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研究*

2016-10-14 13:40:55何泱泱劉國恩
經濟科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差異

何泱泱 劉國恩 徐 程

?

中國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研究*

何泱泱1劉國恩2徐 程1

(1.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2.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北京 100871)

為了研究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及影響,本文利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03和2013年數據,研究發現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擴大,職業隔離程度逐漸縮小,男女職業分布更加集中。進一步,通過工資分解發現,職業內部和職業間直接因性別歧視和職業隔離導致的性別工資差異逐漸降低,因男女稟賦導致的性別工資差異逐漸上升。十年間,職業內部因歧視導致的男女工資差異下降約14%,職業間性別隔離影響下降約40%。

職業性別隔離 性別工資差異 變化趨勢 影響

一、問題提出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性別平等已成為一個國家社會公平與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面對當下中國人口老齡化與適齡勞動力缺乏的雙重困境,女性積極參與勞動力市場具有時代意義,男女就業機會與工資回報的平等,能極大提高勞動參與率,也能加速社會經濟發展。

然而,勞動力市場的性別不平等現象長期存在著,①性別歧視直接表現為女性在同一職業或不同職業間受到歧視待遇或職業排擠,間接表現為男女工資差異。早在20世紀初期,西方學者就發現女性勞動者“擁擠”(crowding)在社會地位低、工資收入低、職業聲望低的職業里,而那些福利條件好、收入高、聲望高的職業往往將女性排除在外。1968年,美國著名學者Edward Gross首次提出“職業性別隔離”(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意指勞動者因性別不同而被分配或集中到不同職業,擔任不同性質工作。Edgeworth(1922)和Fawcett(1918)提出“擁擠假說”,②該假說認為勞動力市場的職業性別隔離是存在的,女性工資低于男性是由于女性被限制在狹窄的職業領域,職業隔離是導致其工資差異的主要原因(卿石松和鄭加梅,2013)。

職業隔離對性別工資差異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職業隔離的程度直接影響男女間經濟收入的分配(Perales, 2013),一個社會的職業隔離程度越高,男女工資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就越大;第二,職業隔離還影響著非經濟報酬的分配(如工作條件、職位晉升、人力資本投資等),間接導致男女勞動生產率的差異(England, 2010)。因此,職業隔離程度被看作是一國勞動力市場性別平等最主要的指標。

研究職業隔離變化趨勢及其影響能夠為實現國家社會公平與性別平等提供參考方向。西方學者對職業性別隔離的程度與變化趨勢進行詳細分析。Gross(1968)測量了1900-1960年美國的職業性別隔離程度和發展趨勢,發現美國職業性別隔離程度較高,長期隔離程度并沒有顯著變化,他建議市場開放對女性的限制。Randy(1986)發現1958-1981年美國職業性別隔離和種族隔離呈現下降趨勢,原因在于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持續發展以及社會進步。①Judith(2008)發現,1972-1990年土耳其的職業性別隔離程度有所上升,但從20世紀90年代后出現下降趨勢,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發展刺激了女性勞參率,女性工資水平提高。Humpert(2014)研究1992-2004年德國勞動力市場發現,長期職業性格隔離呈下降趨勢,但在東德地區針對女性的職業隔離仍然高于西德,特別是兼職工作。

目前,學術界關于中國勞動力市場職業性別隔離變化趨勢的研究結論尚未達成共識。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職業性別隔離呈現上升趨勢,性別不平等現象日益嚴重。蔡禾和吳小平(2002)調查了1985-2000年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狀況,②發現隔離程度逐漸提高,存在性別隔離的職業類型逐漸增加,例如白領職業對女性的隔離程度遠大于藍領職業。Shu(2005)使用中國居民收入調查數據(CHIP)發現,1978-1995年職業性別隔離程度雖較低但逐年上升。易定紅和廖少宏(2005)使用《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數據發現,1978-2002年產業內部的職業性別隔離程度較大,不同產業之間的隔離有擴大趨勢。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中國職業性別隔離變化情況更為復雜。吳愈曉和吳曉剛(2008)以及李春玲(2009)使用1982-2000年國家人口普查數據發現,③20世紀80年代的性別隔離程度有所上升,而90年代以后呈下降趨勢。李汪洋和謝宇(2015)利用1982-2010年國家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整體職業隔離程度持續上升,但是非農職業隔離趨勢表現為先升后降。

