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水 童綏君 馬祺琳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福建 廈門 361000)
?
藥物聯合心理治療老年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療效
陳漢水 童綏君 馬祺琳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福建 廈門 361000)
目的 探討藥物聯合心理治療老年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腦卒中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心理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結果 治療前睡眠潛伏期(SL)、總睡眠時間(TST)和覺醒次數(AT)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SL和AT均顯著低于治療前,TST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L和AT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ST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非快眼動相(nREM)和快眼動相(REM)的時間均無顯著差異,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REM和REM(除S1期外)的時間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S1期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且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結論 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后睡眠障礙老年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腦卒中;睡眠障礙
研究顯示〔1〕,腦卒中后出現睡眠障礙與神經精神障礙和神經感知障礙有關,從而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而且睡眠障礙可以導致腦卒中再次發生。腦卒中后發生睡眠障礙的常規治療是藥物治療,近年來有相關報道顯示藥物聯合心理治療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患者有顯著療效〔2〕。本研究擬觀察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心理治療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60~85〔平均(67.14±2.28)〕歲,腦梗死36例,腦出血19例,觀察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61~84〔平均(66.21±2.34)〕歲,腦梗死32例,腦出血23例。兩組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且經頭顱CT或MRI確診;兩組患者無睡眠、語言、意識和嚴重認知障礙既往史,且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總分>7分,均排除其他肝、腎等器官的功能障礙。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通過,均知情同意;兩組性別、年齡、疾病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服用常規治療腦血管的藥物。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每天進行1次心理治療,連續進行4 w,為1個療程,心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和漸進性放松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醫護人員耐心向患者講解疾病方面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對疾病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患者在認知疾病上存在的錯誤及時糾正,并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指導患者進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于存在焦慮情緒的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安慰患者,使患者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疾病,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漸進性放松訓練:使患者在感知緊張的情況下逐漸放松后慢慢進入睡眠,主要包括抗阻等張收縮、無張力活動和等長收縮,鼓勵患者在感知緊張的時候逐步進行放松,使自律神經活動向著有利于睡眠的方向發展,并且使警醒水平有所下降,從而進一步導致睡眠的發生。兩組患者均進行睡眠監測,采用美國AmblagaTM-60多功能多導睡眠監測系統監測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
1.3 觀察指標 包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多功能多導睡眠監測系統監測結果以及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情況。睡眠進程包括睡眠潛伏期(SL)、總睡眠時間(TST)、覺醒次數(AT)以及睡眠效率(SE%);睡眠結構包括非快眼動相(nREM)的S1~S4期以及快動眼相(REM)睡眠占總睡眠時間的百分比。PSQI評分表由5個他評和19個自評條目組成,總分0~21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3〕。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行t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進程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SL、TST和AT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SL和AT均顯著低于治療前,TST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L和AT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ST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結構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nREM和REM均無顯著差異,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REM和REM(除S1期外)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S1期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且低于治療前。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10.15±3.26)顯著低于對照組(14.54±4.97),且兩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觀察組17.76±5.33,對照組16.48±3.68)(P<0.05)。


組別SL治療前治療后TST治療前治療后AT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6.33±22.6825.11±8.211)303.05±31.36360.981±29.171)7.88±2.493.83±1.371)對照組45.91±19.2240.42±16.011)301.24±30.62304.76±40.031)7.69±2.016.59±3.091)P值>0.05<0.01>0.05<0.01>0.05<0.01
與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S1期(min)治療前治療后S2期(min)治療前治療后S3+S4期(min)治療前治療后REM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159.7±53.5155.1±53.2115.8±39.1129.3±38.215.1±11.231.5±12.793.7±216.3117.5±23.4對照組168.3±52.7166.2±50.8105.2±38.1109.4±30.914.9±11.516.1±15.387.8±14.491.2±21.9P值>0.05<0.01>0.05<0.01>0.05<0.01>0.05<0.01
目前關于腦卒中患者發生睡眠障礙的發生機制還尚未清楚〔5〕。有研究顯示可能與腦卒中后腦血流量和流速的減少導致的腦組織缺氧有關〔4〕,進一步使神經元受到損傷,影響神經功能,從而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同時也影響患者睡眠;也有學者認為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和乙酰膽堿等合成的減少直接影響睡眠系統,從而導致睡眠障礙的發生〔5〕。相關報道顯示〔6〕,腦卒中急性期發生睡眠障礙的患者約占四分之一,大多數患者發生睡眠障礙與心理因素有關。心理治療可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改正患者的不良認知,使患者擺脫困擾;同時,漸進性的放松可以使患者心律、呼吸節律和耗氧量下降,從而有助于睡眠。本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后發生睡眠障礙老年患者的睡眠進程和睡眠結構,促進患者睡眠,提高睡眠質量。此結果與楊曉梅等〔7〕報道內容相近。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后睡眠障礙老年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與王文敏等〔8〕報道內容相近。
1 覃 川,楊秀江,晏 怡,等.急性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藥物治療聯合心理干預效果評價〔J〕. 重慶醫學,2015;44(23):3231-2+3235.
2 周偉華.藥物聯合心理疏導治療急性腦卒中并睡眠障礙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4):4428-9.
3 周鐵寶,胡高娃.藥物治療與心理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臨床觀察〔J〕. 中國民康醫學,2013;19(3):134-7.
4 蘇文智,彭 方,陳森福.90例急性腦卒中睡眠障礙患者心理干預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5(11):22-3.
5 張朝輝,宋景貴,穆俊林.認知心理療法合并藥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抑郁情緒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 新鄉醫學院學報,2014;28(1):65-7.
6 孟 云,李元秀.心理護理對老年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7):61-3.
7 楊曉梅,王 華,萬莉娜,等.藥物治療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抑郁的影響分析〔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6):56-9.
8 王文敏,代 娟,鄭小林.藥物治療與心理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的臨床效果研究〔J〕. 當代醫學,2013;19(3):159-60.
〔2016-04-11修回〕
(編輯 袁左鳴)
福建省科技廳2013年度科研立項(2013FK0917)
陳漢水(1977-)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和脊髓血管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療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6)23-5856-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