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原
(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134)
?
【辨風正俗】
童養媳起源時代探究
李奎原
(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134)
童養媳是中國傳統社會飽受封建落后婚姻壓迫的女性群體之一。它的歷史起源,是目前國內童養媳研究懸而未決的問題之一。相關學者就此各抒己見,眾說紛紜之下使人愈加不明就里。總結當前研究成果看,主要有周、秦漢、三國和北宋四種說法。筆者對以上四種說法逐一進行探求,以期去偽存真,實現對童養媳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童養媳;起源;周;秦漢;三國;北宋
探本溯源是求索事物內理所要解析的首要問題。然而,資料使用的不同和切入維度的相異使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免出現偏差,這也符合事物認知的一般規律。童養媳的起源時代正是這一規律恰如其分的體現。總的來看,中國童養媳起源主要聚焦于“周代媵制說”“秦漢后宮說”“三國沃沮說”和“北宋養婦說”四種說法。筆者結合相關史料和既有研究,對四種說法逐一進行探究,旨在消弭分歧,從而實現認知的逐步深化與飛躍,也為今后童養媳研究筑牢根基。
“古無童養媳之名,其近似之例則獲有之。周行媵制,嫡之行也,以侄娣從,侄娣不必皆系成年,茍非待年于父母之邦者,即與童養媳之性質相似矣。”[1]這是周代媵制說,在《也談童養媳——對<童養媳考略>一文的補正》等文中得到認同[2]。媵制是一種侄娣隨嫁制度,本質在于陪嫁,上古時期堯之二女娥皇、女英共嫁于舜,就具有媵制的性質。正妻未成年的妹妹、侄女一同嫁給男方,此時媵制就與“童養媳之性質相似矣。”歸根結底,它屬于明媒正娶的附屬品。媵嫁的女子其媵前的身份地位與被正娶的女子基本上一樣,家庭待遇婚后略低于正妻,但遠高于妾,實質上更是迥然相異。故媵制起源之說筆者并不認同。
“秦、漢以后,帝王開始選拔幼女或幼小時罪入掖庭者,在成年以后,或自幸,或賜予子弟,在實質上亦先養而后御也。即至宋、明之世,此種養婚之例仍顯……”[3]《后漢書》后記亦載:“建安八年,操進三憲節華為夫人,少時待年于國。”據此為由,一些學者認為童養媳先是起源于秦漢宮廷,而后在民間逐漸流行。例如,常建華在《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一書中這樣論述:“(童養媳)這類婚姻很早就有,最初的記載反映的多是宮中的情形。從秦漢以后,帝王就選拔幼女入宮……”[4]顯然這是秦漢后宮說。但筆者竊以為此種情形依舊不是“正統”意義上的童養媳,原因有四。第一,古代皇家姻親多是政治婚姻,“競爭”十分激烈,百官貴胄之女被選為后妃與皇家結親是對家族大有裨益之事,因而很多家族早早將親女送入宮廷提前“搶位置”。例如,宋仁宗之周貴妃,四歲入宮;明宣宗之孫皇后,十歲入宮。本質上它是古代上層社會迫不及待的攀附婚、政治家族聯盟婚,而非走投無路的童養婚。第二,民間幼女早早入宮,筆者揣測,一方面是因為幼女入宮便于更好地組織管理、培養訓練,保障皇室的絕對安全,同時用以維持宮廷的日常運轉;另一方面則能保證這些年幼宮女的貞操,便于日后帝王的臨幸。前者是幼女入宮的根本原因,而后者則是捎帶的帝王“福利”。縱觀中國歷史,由尋常宮女身份搖身而變成為妃子的并不多見,而“飛上枝頭變鳳凰”成為六宮之主的僅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一人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衛子夫并非長于皇宮,而是由漢武帝之姊平陽公主敬獻而來。宮女并非皇帝納妃的主要來源,而恰是驕縱淫欲的天然選擇。二者在本質上分別是“童養妃”和“童養婢”,妃子理論意義上并非帝王正妻(爭議之處在于皇帝皇后是否屬于一夫一妻制),更不用說尋常宮娥。第三,并未觸發送、抱養童養媳的原因機制。“童養媳之事實,在民間大都出于貧家,男方以減輕將來聘金為旨,女方以免除扶養負擔是望而已!”[5]毋庸置疑,貧困才是送、抱童養媳的根源所在。對比之下,皇家領養“童養媳”的出發點與民間大相徑庭,顯然與貧困無礙。第四,婚姻結局截然不同。以婚姻的結局來看,舊時絕大部分卑微羸弱的童養媳恐怕無力掙脫婚姻枷鎖,因而婚姻關系以成立居多;帝王之家,“童養”宮女以成千上萬計,過半之數恐窮其一生求遇龍顏而不可得,結成事實婚姻關系更是鳳毛麟角,故秦漢后宮之說不免差強人意。