以往國內研究缺乏挖掘隔離變化趨勢背后的原因和后果(張成剛和楊偉國,2013;李汪洋和謝宇,2015),也缺乏職業隔離對性別工資差異的長期趨勢分析。那么,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是什么?導致職業性別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變動的原因又是什么?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將細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方法,包括工資決定模型的構建、以及性別工資差異的分解;第二部分為研究背景,簡要介紹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的變化趨勢;第三、四部分為實證研究,著重分析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以及職業隔離對性別工資差異的影響;第五部分是討論與結論。

二、研究方法

(一)工資決定模型設計

基于人力資本理論,Mincer(1974)建立工資收入決定模型,旨在解釋勞動者工資收入與其所受正規教育和工作經驗之間的關系。此后,模型廣泛應用于工資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具體方程如下,代表工資,代表職業,x為影響因素:

為了更好分析職業性別分布情況,學術界按照各職業內部女性所占比例不同,將所有職業類型劃分為三類(Hakim, 1993; England, 2010):以男性分布為主的職業稱為“男性職業”,以女性分布為主的職業稱為“女性職業”,介于兩者之間的第三類職業即“中性職業或混合職業”。界定性別職業的優點在于,彌補職業性別隔離指數無法展現隔離細節化信息的缺點,如職業性別隔離的內部結構、不同職業的性別構成和規模等,揭示隔離水平變化的內在分布與特征(吳愈曉和吳曉剛,2008;李汪洋和謝宇,2015)。

考慮到職業性別隔離對工資的影響,本文在Mincer(1974)工資模型基礎上,引入了“男性職業”、“女性職業”、“中性職業”,具體模型設計如下:

其中,是工資收入的對數值,代表年齡,代表工作經驗,表示教育水平的一組虛擬變量,代表個人婚姻狀況、性別、戶籍、行業、地區等虛擬變量,表示性別職業的虛擬變量,測量不同職業的隔離對工資差異的效果大小。

(二)性別工資差異分解

Blau和Hendricks(1979)指出研究職業性別隔離的長期趨勢及其影響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考慮:一是職業內部,二是不同職業間。傳統方法,如Oaxaca工資分解,①未考慮男女在職業分布的差異,導致了性別工資差異的低估。Brown et al.(1980)將職業隔離因素考慮到工資分解中,從職業獲得角度估計性別職業分布,從而分離出針對性別的職業進入障礙而產生的不平等,這一方法稱為Brown分解。

具體而言,Brown分解將男女工資差異細分為職業內部和不同職業間的差異,視個體職業分布為內生變量,采用兩階段過程和多元選擇模型,估計男女在“無障礙”職業選擇下的進入概率,通過Mincer工資方程估計男女在各職業中的工資函數。Brown分解強調男性和女性職業隔離對工資差異的影響,構造出“反事實”框架,即女性面臨著與男性群體同樣的職業結構,結果可表述為下式②:

方程左邊為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工資(對數)差異,代表男性,代表女性;方程右邊為工資分解,為男女在職業分布的概率,是假設兩性職業分布一致時,女性位于職業的預期概率,代表男女個人稟賦(例如年齡、教育、工作經驗等)的平均值,是男女工資方程估計系數值。

按照上述表述,Brown工資分解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職業內部男女稟賦差異(),反映職業內部因教育水平、年齡、工作經驗等稟賦不同導致的男女工資差異;第二部分,職業內部性別工資歧視(),反映職業內部因性別不同等不可解釋因素導致的男女工資差異,而不可解釋因素多來自性別歧視;第三部分,不同職業間男女稟賦差異();第四部分,職業性別隔離(),反映不同職業間因工作屬性對男女的職業或崗位隔離等不可解釋因素導致的男女工資差異,也稱為職業性別隔離導致的男女工資差異??傮w而言,Brown分解把工資差異具體細分為職業內部、不同職業間,因此不可解釋因素導致工資差異細分為職業內部的性別歧視與工作屬性不同導致的職業隔離。

