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強
挖個土坑擺塊磚,土墻只有3尺高,豬圈相連臭熏天,蠅蛆成群蟲滿天。這曾我國是不少農村“土茅房”的真實寫照。小廁所關聯著大民生,更關系著鄉村文明建設。近年來,山東省廁改風生水起,青島市發起“農村廁所革命”,計劃在今明兩年改掉農村土茅房、旱廁、連茅圈,為農民群眾建設無害化潔凈廁所,涉及4100多個村莊、60多萬戶。農村改廁如何改?農民群眾怎么看?如何實現可持續利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青島膠州市農村進行調查。
農村改廁 政府埋單
費用大約1100元,青島市補貼400元,膠州市與鄉鎮各補350元。
“一聽說改廁,大家積極性很高。現在俺村已經改完了。”膠州市膠萊鎮小高李家村村民李征坤說,自家原來用幾塊磚壘了個坑當廁所,“化糞池也很簡陋,村里的旱廁沒幾個做防滲的,可能會污染地下水”。
“這是講衛生的好事情,再說也不用自己花錢。”李征坤說,除了政府包攬的,他自己買了一些瓷磚,“趁著改廁,咱也裝飾裝飾,給廁所來個升級換代!”
“在膠州,政府出錢改廁,不用農民群眾花一分錢。”膠州市城鄉建設局黨委委員、市愛衛辦主任劉希暖說,對于改廁,政府保基本,包括便盆、化糞池還有施工費用,“經過測算,每改一處,費用在1100元左右。”每改一處,青島市財政補貼400元,膠州市財政和鎮辦財政按照1∶1比例,各自補貼350元;對于省級貧困村,則由青島市和膠州市共同負擔,鎮辦財政不再出資。
據介紹,2016年,膠州全市改廁戶數超過12萬戶,共需資金1.35億元。這批改廁資金將采取分期分批撥付。“我們初期撥付30%,作為啟動資金,保障各鎮辦改廁工作及時啟動。然后,再按照時間節點,實行階梯式補助辦法。”膠州市城鄉建設局主要負責人湯德華介紹說。改廁將以村為單位,完工一個、驗收一個、獎補一個,對項目進展快并于6月底前完成的,撥付110%獎補資金;9月底前完成的,撥付100%獎補資金;12月底前完成的,撥付90%獎補資金。“干快干慢可不能一個樣,要區別對待,有獎有罰。”
三格化糞 堅固耐用
兼具適應性和推廣性,為接入污水管網打下基礎。
膠州市膠萊鎮環衛所負責人褚鳳樂負責膠萊鎮辛莊、孫家大高、小高李家三個試點村的廁改。“關鍵是做好化糞池,不滲漏,容量大。”褚鳳樂積累了經驗,現階段,膠州市使用的是模塊化制造的三格化糞池,這樣比用水泥砌磚壘,更具適應性和推廣性。“模塊化也為下一步接入農村污水管網打下了基礎。”褚鳳樂說,都是統一規格的設施,統一接口,接入管網就容易多了。
在李征坤家的廁所“后臺”,褚鳳樂一邊打開預留在化糞池上面的蓋子,一邊介紹說,化糞池池體采用鋼板加玻璃鋼復合而成的材料,堅固而又防銹耐用。三格化糞池體積大約在1.5立方米。
“多久掏一次糞?”“一年掏一次就差不多。”褚鳳樂說。隨后,他又介紹起廁所里面的高壓沖水桶。“高壓沖水桶每次沖廁大約出水0.3升。經測算,一家三口,每人每天沖4次廁所,會產生大約4升污水,一年不到1.5立方米。”褚鳳樂說,人的糞便經過厭氧發酵等環節,剩余殘渣很少。站在旁邊的李征坤也說,“我看3年掏一次也行,化糞池挺大。”
依據《青島市2015年市辦實事農村無害化衛生改廁項目實施方案》,三格容積比為2∶1∶3,由連通管相連,第一格起到截留糞渣、沉淀蟲卵和使糞液分層的作用,第二格繼續發酵,經第三格貯存發酵后,病菌和寄生蟲卵基本被殺滅,過濾出來的液體可做肥料,也可用來澆灌綠化用綠植等。
在廁所外面,還豎著一根白色管道。“化糞池發酵可產生沼氣等,加根管讓它排出,防止意外。”褚鳳樂說。廁改完后,每家每戶都會有編號,相關信息會存為電子檔案,為以后清掏、修理打下“大數據”基礎。
臟水進去 清水出來
作景觀用水綠化灌溉養魚養荷都可以。
“你看這一群群金魚游得多歡,再看這藕荷也開始露芽哩!”剛來到膠州市李哥莊鎮紀家莊村,村黨支部書記王興遷就拉著記者來到村東頭的池塘邊,說是賞賞村景。
“我是來看你們如何改廁的,帶我來看池塘里的魚和藕荷干嘛?”記者有些疑惑。“這些就是從村民家廁所里流出的水。”王興遷不再賣關子,原來,廁所的黑臭糞便污水經過沉淀發酵,并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后,進入池塘的水質可達一級A標準。“作為景觀用水、綠化灌溉、養魚養荷都沒問題。”王興遷解釋道。
王興遷帶著記者走到池塘邊的一間房子。這是間污水處理站泵房,“臟水進去,清水出來。”王興遷說,不光是廁所里的臟臭水,所有村民家的生活污水都會在這里進行處理。“改廁后,整個村子不見糞水,蚊蠅少了,各家各戶也干凈了不少。”
紀家莊村的處理模式就是膠州市所提的“單戶改廁,集中處理”模式。具體來講,就是對村莊的農村進行三格式改廁,主要集中收集三格化糞池中第三格糞液和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村子污水處理站進行無害化處理。此外,還有一種“糞污直排、集中處理”模式。依托市或鎮的污水處理廠,將城中村和距離主城區、鎮駐地較近的,以及水源地大沽河流域的村子納入地下污水管網,直接到污水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偏遠村,考慮到人口密度低,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站、鋪設地下管網、后期運營成本較高,建成后難以達到處理規模等因素,實行“單戶改廁、專業抽取”模式。
青島膠州只是整個山東廁改的一扇窗。據了解,除了三格化糞池式,山東在一般農村地區還因地制宜推廣雙甕漏斗式廁所改造;在重點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村莊,全面采用水沖式廁所;在山區或缺水地區的村莊,推廣使用糞尿分集式廁所等。“我們的目標是到2018年底,完成約647.3萬農戶的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基本實現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山東省住建廳廳長王玉志說。
向潔凈鄉村出發
連茅圈、露天旱廁是蚊蠅病菌滋生地,臭味可隨風飄半里地,這是農村衛生環境改善和鄉村文明建設的一塊短板,更是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一大頑疾。
農村改廁,就是要補齊這一短板。青島市兩年農村改廁60萬個,涉及村莊4100多個,農戶180多萬人口;根據各縣市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市財政對每改一戶補貼400元到600元不等。規模不小,投入不小,利民之事自然受到農民支持。有些人家義務出工出力,同施工人員一起著力將農村改廁做好做牢。
難能可貴的是青島農村改廁并非單純地改,還和農村污水處理同步進行,有利于根治農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的頑疾。
改廁,是向潔凈鄉村邁出的堅實一步,但后續如何管理、采取何種運作方式,也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和廣大農民的文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