鐸(1995年,第750-759頁)。

六、結 語

宋代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產生紙幣的國家,其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形成了較為發達的信用體系,從而由金屬鑄幣時代先行進入紙幣時代,然而,兩宋紙幣均經歷了由良好運行到超發及退出流通領域的過程,最重要的原因為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政府不得不通過發行紙幣為戰爭支出融資。

北宋的交子是以鐵錢為本位的可兌換紙幣,中前期,政府通過立法、稅收、禁止偽造等政策確立交子的法償地位,并以兌界等回贖制度維持紙幣的幣值,80年間紙幣較為平穩地運行,然而自王朝晚期崇寧、大觀年間大規模戰爭爆發后,政府迫于財政赤字的壓力,超發紙幣使幣值急劇下跌,物價上漲嚴重。南宋會子為不可兌換紙幣,前期政府同樣憑借立法、錢會中半稅制、禁止偽造等條例建立了會子的法償性;同時,運用回贖制度維持幣值穩定。在30余年的良好運行后,開禧年后宋金、宋蒙戰爭不斷,軍費需求使政府超發紙幣為戰爭支出融資,再次造成紙幣價值下降的相同歷史結果,并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全國范圍內的惡性通貨膨脹。

我國的貨幣體制,從宋元明初以紙幣為主演變到明中后期及清以白銀為主,與世界貨幣史演變的主流是相悖的,因為紙幣的交易成本更低,紙幣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是世界貨幣史演變的主流②。宋金元時期,每個朝代初期由于有效的管理,紙幣都運行良好,但中期后統治者因為軍事支出導致的財政壓力而超發紙幣,進而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與王朝滅亡相伴隨。基于這些歷史,明清時期的統治者對紙幣超發帶來的惡性通脹產生了恐懼,大多數時間都沒有發行紙幣,由白銀充當主要的貨幣職能,并且也沒有鑄造銀元,使得經濟的交易成本上升(Chenet al,1977)。由此可見,紙幣制度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但歷史上的中國政府并沒有很好的管理紙幣發行,充分利用紙幣制度的益處。

1. 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M],中華書局,2008年。

2. 方回:《桐江集》[M],商務印書館,1935年。

3. 高聰明:《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4.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M],中華書局,1985年。

5. 洪邁:《容齋隨筆》[M],中華書局,2005年。

6. 匡裕從:《試論元代的紙幣》[J],《文史哲》1980年第3期。

7. 劉森:《宋金紙幣史》[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年。

8. 呂陶:《凈德集》[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9.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中華書局,2000年。

10.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2004年。

11. 馬端臨:《文獻通考》[M],中華書局,1986年。

12.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群聯出版社,1954年。

13. 全漢升:《中國經濟史論叢》[M],稻禾出版社,1996年。

14. 脫脫等:《宋史》[M],中華書局,1985年。

15. 汪圣鐸:《南宋各界會子的起訖、數額及會價》[C],《文史》第25輯,中華書局,1985年。

16. 汪圣鐸:《兩宋財政史》[M],中華書局,1995年。

17. 汪圣鐸:《兩宋貨幣史》[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18. 汪圣鐸:《兩宋貨幣史料匯編》[M],中華書局,2004年。

19. 吳泳:《鶴林集》[M],線裝書局,2004年。

20. 漆俠:《宋代經濟史(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1. 楊士奇,黃淮.《歷代名臣奏議》[M],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

22. 楊冠卿:《客亭類稿》[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3. 袁燮:《絜齋集》[M],中華書局,1985年。

24. 楊萬里:《誠齋集》[M],線裝書局,2004年。

25. 章如愚:《群書考索》[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戰爭年表(下冊)》{M},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27.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M],線裝書局,2004年。

28. Broadberry, Stephen, Hanhui Guan, and David Daokui Li, 2014, "China, Europe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A Study in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ing, 980-1850"[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9. Chen, Chau-Nan, Chien-fu Chou and Tien-wang Tsaur, 1977, "The Flexible Bimetallic Exchange Rate System Revisited"[C], edited by Chi-ming Hou and Tzong-shian Yu,, Taipei: Acadimia sinica: 458.

30. Dong, Baomin and Jiong Gong, 2014, “Velocity of Mone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edieval China: The case of Northern Song” [J],, Vol. 18, No. 2: 203-217.

