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鳳蘭 王玉靜 張小麗 邢鳳梅 景麗偉 張明杰 董勝蓮 郝 晶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
汪鳳蘭 王玉靜 張小麗 邢鳳梅 景麗偉 張明杰 董勝蓮 郝 晶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 探討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老年人一般情況調查表、老年人養老意愿調查表、抑郁評價量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對724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面對面的調查。結果 11.7%的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31.5%傾向于居家養老。影響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患慢性病數量、子女是否在身邊、抑郁情緒(P<0.05)。結論 居家養老是目前社區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方式,社區工作者應根據老年人的不同特征,為其提供切合需要的居家養老服務。
養老方式;慢性病
居家養老既能滿足絕大多數老年人需求,又能實現家庭養老與社會化為老服務共存的新模式,適合中國國情,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得到大力發展和推廣〔1〕。從2011年以來,唐山市在實現養老服務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正在大力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2〕。本研究旨在探究唐山市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唐山市路南區、路北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35個社區中隨機抽取2個社區老年人724人。納入標準:①在本社區居住時間≥6個月;②自愿參與并能配合完成調查者。排除標準:①已搬遷、住院、死亡、入住養老院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存在智力或語言障礙者。年齡60~94〔平均(75.52±8.26)〕歲;月收入60~7 000元。
1.2 調查工具 ①老年人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收入及原工作單位性質);居住與家庭照顧情況(居住方式、有無子女及護理照顧情況);身體健康狀況(視力、聽力、行走情況、患慢性病數量)。②老年人養老意愿調查表(包括是否考慮過養老問題、年老后的經濟供養、是否愿意去機構養老及希望哪種方式養老等方面)。調查表經信度檢驗,Cronbach α系數為7.2。③抑郁評價量表(GDS-15)〔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用于中國老年人群,中文版GDS-15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793。量表總分為15分,0~5分為正常,≥6分則判定為抑郁〔4,5〕。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6〕包括兩部分,一是軀體生活自理量表(PSMS)共6項:如廁、穿衣、進食、梳洗、洗澡和行走;二是工具性ADL(IADL)量表,共8項:打電話、備餐、購物、洗衣、做家務、使用交通工具、服藥及自理經濟。每個條目采用1~4分計分,總分14~56分;得分為14分表示完全正常,≥15分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項或2項以上≥3分或總分≥22分為功能有明顯障礙。
1.3 調查方法 調查前對調查人員統一進行量表及相關性知識的培訓,入戶調查時采用同一指導語與被調查者一對一的進行調查,對填寫有困難的老年人,由調查者根據老年人的選擇代其完成問卷填寫,問卷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24份(96.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 老年人的養老意愿 85.3%的老年人表示曾考慮過自己的養老問題并做了相應的養老準備;53.6%的老人選擇自己進行儲備用做年老后的經濟供養、依靠子女29.7%、沒有考慮和準備的16.7%;11.7%愿意選擇機構養老,31.5%傾向于居家養老、自我養老30.1%、子女養老26.7%。
2.2 一般情況對老年人居家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 見表1。不同月收入、原工作單位性質對養老方式選擇有影響(P<0.05),月收入低、原工作單位性質為事業單位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
表1 一般情況對老年人選擇養老方式的影響〔n(%)〕

因素n居家養老(n=229)χ2值P值性別男346118(34.1)2.0960.148女378110(29.1)年齡(歲)60~6919554(27.7)4.5140.10570~7926779(29.6)80~9426295(36.3)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1560(27.9)1.9360.586初中17557(32.6)高中或中專21974(33.8)大專及以上11537(32.2)配偶有530167(31.5)0.1460.986無19461(31.4)月收入(元)60~159918272(39.6)20.7300.0001600~259922781(35.7)2600~379918152(28.7)3800~700013423(17.2)原工作單位性質事業單位413142(34.4)7.9430.047國企24674(30.1)民營企業185(27.8)自由職業477(14.9)
2.3 居住方式及家庭照顧情況對居家養老選擇的影響 子女是否在身邊對養老方式的選擇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居住方式及家庭照顧情況對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n(%)〕

因素n居家養老(n=228)χ2值P值居住方式與老伴居住504161(31.9)0.1590.924與子女同住8526(30.6)獨居23541(30.4)子女有711225(31.6)0.4340.510無133(23.1)子女是否在身邊全部616205(33.3)6.2400.044部分9120(22.0)無173(17.6)護理照顧無需照顧499164(32.9)2.4530.653配偶照顧10727(25.2)子女照顧8828(31.8)親友照顧62(33.3)保姆照顧247(29.2)
2.4 不同健康狀況、抑郁情緒對居家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 患慢性病數量、ADL、抑郁情緒對養老方式選擇有影響(P<0.05),且隨著患慢性病數量的增多,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見表3。
表3 健康狀況對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n(%)〕

