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英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福建 泉州 362000)
?
【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建筑元素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的應用與呈現①
周麗英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福建 泉州 362000)
傳統建筑元素是構成地域性文化資源的重要內容,博物館是傳承和保護地域性文化資源的核心機構。在博物館建筑的整體設計和展陳布局中對傳統建筑元素進行分解重組、提取其文化符號進行抽象化呈現,既是博物館傳承和保護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基本手法,也是營造符合現代審美需求之建筑空間的題中之義。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地處福建泉州,其整體設計理念體現了閩南傳統建筑的“尚紅”精神,空間布局中吸收了諸多傳統建筑元素,使古老的閩南建筑特色在現代性博物館建筑空間中實現了再生與傳承。
閩南傳統建筑元素;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應用與呈現
閩南傳統建筑以“古大厝”為典型代表,“古大厝”整體色調尚紅,外結構以磚石為主、輔之以木,整體造型復古壯麗,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細節處融合雕刻、彩繪、鏤空、剪粘等高超的建筑工藝,形成了獨到的建筑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并隨著人口的遷移而傳播海外,特別是臺灣地區。作為閩南文化發源地之泉州,既是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也是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市內保留了諸多具有閩南特色的古建筑和文化景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選址泉州,是反映祖國大陸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承擔著特殊的社會功能和歷史使命。因此,博物館在宏觀建筑和展陳布局中大量應用和呈現了閩南傳統建筑元素,使傳統的閩南建筑文化資源得到了傳承、保護和再生,使觀眾、特別是臺灣同胞體會到了閩臺兩地建筑文化的同源性,并為其營造出視覺上的親和力和心理上歸屬感,進而起到凝聚閩臺兩地血緣關系、培育民族文化認同感的作用。
文章主要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福建省歷史文化名街——泉州西街的老建筑、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潯埔漁村等建筑及其構件為對照,來闡述閩南傳統建筑元素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的應用與呈現。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m2,高43m,外觀采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主體結構為方形,基座四角分別由巨大的紅色斜階屋蓋連接,提升交匯于建筑頂部的圓形觀景臺,型似“承露盤”,喻接天地之氣。中央置高6.2m、最大直徑4m的金色“和平蓮”,構成了整個建筑的視覺焦點。四個紅色斜階屋蓋均設有臺階直通頂部圓形觀景臺,由此可縱覽泉州勝景。紅色斜階屋蓋提現了閩南傳統建筑“古大厝”的基本特色,橋梁和紐帶造型則表達了“萬物歸宗”“兩岸一家親”的文化理念。圓形觀景臺“承露盤”如空中飛碟,“和平蓮”似閃耀明燈,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渴盼和平、呼喚統一的心聲。主體建筑前建有大型文化景觀廣場,“廣場設計以極富閩南建筑特色的紅色為基本色調,充分利用當地產天然花崗石板材,鋪設出醒目的圖案,遠觀如一張巨大的紅色地毯,與紅色主體建筑融為一體,呈現出海峽兩岸人民親情似火的熱情氣氛。”[1]廣場前方一對九龍柱挺拔矗立,正中設倒影池,微波蕩漾、大氣壯美,組成一幅美麗畫卷,寓意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血脈相親,兩岸關系源遠流長、堅如磬石。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整體設計中不僅體現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親情友愛”“和平統一”等理念,同時也體現了閩南建筑的“尚紅”精神。特別是建筑內外對紅磚文化的應用更是無處不在。