三、研究背景:中國職業性別隔離呈下降趨勢

學術界對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的變化趨勢與發展狀況研究尚無定論,一大關鍵分歧在于不同數據的選擇,將影響到研究反映的性別職業分布情況。吳愈曉和吳曉剛(2008)推薦人口普查數據,調查范圍廣、調查對象全面、職業類別詳細,能夠準確分析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現象。本文采用國家人口普查統計資料分析職業性別隔離變化趨勢。①本文整合了1982-2010年全國職業與就業信息后,最終有62種職業類型。②

另一關鍵分歧是測量方法的不同,對職業性別隔離指數的選擇將影響對隔離事實的判斷。本文比較D指數(包括全職業和非農職業)、③標準化Ds指數和關聯A指數,④報告了1982-2010年職業性別隔離指數變化趨勢,以考察不同測量指標對變化趨勢的解釋是否一致。D指數曲線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職業隔離程度逐漸加深,但D指數受職業規模影響較嚴重容易導致測量誤偏,不能準確測量職業性別隔離程度變化趨勢(Charles et al., 1995),我們報告了非農職業的D指數曲線,該曲線表明非農職業的隔離程度經歷了先升后降的變化。A指數不受職業規模和勞動力性別比例變動的影響,曲線表現為隔離程度的下降趨勢。由于標準化Ds指數排除了職業規模隨時間變化的影響,較準確反映職業性別隔離水平變化情況,本文以標準化Ds指數作為職業隔離變化的主要測量工具,研究發現,中國勞動力市場職業隔離程度呈下降趨勢,1982至1990年降幅較小,1990年以后職業性別隔離程度降幅較大。

圖1 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程度的變動趨勢:1982-2010

圖1表明,男女職業分布逐漸集中,職業性別隔離程度逐漸降低。中國整體職業性別隔離程度較低且長期呈下降趨勢,具體而言,1982年約25%的男女勞動者需要改變自身職業才能消除性別隔離現象,①到2000年這一比例下降約為21%,2010年則僅須改變18%的職業便可滿足男女職業均衡分布。整體而言,中國職業隔離呈現出下降趨勢,這跟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進入1990年以后經濟水平持續增長態勢,全球化的推進、跨國公司大量涌入、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給予中國強大的國家競爭力,社會進步極大刺激中國推進平等與發展的動力(賀光燁和吳曉剛,2015),勞動力市場需求增長與就業機會平等的提高促進了隔離程度的下降。

四、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及影響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設定

本文利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簡稱CGSS)研究性別職業隔離與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及影響。CGSS屬于全國分層抽樣跟蹤調查,通過跟蹤收集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四個層次的數據,反映社會經濟變遷趨勢。CGSS橫跨2003至2013年,地域涵蓋中國28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城鎮和農村。該數據以18-7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調查對象,提供了充分的社會經濟信息,除了包含個人基本特征,教育、工作經驗等人力資本特征,工資收入和工作時間等就業信息,還包含詳細的職業、行業類型。CGSS最大特點是它的職業、行業代碼同國家人口普查保持一致,避免了職業劃分標準不一致,從而影響對職業性別隔離程度的測量,②對隔離長期趨勢分析較吻合,有利于研究性別職業隔離與工資差異。本文選取2003年和2013年的數據作為研究范圍,CGSS以2003年作為基線,對中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10000多戶家庭進行調查,在2013年按照基線問卷內容對原始家庭進行了回訪,這有利于分析間隔十年間人群職業變遷和工資變化。

本文關心處于就業年齡段人群的職業狀況與工資情況,因此對數據中低于18周歲(成年)和高于60周歲(退休年齡)的樣本予以剔除,剔除掉仍在學校讀書尚未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群,同時剔除職業或工資信息缺失的樣本??紤]到對數工資分布接近正態分布、估計偏誤小的優點,選取年平均工資的對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并以2003年CPI水平為基期,進行價格水平調整。

參考已有文獻,本文將個體特征變量納入模型作為解釋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戶口、婚姻狀況、工作經濟、受教育程度。處理教育變量時,本文采用教育水平劃分不同學歷,包括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處理工作經驗變量時采用工作年限作為代理變量,還控制了戶口類型和婚姻狀況。①