31 Fisher, Irving and Brown Harry, 1911,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Its Determination and Relation to Credit Interest and Crises[M], New York: Macmillan.

32. Grubb, Farley, 2011, “State Redemption of the Continental Dollar, 1779-1790”, [D],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7209.

33. Lui, Francis T, 1983, “Cagan's Hypothesis and the First Nationwide Inflation of Paper Money in World History” [J],, Vol. 91, No. 6: 1067-1074.

34. Philip Cagan, 1956, “The 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 [C], edited by Milton Friedm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5-117.

①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中華書局,2000年第1版,第365頁。

①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政府確定以中統鈔回收南宋紙幣會子的政策,兌換標準為“以宋會50貫準中統鈔1貫”,見全漢升(1996年,第378頁)。

①楊冠卿:《客亭類稿》,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②哲宗紹圣元年成都路漕司請于朝:“商人以交子通行于陜西,而本路乏用,請更印制”。見馬端臨(1986年,第97頁)。

③史載“舊日蜀人利交子之輕便,一貫有賣一貫一百者”,見李燾(2004年,第8806頁)。

④呂陶:《凈德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版。

⑤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第1版,第8806頁。

①據《通考》載:“民間典賣田宅牛畜車船等如之,或全用會子聽”,見馬端臨(1986年,第98頁)。此指除慣例的錢會中半制外,會子行用比例不受限制。

②《通考》載,政府詔令曰:“應舊會破損,但貫百字存,印文可驗者,即與兌現,內有假偽,將辯驗人吏送所司,其監官取朝廷指揮。每驗出一貫偽會,追究元收兌會子人,錢三貫與辯驗人。如官吏用心,訖事無假偽,具姓名推賞”,見馬端臨(1986年,第99頁)。

①楊士奇,黃淮.《歷代名臣奏議》,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第3570頁。

②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2000年,第362頁。

③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第4407頁。

④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2000年,第362頁。

⑤吳泳:《鶴林集》,線裝書局,2004年,第419頁。

①韓元吉:《南澗甲乙稿》,中華書局,1985年,第419頁。

②洪邁:《容齋隨筆》,中華書局,2005年第1版,第599頁。

③見汪圣鐸(1995年,第771-773頁),原始資料為兩宋人關于軍費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的議論,非準確數據,因而僅可作為參考。

④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第5370頁。

⑤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2000年,第364-365頁。

⑥章如愚:《群書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56頁。

⑦據史載,孝宗乾道二年(1166)右司諫陳良祐上奏反對行用兩淮交子,孝宗回答說:“朕亦知其不可行,只為武鋒一軍在彼”,見馬端臨(1986年,第100頁)。可見南宋會子創立實則出自政府的財政需要。

①據可得的最后一界數據,嘉定2年第94界錢引發行量為3700萬貫,而同期鐵錢發行量僅30萬貫,按照最低的準備金比例28.7%計算,可允許的錢引發行量僅為104.5萬貫(合理的估計應該是用鐵錢流通量作為準備金估計紙幣發行量,但流通量的數據難以得到)。

①南宋時期兌換鐵錢的紙幣除錢引外還有兩淮交子和關外鐵錢會子,前者創始于乾道二年,僅在淮南、淮北行用,后者創始于隆興元年(1163),僅在四川東北數州邊境行用,均發行量較小。若考慮在內,南宋錢引占總貨幣量的比重將略有下降。

②南宋時人對此已多有記錄,大觀二年大臣奏議時提及“本路引一千者今僅直十之一”。見脫脫等(1985年,第4405頁)。

①方回:《桐江集》,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453頁。

②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第12404頁。

③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線裝書局,2004年,第663頁。

④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第12241頁。

①僅包括在全國范圍內行用的東南會子。同時另有湖北會子發行,由于其在隆興元年始創,僅在湖北行用且僅發行8界,總額較少,若考慮在內,東南會子占總貨幣的比例將略有下降。

②見王業鍵為《中國經濟史論叢》所寫的序言(全漢升,1996年,第8頁)。

*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70973003),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準號13BJL016)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科研種子基金的資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色视频一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伊人AV天堂|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AV色爱天堂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www.精品国产|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制服|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色悠久久综合|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成人国产小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伊人网址在线|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一级片网址|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日韩天堂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自在线拍| 日本午夜三级| www.av男人.com| 亚洲va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精品麻豆|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香蕉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