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靜 王麗娜 周郁秋 蘇 紅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護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
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對城市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孫玉靜 王麗娜 周郁秋 蘇 紅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護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目的 探討自我效能、應對方式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交互作用。方法 選取內蒙古赤峰市某城市社區絕對空巢老人186例,運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應對方式問卷、癥狀自評量表評估絕對空巢老人自我效能、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過程。結果 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得分為(145.53±86.59)分,高于中國常模,自我效能得分為(24.64±1.02)分,處于中等水平,應對方式得分為(29.40±0.67)分,以不成熟型應對方式為主;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對其心理健康影響的主效應顯著F自我效能= 18.56,P<0.01;F應對方式=36.25,P<0.01);經簡單效應分析,不同自我效能條件下,應對方式不同,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得分差異顯著(P<0.01);在不成熟型應對方式下,自我效能水平不同,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得分呈現顯著差異(P<0.01)。結論 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的交互作用共同影響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應以兩者間交互關系為護理干預依據,進而有效改善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
空巢老人;自我效能;應對方式;心理健康
絕對空巢老人(無子女或與子女不在同一城市居住)較相對空巢老人(與子女居住于同一城市)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自我效能感較低,更傾向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1~3〕。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是影響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8〕。本研究旨在探討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響的交互作用。
1.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內蒙古赤峰地區3個城市社區(19個居民小區)選擇常住城市、年齡≥60歲、無子女或與子女不在同一城市居住、無認知功能障礙、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的老年人。排除意識障礙、定向力障礙、精神疾病及嚴重軀體疾病者。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有效答卷186份。男84人,女102人;年齡60~82〔平均(67.8±6.3)〕歲;小學文化51人,初中及高中96人,中專及大專25人,大學及以上14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0.4±2.5)年;多以退休及無固定職業為主,占78.4%;月收入<500元44人,500~1 000元79人,月收入>1 000元63人;獨居73人,夫妻同住113人。
1.2 研究方法 在街道居民居委會相關部門的配合下,以方便抽樣形式進行入戶調查。調查前,由經規范化培訓的調查員介紹調查目的、意義及問卷填寫方法,在征得其同意后發放問卷,并指導其根據自身情況認真填寫,調查員現場核對問卷的完整性并收回。
1.3 測評工具 ①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職業、月收入、婚姻狀況、與子女居住情況等。②癥狀自評量表(SCL-90)〔9〕共90個條目,主要包含9個因子: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每個項目1~5分,總癥狀指數=總分/90,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明顯,心理健康水平越低。SCL-90總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97,各分量表的同質性信度在0.69以上,重測信度>0.7,每個條目與總分的相關程度均達到顯著水平〔10〕。因此,SCL-90 對正常人群測量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③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1〕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1~4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87,重測信度為0.83,GSES的10個項目和總量表分的相關為0.60~0.77,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根據得分指標(得分指標=量表實際得分/該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100%),參照既往文獻〔12〕,本研究將自我效能分為高、中、低3個水平,其中>80%為高等水平,60%~80%為中等水平,<60%為低等水平。④應對方式問卷(CSQ)〔13〕共62道題目,6個分量表,即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個分量表由若干個條目組成,分量表得分越高,說明越多采用該種應對方式。其中,解決問題及求助歸為成熟型(積極)應對方式,合理化歸為混合型應對方式,退避、幻想及自責歸為不成熟型(消極)應對方式。該量表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相關研究,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及簡單效應分析。
2.1 城市絕對空巢老人自我效能、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狀況 城市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得分為(145.53±86.59)分,高于全國常模(129.96±38.76)分〔9〕;自我效能為(24.64±1.02)分,處于中等水平83人(44.6%)、高31人(16.7%)、低72人(38.7%);應對方式為(29.40±0.67)分,多采取不成熟〔73人(39.26%)〕的應對方式,成熟型47人(25.3%)、混合型66人(35.5%)。
2.2 自我效能、應對方式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研究中兩因素即自我效能Z因素及應對方式Y因素,Z分三個水平〔高自我效能(Z1)、中等水平自我效能(Z2)、低自我效能(Z3)〕,Y包括三個水平〔成熟型(Y1)、混合型(Y2)、不成熟型(Y3)〕。自我效能、應對方式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響的主效應及交互作用顯著(P<0.01)。交互作用顯著時,為驗證某一因素下另一因素各水平間差異需進行簡單效應分析。見表1。
2.2.1 固定自我效能,不同應對方式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自我效能處于不同水平時,絕對空巢老人間因應對方式不同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顯著(P<0.01),其中Z1時,患者由于應對方式不同導致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最小(P<0.001),Z3時,不同應對方式的絕對空巢老人間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最大(P<0.001)。見表2。
2.2.2 固定應對方式,不同自我效能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Y1及Y2條件下,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無明顯差異(P>0.05);Y3條件下,絕對空巢老人自我效能水平不同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顯著(P<0.001)。見表2。