因素n居家養老(n=228)χ2值P值視力正常9922(22.2)7.0940.069花眼541182(33.6)近視3613(36.1)白內障4811(22.9)聽力正常349103(29.5)2.5920.274輕度下降24687(35.4)重度下降12938(29.5)行走能力能自己行走185153(31.5)3.3660.339行走不靈便14251(35.9)依靠器械8822(25.0)臥床92(22.2)慢性病數量無100(0.00)10.0090.0071種22057(25.9)2種及以上494171(34.6)ADL完全正常415117(28.2)7.9060.019功能下降12050(41.7)功能障礙18961(32.3)抑郁無587197(33.6)6.1540.013有13761(44.5)
2.5 影響老年人居家養老方式選擇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各項目作為自變量導入多元回歸方程,以老年人是否選擇居家養老為因變量進行統計學分析,定義y=1時,表示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當y=0時,表示老人選擇非居家養老。賦值:月收入(元)1=60~1 599,2=1 600~2 599,3=2 600~3 799,4=3 800~7 000元;原工作單位性質:1=事業單位,2=國企,3=民營企業,4=自由職業;子女在身邊:1=都在,2=不都在,3=都不在;患慢性病數量:1=無,2=1種,3=2種及以上;ADL:1=完全正常,2=功能下降,3=功能明顯障礙;抑郁狀況1=無,2=有。結果顯示:月收入越低、子女都在身邊、患慢性病數量越多、有抑郁情緒的老年人越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P<0.05)。見表4。
表4 影響老年人居家養老方式選擇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變量BSEWaldχ2值P值OR值95%CI月收入(元)-0.2640.0928.2310.0040.7680.641~0.920子女是否在身邊-0.4600.2174.5930.0320.6270.410~0.961患慢性病數量0.4600.1796.6360.0101.5841.116~2.247抑郁-0.7110.2557.7540.0050.4910.298~0.810
本調查選擇居家養老方式比例高于李敏〔7〕對北京市老人養老意愿的調查結果(12.5%),這也說明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認可和接受了居家養老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隨著“四二一”家庭結構的變化及年輕子女外出打工較多,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老年人養老需要〔8〕。目前我國機構養老發展尚處于萌芽階段,存在資金短缺,設施不完善等缺點〔9〕;而且機構養老使老年人和子女分離,老年人在精神上無法得到滿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建立,對減輕國家負擔,彌補傳統家庭養老的不足,健全和促進城市社區服務體系的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0〕。
本研究結果與宋紅玲等〔11〕對南通市老年人養老意愿調查的結果一致。在我國,由于老年人無法支付高額的機構養老費用及老年人在慢性病的影響下對服務質量的要求較高,而現存的機構養老無法滿足,以致居家養老成為當下主要的養老方式。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老年人喜歡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12〕,本調查也發現子女都在身邊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的方式。有抑郁情緒的老年人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這可能是因為有抑郁情緒的老年人會出現社會剝奪、日常生活能力下降〔13〕,無法適應除家庭以外的居住環境。
1 楊宜勇,楊亞哲.從人口結構變化看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的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1;(58):19-29.
2 唐 齡.河北省唐山市將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社會工作,2011;(17):9.
3 Sheikh JI,Yesavage JA.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recent ev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shorter version〔J〕.Clin Gerontol,1986;5:165-73.
4 Burke WJ,Roccaforte WH,Wengel SP.The short form of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a comparison with the 30-item form〔J〕.J Geriatric Psychiatry Neurol,1991;4(3):173-8.
5 唐 丹.簡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在中國老年人中的使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3):402-5.
6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66-8.
7 李 敏.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14;(1):46-50.
8 牛學鋒.新形勢下我國城市養老模式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4;33(19):290-2.
9 楊博維,楊成鋼.社會化機構養老:要素集成與協同的系統工程〔J〕.社會科學研究,2013;(6):106-13.
10 史 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11 宋紅玲,陳志菊,顧桐語,等.南通市老年人養老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6):2224-6.
12 李文君.城市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及洛陽市養老機構的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7):2541-3.
13 Palsson S,Skoog I.The epidemiology of affectiv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a review〔J〕.Int Clin Psychophannacol,1997;12:S3-13.
〔2015-09-12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5SH021)
汪鳳蘭(1982-),女,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慢病康復護理與健康促進研究。
R19
A
1005-9202(2016)23-598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