(二)描述性統計

表1分別報告了2003和2013年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同時提供分男女群體的特征及相關差異檢驗結果。不難發現,男女勞動者在人口特征、職業分布和工資均存在較大的差別,總體而言,女性勞動者年齡偏小、受教育程度較低、工作經驗較低、工資水平低、社會經濟地位較低。②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2003年和2013年

2003年,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其中女性高中學歷顯著多于男性,但女性大專及以上學歷顯著少于男性。更重要的是,女性工資水平顯著低于男性,2003年女性平均僅獲得8893元,遠比男性低3107元。2013年,女性勞動者擁有城市戶口的概率低于男性,已婚概率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方面,越來越多的低學歷女性從事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工作。女性勞動者只有小學及以下學歷的概率顯著大于男性,男性勞動者擁有中學學歷的概率顯著大于女性,但高學歷(大專及以上)群體里男性并沒有顯著性優勢,意味著隨社會發展,高學歷女性群體的比例在增加,受歧視程度逐漸降低。

結果顯示,勞動力市場仍以低學歷女性為主,女性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事實并沒有改善,整體工資水平雖不斷提高,但性別工資差距也逐漸拉大。2003年平均男性年工資收入比女性高出約35%,這一差距在2013年提升到56%,勞動力市場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擴大。①

(三)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擴大,職業隔離分布逐漸縮小

進一步,我們比較2003年和2013年的性別工資分布,不難發現,男女工資分布都存在顯著差異,女性的工資分布明顯偏左,表明女性獲得高工資水平的可能性要遠遠低于男性,見圖2。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男女的工資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性別工資差距也逐漸拉大。2003年,性別工資分布差距相對較小,男女工資水平集中程度較高,各自群組內部的工資差異較小,即同一性別中工資收入高的群體與工資收入低的群體差異并不大。然而,2013年性別工資分布曲線波動較大,說明男女群體內部工資差異大,最低工資群體與最高工資群體的差距拉大,工資收入不平等程度逐漸加重。

圖2 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擴大:2003年和2013年

為了研究職業隔離分布的變化,本文進一步分析性別職業的分布情況。根據Hakim(1993)對性別職業的邊界定位標準,本文將62個職業進行劃分:

女性比例低于25%的職業為“男性職業”;女性比例占25%-55%之間的職業為“中性職業”;女性比例超過55%的職業為“女性職業”。

表2報告了性別職業的隔離分布及其趨勢,總體而言女性勞動力在各類性別職業中的參與率顯著弱于男性。對比2003年和2013年,隔離分布逐漸在縮小,說明職業性別隔離程度在逐漸降低。男女勞動力在各自性別職業的比例降低,職業分布更加集中,越來越多女性從事以往稱之為“男性職業”的工作,如從事藥品生產、水利設施管理等,又如女性在“中性職業”的比重逐漸上升,例如擔任事業單位或企業的高層。

表2 性別職業隔離分布逐漸縮小:2003年和2013年

五、實證結果

(一)性別工資差異的影響因素及變化

為了能更好了解性別工資的影響因素以及對男女各自的差異,本文進行了2003年和2013年全樣本、男性、女性群體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本文使用省份與行業的固定效應方法,控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對工資差異的干擾。

表3 工資決定方程回歸結果:2003年和2013年

續表3

 2003年2013年 (1)(2)(3)(4)(5)(6) 全樣本男性女性全樣本男性女性 性別職業(以中性職業為對照組) 女性職業0.156***(0.0333)0.168***(0.0394)0.125*(0.0702)-0.0514(0.0402)-0.0688(0.0468)-0.0177(0.0761) 省份是是是是是是 行業是是是是是是 常數6.984***(0.120)7.771***(0.177)6.918***(0.177)8.733***(0.283)9.161***(0.520)8.522***(0.298) 樣本量3,6621,9691,6933,7612,3141,447 擬合值(R2)0.3610.3700.4000.3970.3720.448

