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向榮
文化軟實力激發新活力
——晉煤集團沁秀公司岳城首站企業文化建設紀實
□衛向榮

以“岳城速度”而享譽三晉的現代化高瓦斯精品礦井——晉煤集團沁秀公司岳城礦,亭臺樓榭,依山而建。在這個礦井的制高點上,駐扎著一支叫機電隊首站的班組。這個班組不僅是岳城礦一個“變害為利”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其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濃濃的文化氣息,也已成為岳城礦對外展示礦山形象的品牌和窗口。
“首站”全稱瓦斯加壓泵站,因是晉煤第一個加壓泵站而得名。首站,名不虛“首”,它不僅以其最高的位置優勢堅“守”著岳城這個高瓦斯礦井的安危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煤市下行、人心浮動、思想碰撞的大形勢下,首站20名年輕的“80”“90”后,用他們的一言一行,信守著礦工的執著和對生命的承諾。
早在岳城礦建礦之初,公司領導就高瞻遠矚,面對高濃度瓦斯,如何變害為利,變廢為寶?岳城礦積極貫徹“節能環保、資源高效”的發展理念,沿著集團公司“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鏈條,堅持煤炭與瓦斯共采、治理與利用并重,對抽采出的瓦斯進行綜合開發,他們于2009年破土動工,建成瓦斯抽放站、瓦斯加壓泵站,并于2014年將首站7萬立方加氣能力改擴建為如今的25萬立方。
改擴建后的首站占地10000平方米,擁有全國一流的螺桿機組技術,大小各種設備幾十種,除擔負本礦和附近農村瓦斯供氣外,還擔負成莊、金駒股份電廠、潤宏電廠等共25萬立方的供氣能力。每天源源不斷的瓦斯抽上來后從這里加壓輸送出去,安全責任重、風險大、技術性強,而職工大多是從低瓦斯礦井的老區過來的,對瓦斯的危害幾乎沒有概念。“一流的技術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隊伍,如何在提升職工業務水平的基礎上,有效提升職工安全意識,打造一流團隊?”這成為縈繞在機電隊每個班子成員心頭的一大課題。
首站改造完成后,面對螺桿機組龐大的系統及繁多的附屬設備,機電隊組織技術骨干詳細閱讀螺桿機設備使用說明書,自編一套簡單、易學、實用的操作小竅門和流程圖,張貼在設備醒目位置,并打印成冊,分發給崗位職工,從而大大提高了設備的操作速度及準確性,保證了設備的正常運行。
其次,他們將螺桿機附屬設備的相關介紹,設備參數等制作成牌板,懸掛在值班室墻面上,或擺放在機房內,員工們查閱起來極其方便;其三,他們將螺桿機組所有閥門、壓力表、管路信息制作成標簽或箭頭粘貼在相應位置,員工明確了操作目標,簡化了操作步驟,對一些細節也能兼顧到位。極大地規范了崗位員工安全行為;其四,他們還將每一名崗位職工編號,在編號欄里明確當日工作的要點和時間,使每一名崗位職工一上崗就知道自己在什么時間內干什么樣工作,確保不漏檢,從而保證設備運行完好;另外,他們深入崗位挖掘問題,走出岳城學習經驗,請進老師指導工作。在不斷學習完善、解決問題的同時,先后制定完成包括《崗位責任制》《交接班制》《設備包機制度》《首站巡檢制度》《設備運行維護保養制度》等15個單項制度的《首站制度匯編》,為長期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在首站監控室的墻上,筆者驚奇地發現,四個以班長命名的班組全家福以及班組誓詞工工整整地貼在墻面上。班長張杰告訴我,這些都是本班組的弟兄們集群體智慧容納整合出的班組愿景和宣言。這里包含著他們的共同價值,是他們每個人的心聲。每當看到這些,我們的心中就充滿了向上的力量。
班組是企業的細胞,細胞激活,肌理復蘇。所以,打造班組文化成為岳城首站的不二選擇。
采訪中,正巧遇到出來巡檢的操作工李小旺,他告訴記者:“來首站工作兩年,每天當班半小時巡檢一次,這里設備先進,責任心大,所以,班前、班后會學習也多,從首站、到隊里、到礦上、公司,經常會組織培訓,學習機會多了,掌握的技術也多了,而且也學事故案例,以案論教,感覺對安全的責任心增強了,學習力也強了,成長的空間更大了……”
從一入廠區門那幾幅醒目的卡通漫畫開始,這里就深深地吸引著我。“崗位雖遠,心系企業”“因為甘于平凡,所以你才不凡”“請不要攜手機、煙火進入站內”……這些或清新、或夸張的卡通畫像配以簡潔明快的文字直擊人的內心,令人警醒和感動。機電隊黨支部書記梁劍兵告訴我,這里所有漫畫都出自本隊職工魏冬冬之手。
魏冬冬是一名“80”后。他說,是王隊長發掘了他的繪畫天賦,給了他成長鍛煉的平臺,實現了他的自我價值,他很感激。“沒有別的,只有好好工作,盡己所能,回報礦山!”
的確,徜徉在首站廠區,整潔的環境,醒目的標識,標準化的作業,田園一樣的風光,年輕的甚至有些稚氣的臉上,寫滿了陽光和明朗,他們昂揚的精神風貌,讓人感覺一步一景,我不得不對這里刮目相看。
在首站,還有一個空間深深吸引著我——首站工作室。
岳城礦遠離老區、職工生活枯燥、回家次數有限,生活十分單調。而首站職工,長期在山頂作業,精神上更顯匱乏。加之青年職工多,干事有激情,但生活閱歷少,遇到困難、挫折容易厭倦、逃避、走極端,不利于職工成長。如何與崗位實際相結合,激發職工的干事活力,實現職工在工作中的自我完善?首站工作室應運而生。首站工作室自成立以來,他們整改了首站循環水不達標、設備停機循環水進入潤滑站、優化改造設備的技術指標等17項影響設備安全運行的技術難題。這里已成為首站職工“金點子”的迸發地,是這群年輕人技術創新的集結源。
采訪中,王恒隊長告訴我,從首站建成到改擴建,從班子到中層,再到普通職工,都付出難以想象的辛勞:牛隊長從來到這里,過年就沒回過家;52歲的梁書記老父親去世,他還堅守在改擴建現場;這些“80”“90”后,大都是獨子,過去團隊協作比較困難,人手不夠時沒人替班拉不開栓,如今,看到缺員,很多弟兄會主動請纓:“我離家近,我留下!”首站文化,已深深植根到首站每個人心間。
(作者單位:山西晉城煤業集團沁秀公司黨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