《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沃沮國女,至十歲,婿家即迎之長養為媳。”這便是三國沃沮說。鮑國安在《古代風俗之思考——童養媳》等文中表示認同此觀點。[6]此說似乎與現代意義上的童養媳定義相符,但此種說法最是無法立足。沃沮國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的部落,5世紀初期被納入高句麗版圖,只曾是曹魏附屬國而已。歷史上朝鮮、日本也曾是中國的附屬國,但不屬華夏文明體系,只算東亞儒家文化圈而已。是以所謂的沃沮國無法納入“中華”二字的范疇,就更不能算是中國童養媳的起源了。
爭議暫且擱置,筆者以為后世意義上的童養媳理應起源于北宋時期。《宋史·杜紘傳》載:“民間有女,許嫁未行,而養于婿家,婿氏殺以誣人,吏當如昏法。紘曰:‘禮,婦三月而廟見,未廟見而死,則歸葬于家,示未成婦也。律,定昏而夫犯,論同凡人。養婦雖非法律,然未成婦則一也。’”[7]此例也見于《雞肋集·刑部侍郎杜公墓志銘》:“民間女幼,許嫁未行而養諸壻氏者曰養婦。會有殺養婦以誣人者,吏議如婚法公曰禮婦三日而廟見,未廟見而死,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8]這便是北宋養婦說。魏晉以來,士族門閥的風頭一時無兩,使得當時社會上談婚論嫁普遍看重門第。五代十國戰火的掃蕩,舊士族土崩瓦解,婚俗大變,“婚姻重財產而輕門第”[9]。部分貧寒的小農之家無力婚嫁,簡單經濟的童養媳婚姻便隨之產生,這也契合童養媳婚姻產生時代的內在理路。
側面來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確切名姓的童養媳是宋末元初的黃道婆,這在時代節點上也大致相符。元史《刑法志》亦載:“諸以童養未成婚男婦,轉配其奴者,笞五十七,婦歸宗,不追聘財。”這是中國歷史上有關童養媳的首個法律明文,顯然它是對這種廣泛出現的社會現象的約束和規范。“關于童養媳婚姻,據有的學者確認,早在宋代業經出現,以后浸淫發展,到清代已相當普遍。”[10]故,筆者認為,童養媳時代起源以“北宋養婦說”為宜。
[1][3][5]陳顧遠.中國婚姻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88.88.88.
[2]方建新.也談童養媳——對《童養媳考略》一文的補正[J].社會,1983,(5):55.
[4]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M].北京:中華書局,2006.151.
[6]鮑國安.古代風俗之思考——童養媳[J].金田,2015,(4):115-116.
[7]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8521-8522.
[8]晁補之.雞肋集[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548.
[9]汪玢玲.中國婚姻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225.
[10]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51.
【責任編輯:周 丹】

漢 甘林
K892
A
1673-7725(2016)10-0047-03
2016-08-05
李奎原(1991-),男,河南平輿人,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