注:“***”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括號里的數值為標準誤。

研究發現,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拉大,2003年男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比女性多17.9%,2013年性別工資差異提高至30.1%。教育水平越高,工資收入越高,特別是大專及以上的高等學歷的工資回報率。工作經驗的影響效果隨時間逐步增大,但作用力度仍小于教育回報。年齡對工資收入的影響較弱,年齡對工資收入可能存在邊際遞減效應。①

對比男女工資水平差異及長期變化。教育對女性工資水平的回報遠遠高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回報越大。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基礎教育建設的加強,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但長期而言,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歷勞動者涌入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回報對性別工資的作用逐漸趨同。

(二)性別工資差異分解及變化

表4采用Brown分解比較2003年與2013年的性別工資差異及其變化趨勢。整體而言,2013年性別工資差異上升了125%,男女工資差異逐漸擴大。

表4 性別工資差異的分解:2003年和2013年

注:本文使用多元選擇模型估計了男女不同職業分布的預測值與實際值,限于篇幅,不報告相關結果。

按照性別工資差異分解結果,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職業內部與職業間的工資差異分解結果與原因并不相同:第一,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頻繁,職業內部性別歧視是其工資差異最主要原因。第二,職業內部個人特征差異是第二大原因,同一職業內男女在教育、工作經驗、個人能力等稟賦差異影響著工資回報。第三,不同職業間差異導致的性別工資差異較弱,相對而言,隔離對工資差異的影響強于職業間稟賦效應,例如某些職業或崗位在招聘或晉升過程中只限男性。

研究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發現:第一,長期性別工資差異在拉大,但職業內部因歧視導致的工資差異逐漸減少,降幅為14 %。第二,職業內部因稟賦效應逐漸提高,增幅為43%。第三,職業間對工資差異的長期變化明顯,雖然職業間個人特征差異對總體工資的作用力仍很低,但是職業間稟賦回報率高達468%。第四,不同職業間對性別的隔離程度下降幅度最高,超過40%??傮w而言,職業內部和職業間由歧視和隔離導致的性別工資差異局面逐漸好轉。

(三)穩健性檢驗:城市人群

為了更加穩健的分析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本文以城市戶口人群為研究對象的進行相關穩健性檢驗。①表5報告了城市人群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城市高等學歷人群整體呈上升趨勢,2013年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比例大幅度增加,女性群體增加135%,男性群體增加75%。城市性別工資差異呈擴大趨勢,但相對于表1的全樣本而言,城市的性別工資差異較小。

表5 城市人群的描述性統計結果:2003年和2013年

注:城市樣本只包含城市戶口人群。

表6報告了城市人群的性別工資差異分解,城市人群性別工資差異變化率為88%,明顯小于表4全樣本人群。人力資本稟賦的作用在逐漸上升,職業內部提高了34%,不同職業間提高了317%。長期來看,無論是職業內部的性別歧視,還是不同職業間的隔離,對男女工資差異的作用在逐漸降低。上述結果基本與全樣本相似,即通過了穩健性檢驗。

表6 城市人群的性別工資分解:2003年和2013年

六、討論與結論

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不平等是普遍存在并長期持續的現象,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不僅制約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造成社會職業分布的不平等,還會加大社會福利的凈損失,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

(一)中國勞動力市場職業隔離變動趨勢及成因探析

本文首先采用1982-2010國家人口普查統計資料發現,勞動力市場職業性別隔離長期呈下降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降幅明顯。中國自90年代逐漸擴大了改革范圍,最初由農村經濟改革,到市場經濟全面開放,進入2000年后中國全球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力市場配置優化與自由流動,勞動力市場性別比例在職業內部和職業間的分布更具合理性與平等性。

本文試以經濟發展角度探討了職業隔離趨勢變化的原因: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是縮小職業性別隔離的主要原因。經濟總產出的增長不僅能提高工資水平的增長,也能給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縮小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分化,從而降低職業性別隔離程度。同時,隔離的減輕亦能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達到“聯動反映”:職業內部與不同職業間對性別限制的改善,將加速勞動力資源流動,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