紅磚文化的產生與閩南特定的地理、人文環境有關。該地多為紅色土壤,其色“紅如血”,燒制成的紅磚備受青睞,其原因之一是紅磚具有堅固、耐磨、防水、防潮等特點,與閩南本地的氣候相適應;此外,閩南建筑的“尚紅”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對紅色的獨鐘與喜愛在居家屋舍建筑上的極致表達。閩南傳統建筑的屋頂、墻體、地面、窗邊等位置多以紅色磚瓦進行裝飾,甚至于延伸到庭院、街道的建筑空間中,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藝,豐富的裝飾手法,形成了極具藝術觀賞價值和閩南特色的紅磚文化。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筑外觀和內景中對紅色的渲染和對紅磚裝飾的鋪陳運用無不體現了閩南傳統建筑的風格。

圖1 泉州古建筑的紅磚文化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筑中的應用
閩南傳統建筑對結構的處理手法講究虛實結合、韻律跌宕,規整中富含變化、變化中蘊含條理,常以特色的墻體、各式窗花和燕尾型屋脊等建筑元素和多樣化的建筑工藝來打破磚、石結構給人的冷峻感。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建筑要件的選擇上吸收、借鑒、轉化了閩南傳統建筑元素,使傳統建筑藝術與現代建筑技術實現了完美的融合。
“出磚入石”墻體。“出磚入石”是閩南傳統建筑中一種獨特的墻面形式,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交錯堆疊而成,不規則的磚石結構,使墻面呈現出厚重、古樸、拙實的美感。石、磚色彩的明暗對比,恰到好處地體現出緩和與沖突之間的張力。“出磚入石”以其獨具風格的美感和意境,成為閩南傳統建筑獨有的砌墻方式和建筑資源整合利用的典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主題展廳的中庭休息區等多處墻面直接吸納了“出磚入石”的原素,為觀眾直觀地呈現了“出磚入石”的形態與特色。
石雕墻體。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惠安縣,石雕工藝源遠流長,融匯了中華雕刻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技藝精華,經長期磨合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雕刻風格和文化內涵,惠安雕藝注重線條、結構、形態的神韻之美,是“南派”雕刻藝術的代表。閩南傳統建筑中石雕構建隨處可見,成為重要的建筑裝飾。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也大量使用了石雕工藝和構件進行裝飾。其中最為壯觀的是二樓平臺的兩幅石雕墻壁,墻面各長16m、寬4.5m,內容不僅包括海峽兩岸共同敬仰的媽祖女神,泉州勝景開元寺、東西塔、老君巖,泉州傳統藝術南音、民間舞蹈拍胸舞等民間藝術,更有臺灣地區的原住民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內容,多角度地體現了海峽兩岸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深刻地體現了博物館的主題思想。(如圖4)
“蚵殼厝”墻體。“蚵殼厝”是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潯埔漁村的特色建筑。閩南語中,“蚵殼”意指牡蠣殼,“厝”乃房屋之意,用牡蠣殼建造的房屋即為“蚵殼厝”。“蚵殼厝”的建筑墻體工藝巧妙、精湛,是閩南地區獨特的建筑景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三樓的《鄉土閩臺》實景展廳中,真實地再現了“蚵殼厝”墻體,為無法親抵“蚵殼厝”現場了解其建造風格的觀眾提供了最直觀的體驗和學習場所,向更多的觀眾傳達了“蚵殼厝”的美感和文化意蘊。
甕墻。在閩南地區,甕是傳統民居中常見的墻上裝飾品。相傳早期的泉州,商業發達,海外往來頻繁,商船返程時常以杉木、磚石和酒甕來壓艙以求平穩,到岸后,部分甕被閑置于碼頭,附近村民便撿拾回家,堆砌成墻。后延伸出將甕置于陽臺作為圍欄裝飾和花器之用途。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三樓的《鄉土閩臺》實景展廳中,把甕鑲嵌于墻體中,如實地再現了甕墻之特色。