指標 自我效能 應對方式 自我效能 交互作用 Z1Z2Z3F值P值F值P值F值P值Y147.38±0.49104.14±22.15129.21±85.1636.250.00018.560.0004.150.000Y281.62±10.88143.63±95.75168.93±96.76Y3131.01±13.27211.91±80.14254.73±61.25
表2 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交互作用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簡單效應分析

指標心理健康MSF值P值應對方式 YWITHINZ169616.7813.950.000 YWITHINZ2128960.6925.840.000 YWITHINZ3182844.8136.640.000自我效能 ZWITHINY113004.532.360.097 ZWITHINY212681.342.300.102 ZWITHINY3273003.0549.460.000
Y WITHIN Z1:高自我效能感時;Y WITHIN Z2: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時;Y WITHIN Z3:低自我效能感時。Z WITHIN Y1:成熟型的應對;Z WITHIN Y2:混合型的應對;Z WITHIN Y3:不成熟型的應對
本研究調查結果可見,城市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程度普遍偏低,這與王玲鳳〔1〕報道的結果一致。分析可能的原因:空巢老人文娛活動相對較少,加之缺乏與子女、親友之間的交流,往往使老年人感到孤獨、無助,這些負性情緒長期存在,容易引發各種問題,常歸為“空巢綜合征”,表現為心理功能紊亂及軀體疾病,如負性情緒、性格改變、免疫系統紊亂、消化不良、失眠等〔7,14〕,自我效能是健康狀況的預測因子,與心理健康狀況呈正相關〔15〕。Brassington等〔16〕研究顯示,自我效能對于增強老年人克服困難的信心至關重要。同時,自我效能決定著人們對于困難和挫折的處理方式。當面臨危險情境時,自我效能高的人能夠沉著應對,多采取成熟的應對方式,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則往往驚慌失措,采取退避、自責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15〕。本研究絕對空巢老人多采取不成熟的應對方式,這可能與子女遠在他鄉或無子女,不能提供及時照顧,絕對空巢老人嚴重缺乏情感支持,常感到孤獨、寂寞、無助等有關,以往研究亦證實了本研究的結論〔17〕。幫助絕對空巢老人提升自我效能感,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對于維護絕對空巢老年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18,19〕。
本調查結果提示,當絕對空巢老人自我效能較低或提高自我效能的干預效果不理想時,應將改變空巢老人應對方式為干預重點,尤其是針對不成熟型應對方式群體的心理健康維護更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結果再次表明應對方式對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突出。在不成熟型應對方式下,高自我效能水平的絕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程度好,低自我效能水平時,心理健康程度差。因此,當絕對空巢老人采取不成熟應對方式時,應將自我效能低的人群作為重點干預的被試特征。
護理人員除常規護理工作外,還應著重評估絕對空巢老人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狀況,并結合兩者的交互作用實施更為細化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一方面,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維護應將改變應對方式作為干預的重點。另一方面,當絕對空巢老人采取不成熟的應對方式,自我效能較低時,應著重考慮對其自我效能水平進行提升。最后,自我效能可影響個體的應對方式〔15〕,當通過改變應對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欠佳時,可考慮通過其他途徑提高自我效能,進而提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
1 王玲鳳.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2):2932-5.
2 Smith JM.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oneliness in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adults〔J〕.J Psychol,2012;146(3):293-311.
3 Kinjo H,Shimizu H.How Japanese adults perceive memory change with age:middle-aged adults with memory performance as high as young adults evaluate their memory abilities as low as older adults〔J〕.Int J Aging Hum Dev,2014;78(1):67-84.
4 Paxton RJ,Motl RW,Aylward A,etal.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the complementary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J〕.Int J Behav Med,2010;17(4):255-63.
5 庫雪飛,江 東,劉 陽.唐山地區城市空巢老人社會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7):1111-3.
6 張 園.城市空巢老人主觀幸福感與社會適應能力關系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7 楊 芳,付 偉,劉曉虹.城市空巢老人負性心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2;27(1):93-5.
8 Bjorklof GH,Engedal K,Selbaek G,etal.Coping and depression in old age:a literature review 〔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13;35(3-4):121-54.
9 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64-7.
10 陳樹林,李凌江.SCL-90信效度檢驗和常模的再比較〔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29(5):323-7.
11 Cheung SK,Sun SY.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 Rep,1999;85(3):1221-4 .
12 鮑文卿,王衛敏,裴錦飛,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39-40.
13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人衛出版社,1999:109-15.
14 胡 瑩.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6):3172-3.
15 楊廷忠,施衛星,許亮文.自我效能增強:臨床護理的一種思路和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93-6.
16 Brassington GS,Atienza AA,Perczek RE,etal.Interverntion-related cognitive versus social mediators of exercise adherence in the elderly〔J〕.Am J Prevent Med,2002;23(2 Suppl):80-6.
17 高修銀,張程程,孟慶濤.徐州市農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9):5529-31.
18 蔡美玲,林靜娟,郭蘭萍.自我效能干預對空巢老年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4):10-2.
19 Seib C,Whiteside E,Lee K,etal.Stress,lifestyle,and quality of life in midlife and older Australian women: results from the Stress and the Health of Women Study〔J〕.Womens Health Iss,2014;24(1): e43-52.
〔2015-09-26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RK009)
王麗娜(1982-),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維護的研究。
孫玉靜(1990-),女,碩士,助教,主要從事護理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R161.7
A
1005-9202(2016)23-597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