(二)職業隔離與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及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CGSS)研究性別工資差異的變化趨勢,及職業隔離對性別工資差異的影響。研究發現,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拉大,2003年男性工資比女性多17.9%,2013年性別工資差異提高至30.1%??傮w而言,第一,女性勞動者處于勞動力市場弱勢地位,受教育程度較低、工資水平低、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第二,隨著社會發展,高學歷女性群體的比例在增加,她們受歧視程度逐漸降低;第三,長期工資水平雖不斷提高,但性別工資差距也逐漸拉大,男女工資不平等程度較嚴重。穩健性分析發現,城市的性別工資差異雖逐漸拉大,但城市男女工資差異較小,試分析原因,教育回報率對縮短男女工資差異起重要作用,2013年城市女性高等學歷人群比例增加135%。

進一步,本文對性別工資差異進行分解。研究發現,雖然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擴大,但職業內部和職業間由于性別歧視和職業隔離導致的工資差異逐漸降低,職業內部和職業間因在教育、工作經驗、個人能力等稟賦導致的工資差異逐漸上升。側面說明勞動力市場上因性別不平等帶來的工資差異局面逐漸好轉,十年間,職業內部因歧視導致的男女工資差異下降約14%,職業間性別隔離影響下降約40%,勞動力市場更加重視專業化、技術化的人才,勞動者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競爭力得到就業機會。

基于上述發現,本文建議,第一,加強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機會平等與工資平等,通過法律手段與政策手段真正做到“同工同酬”;第二,提供女性勞動參與率,有效引導女性進入不同工作屬性的職業,放寬女性就業限制,例如年齡、工作經驗等;第三,加強男女勞動者的個人稟賦,特別是提高男女接受高等教育、專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會等人力資本投資,不僅能有效提升工資回報,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

1. 蔡禾、吳小平:《社會變遷與職業的性別不平等》[J],《管理世界》2002年第9期。

2. 賀光燁、吳曉剛:《市場化、經濟發展與中國城市中的性別收入不平等》[J],《社會學研究》2015年第1期。

3. 李春玲:《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的現狀及變化趨勢》[J],《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4. 李汪洋、謝宇:《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的趨勢:1982——2010》[J],《社會》2015年第6期。

5. 卿石松、鄭加梅:《“同酬”還需“同工”:職位隔離對性別收入差距的作用》[J],《經濟學(季刊)》2013年第2期。

6. 吳愈曉、吳曉剛:《1982-2000:我國非農職業的性別隔離研究》[J],《社會》2008年第5期。

7. 易定紅、廖少宏:《中國產業職業性別隔離的檢驗與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4期。

8. 張成剛、楊偉國:《中國職業性別隔離趨勢與成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3年第2期。

9. Blau, F. D., Hendricks, W. E., 1979,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 Trends and Prospects” [J],, 197-210.

10. Brown, R., Moon, M., Zoloth, B., 1980, “Incorporating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Studies of Male-female Earnings Differentials” [J],, 15(1).

11. Charles, M., Grusky, D.B., 1995, “Models for Describing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Sex Segregation” [J],, 100.

12. England, P., 2010, “The Gender Revolution Uneven and Stalled” [J],, 24(2), 149-166.

13. Edgeworth, F., 1922, “Equal Pay to Men and Woman for Equal Work” [J],, 32(128).

14. Fawcett, M., 1918,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J],, 28(109).

15. Gross, E., 1968, “Plus Ca Change…? The Sexual Structure of Occupations over Time” [J],, (16).

16. Hakim, C., 1993, “Segregated and Integrated Occupations: A New Approach to Analyzing Social Change” [J],, 9(3) 289-314.

17. Humpert, S., 2014, “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and Working Time: Regional Evidence from Germany” [J],, 61(3), 317.

18. Judith, R., Serap P., 2008, “Why Has 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in Turkey Increased since 1975?” [M], LABOUR, CEIS, Fondazione Giacomo Brodolini an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2(1).

19. Perales, F., 2013, “Occupational Sex-segregation, Specialized Human Capital and Wages: Evidence from Britain” [J],, 27(4), 600-620.

20.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M], NBER Books Press.