閩南傳統建筑的屋脊多以燕尾脊造型為主,其正脊形如曲線狀,兩端向上翹起而似燕尾,屋脊兩邊的瓦面以一定的弧度向下彎曲,形成“雙坡曲”。“燕尾脊”造型優美柔和、色澤吉祥艷麗、層次錯落有致、技藝精湛華美,不僅發揮了迅速導流雨水的實用性功能,也造就了獨特的審美價值。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筑多處吸收“古大厝”的“燕尾脊”元素,并將其進行現代性的轉化和利用,其中以景觀廣場上的燕尾型臥碑和大廳頂部的燕尾型燈飾最具特色。廣場入口處的臥碑寬12m、高2m、厚1m,重達70噸,由一塊完整的磬石精心雕琢而成,吸收和轉化了“燕尾脊”的形制,工藝獨特,具體形象。此外,博物館建筑大庭內玻璃采光頂下的燈架,也以極具現代風的鋁制材料吸收改造了傳統的“燕尾脊”元素,使傳統形制美與現代材質美合二為一,呈現出視覺上的美感和強烈的引導感。

圖2 閩南傳統建筑的特色墻體和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的呈現

圖3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對“燕尾脊”元素的轉化和應用
“凹壽”形門庭。閩南“古大厝”的門庭入口通常以“凹壽”形為主。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中庭兩側為主題展廳的出入口,出入口設計借鑒了閩南傳統建筑“古大厝”入口的“凹壽”形,采用本地產的石材制作,步入其中,猶如緩緩走進“古大厝”中。
窗花裝飾。閩南傳統建筑的窗花多以磚雕、彩繪、紅磚拼花、石雕、墻貼等組成的吉祥圖案為主,其形繁復、其藝精美。閩南語啟蒙讀物《干金譜》中有言:“石條油面磚,石珠石柱雁子磚,瓦壁瓦筒六角磚,六角磚下好花園。”初六角磚外,還有“八角形、圓形、葫蘆形等幾何或異形圖案,六角形像龜甲代表長壽、圓形代表圓滿、卍代表萬福、錢紋寓意發家致富等。”[2]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立柱、屏風隔斷、內外墻、通風口等多處運用了窗花裝飾,將實用性與觀賞性相結合。
剪粘工藝。剪粘工藝也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建筑裝飾手法,常用在寺廟宮觀建筑的屋頂上。“剪粘”工藝是以鐵絲等材料為龍骨進行灰塑,在此基礎上將破碎陶瓷片、玻璃、貝殼等剪成所需的圖案,粘貼在灰塑上的一種工藝。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景觀廣場的通道上設置了兩排左右對稱的燈柱,燈柱上的吉祥紋樣和“閩臺緣”字樣,就是采用泉州德化花瓷片,以剪粘工藝貼面制作而成。無論色彩還是意涵都與整個博物館的整體建筑保持了一致性,烘托除了博物館的莊重氣氛和鮮明主旨。

圖4 其它建筑結構與傳統工藝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的呈現
總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建筑的整體設計布局合理、結構奇巧,融入了閩南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細節上大量運用紅磚、出磚入石、石雕、牡蠣殼、甕墻、剪粘等閩南傳統建筑元素和技法,用現代的空間設計手法和材料進行重新構筑,不僅使地域性建筑特色在現代性博物館建筑空間中成功地呈現出來,同時也充分地發揮了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基本功能。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對閩南傳統建筑元素的應用和呈現,對觀眾、特別是那些祖籍地在閩南地區的臺灣同胞產生強烈的視覺吸引力,引發其審美和情感上的雙重共鳴,喚起臺胞對祖地歷史文化傳統的記憶和牽念之情,拉近心靈的距離。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十年來,得到了廣大觀眾、特別是臺灣同胞的認可,很好地發揮了對臺文化交流的基本職能,博物館豐富的展陳內容和多樣化的交流活動功在其中,其建筑特色亦功不可沒,希冀更多的臺胞能走進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了解閩臺兩地同文、同種、同根生的歷史淵源,安頓身心、凝聚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1]謝崔昀,薛林.匠心匯聚“五緣”——記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內外環境設計[J].城鄉規劃·園林景觀,2010,(2).
[2]高藝玲.探究閩南傳統建筑美術資源的人文性與技藝性[J].福建教育學報,2014,(4).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工者所作
C28
A
1673-7725(2016)10-0121-06
2016-09-16
周麗英(1979-),女,山西寧武縣人,館員,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博物館學理論和閩臺歷史文化研究。
①本文的圖片作者為黃善哲,主要從事文物保護與數字化和文物攝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