21. Shu, X., 2005, “Market Transition and Gender Segregation in Urban China” [J],, (86).

22. Randy, P. A., 1986,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Race and Gender, 1958-1981” [J],, 39(3).

①參見國際勞工局.《全球工資報告:工資和收入不平等》,2014年。

② Bergmann(1971)對“擁擠假說”進行了形式化處理,參見Bergmann, B. R., 1971, “The Effect on White Incomes of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J],, 294-313.

①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有黑人民權運動、婦女權力運動、青年反戰運動等。

②蔡禾和吳小平(2002)使用數據來自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大課題“鄧小平關于發展的理論和體制轉換時期我國社會結構現狀、變遷與發展趨勢”問卷調查。

③李春玲(2009)還增加了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①Oaxaca decomposition性別工資分解,詳見Oaxaca, R., 1973. “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Labor Markets”,, 693-709.

② Brown et al.(1980)工資分解公式推導過程較為繁瑣,限于篇幅,不贅述。

①國家人口普查數據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采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調查樣本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

②由于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統計資料采用的國家職業分類標準不一致,本文以2000年人口普查使用的“1999年中國標準職業分類”(CSCO1999)為基準進行調整,并剔除掉宗教、軍人等職業后,保留了農業職業,最終有62個中類別的職業,由此,本文還劃分了“全職業”和“非農職業”。

③Duncan et al.(1955)最早發明了相異指數(index of dissimilarity,簡稱D指數),用于測量不同群體在不同職業類別中的分布程度,后來被廣泛應用于職業性別隔離領域。D指數構造了“反事實”框架,其核心思想是,假設某一性別的勞動者職業不變下,為了保持男女勞動者在各類職業的分布相同,另一性別的勞動者中有多少比例需要改變職業。

④ Gibbs(1965)提出了標準化的Ds指數(size-standardized index of dissimilarity),即對所有職業賦予相同權重,它排除了職業規模變動的影響,廣泛適用于時間序列數據進行跨階段比較;為了比較不同國家職業性別隔離程度,Charles 和 Grusky(1995)提出了關聯A指數(global association index)。由于篇幅限制,省略公式推導與比較。

①即達到男女勞動力在各類職業中的均衡分布。

② CGSS 2003年采用“1999年中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CSCO1999),2013年采用“2009年中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CSCO2009),為了方便比較,本文以CSCO1999 為基準,對職業類型進行了調整。

①戶口分為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婚姻狀態分為已婚與其他(包括未婚、離異等)。

②值得注意的是,表1中城市戶口人群在2003年占據94%,2013年降為42%,同時高等學歷(大專及以上)人群在2003年為21%,2013年并不明顯變化。原因可能在于2003年CGSS調查樣本集中在城市,而2013年增加了約50%農村樣本。對此,本文將在第五部分增加以城市戶口人群為研究對象的穩健性檢驗。

①性別工資差異比率=(男性工資-女性工資)/女性工資*100%。

①本文還在模型中加入年齡平方項進行回歸,發現年齡對工資收入存在邊際遞減效應,鑒于篇幅,不放入正文。

①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將不報告城市人群的工資決定方程回歸結果。回歸結果與表3全樣本基本相似:城市的性別工資差異逐漸拉大。分樣本比較,城市群體的教育回報率很高,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女性群體工資回報高于男性。

* 本文為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性職業’的性別歧視”(JBK1507086)的階段性成果,感謝匿名審稿人對本文提出的寶貴意見。

猜你喜歡
差異
“再見”和bye-bye等表達的意義差異
英語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9:16
JT/T 782的2020版與2010版的差異分析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關于中西方繪畫差異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40
找句子差異
DL/T 868—2014與NB/T 47014—2011主要差異比較與分析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法觀念差異下的境外NGO立法效應
構式“A+NP1+NP2”與“A+NP1+(都)是+NP2”的關聯和差異
論言語行為的得體性與禮貌的差異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毛片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福利|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浪潮Av|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日韩色图区|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欧美笫一页|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天堂|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无码|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色伊人| 亚洲成网站| 国产毛片基地| 九色视频一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美女被操91视频|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激情亚洲天堂|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伊人91视频|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福利在线|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免费看| 91娇喘视频| 人妻21p大胆|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一级片一区|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澳门av无码| 亚洲精品动漫| 欧美精品二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福利一区三区| 中文字幕2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