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芬
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小微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由粗放型、數量型、擴張狀態向集約型、質量型轉變。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小微企業面臨轉型升級、集約經營的挑戰和機遇,小微企業融資也面臨更多新情況、新問題。
關鍵詞 小微企業 融資 分析
一、目前小微企業發展現狀
以筆者調查某市為例,2015年末,小微企業4000余家,從業人員80萬人,實現營業收入近3000億元,利潤總額500多億元,繳納稅金52億元。目前轄區小微企業呈現產業集中,集群優勢明顯,單個企業實力不強;區域布局分散,集中率較低;管理水平不高,經營效益下降等特點。
一是產業集中,集群優勢明顯。小微企業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各縣(市)均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如調查縣(市)的管道管件、電線電纜、鑄造模具、皮毛紡織、汽摩配件、電子機箱等,這些產業以小微企業數量居多,具有同行業數量較多,單個企業規模小,資金實力較為薄弱,技術含量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特點。
二是縣域小微企業布局分散,集中率較低。截至2015年底,某市達到縣級以上規模的產業園區41個,園區內小微企業僅占全部小微企業的18.8%,從業人員只占26.18%,80%以上的小微企業分散于鄉村。
三是管理水平低,經營效益下降。大部分小微企業處于家族式管理的初級模式,公司治理結構、產品研發、財務管理等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較弱。從小微企業統計數據看,營業收入和利潤“雙降”。以調查的某市小微企業為例,2015年小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000億元,同比減少580億元;利潤總額518億元,同比減少
274億元。
二、小微企業融資狀況
(一)融資渠道少
目前,絕大部分小微企業不具備上市融資、私募股權、金融租賃等融資條件,而對于中期票據、區域集優債等直接融資工具的認識不足,使得小微企業融資僅限于自籌、銀行借款、民間融資等傳統方式。30家小微企業調查顯示,2015年自籌、銀行借款、民間融資三項資金合計占全部資金來源的90%。據調查的企業反映:通過銀行融資,銀行門檻高了,條件多了,可以貸到的資金少了,利率上浮幅度較大,資金成本提高了,利潤空間小了。企業為了生存,只有通過內部集資和民間借貸的形式進行融資。
(二)融資成本高
為穩定經濟增長,切實降低小微企業利率成本,從2014年11月22日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已先后6次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6%降為4.35%,下降1.65個百分點,部分金融機構在降低貸款利率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進行科學地定價,取得了一定成效。據調查,某農村信用聯社對AAA級客戶貸款利率最低上浮65%,(如果存款余額穩定、中間業務開展較好、無不良貸款記錄,最多還可以每項降5%,執行上浮幅度在50%左右),每降一個級別上浮5個百分點,對未授信企業最低上浮80%。但從利率水平看,仍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這與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大,銀行收益覆蓋風險的貸款利率定價息息相關。同時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在國家法定利率的基礎上最高上浮了4倍。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目前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利率普遍較高,年利率普遍執行最高上限,有的甚至高達30%;民間融資利率最低在12%以上,有的高達35%。
(三)貸款滿足率低 信貸支持覆蓋面小
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15月末,某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05億元,比年初增加29億元,增長4.8%,同比增加2.83億元。但由于大部分小微企業達不到銀行的貸款條件,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貸款滿足較低,信貸支持覆蓋面不高。據調查,某市共有小微企業3000多家,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信貸關系的卻只有400家,占比在14%左右。
(四)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更加突出
在經濟新常態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逐步顯現,部分擔保機構從自身經營發展考慮,大幅縮減或退出對小微企業貸款的擔保業務。同時,企業、個人擔心借款企業因經營等問題不能按期歸還貸款,使自己的財產造成損失,而不愿為小微企業提供擔保業務,致使銀行意愿支持的企業,但由于擔保缺失,而無能為力。在絕大部分縣(市),民營企業是經濟支撐,且大多分布在農村,許多企業經營狀況可謂良好,但廠房占地多為承包地或集體用地,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機制剛剛啟動,尚不成熟,法律規定此類土地不符合金融機構抵押條件,擔保體系又不健全,從而限制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我們調查了轄內資金需求100萬元以上的此類企業50家,他們目前均未獲得貸款支持。
(五)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反彈
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部分小微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經濟效益下降,不能按時歸還到期貸款,使得不良貸款出現反彈,影響了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截至2015年末,全市小微企業不良貸款余額16.46億元,與年初持平,比去年同期增加9.78億元。同時,關注類貸款余額10.91億元,比年初增加4.81億元,增長78.85%,增長較快。
(六)誠信意識在下降
一方面部分企業在貸款到期時與銀行溝通不積極,采取躲避或拖延的做法,倒逼銀行采取極端措施;另一方面,個別銀行以審批新貸款為由引誘企業按時或提前歸還貸款,待企業多方籌措資金,有的甚至通過民間借貸或小額貸款公司取得高息資金償還貸款本息后,銀行卻以上級銀行不予審批等為由拒絕或拖延發放新貸款,使企業陷入新的困境。
從小微企業融資現狀看,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加突出。
三、制約小微企業融資的因素
(一)企業層面
1.有效需求下降。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全國經濟增速放緩,傳統企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利潤下滑,更有多起破產跑路案件,本地區整體信貸資產逾期率呈現增長趨勢,嚴峻的形勢使得信貸投放風險把控困難增大。此外部分經營穩健的小微企業客戶從行業風險角度考量,審慎投資,為降低財務費用逐步減少融資。
2.融資能力不強。一是小微企業資產和經營規模小,發展趨向盲目,資金實力不強,抵御風險能力較差,經營缺乏連續性,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不高;二是大部分企業停留在家族管理模式下,經營管理水平低,技術工藝多停留在手工作坊水平;三是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業沒有專職會計財務人員,老板集管理、財務、采購、銷售于一身,有的連正規財務會計報表都沒有,為了應付稅務、銀行等部門備有幾本不同賬務,銀行難以對其經營規模、經營效益、資金實力、貸款償付能力等進行全面真實的掌握;四是小微企業多分散于各鄉、鎮、村,土地沒有土地證、廠房沒有房產證,難以進行抵押登記。
3.誠信意識較弱。自古以來,誠信為立世之本。作為現代經濟的經營主體,誠信是企業經營之本,但部分小微企業的誠信意識較弱,一是在申請貸款時,人為地優化指標、包裝財務報表,以獲取信貸支持;二是獲取信貸支持后擅自更改資金用途,或把流動資金用于技改或固定資產投資,達到短貸長用目的,有的甚至投放與業主主營業務無關的行業,如房地產投資或民間借貸;三是債務償還意識差,不能到期主動償還貸款本息,有的甚至逃廢債務。
(二)銀行方面
1.受銀行信貸規?;蛐刨J政策投向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和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優先支持大項目、大企業和優質客戶,有限的信貸資源大部分流向大企業和重點項目,而對于小微企業則“慎貸”、“惜貸”,使得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受到抑制。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經營形勢逆轉,大部分小企業經營活動中資金呈現緊張局面,跑路、欺詐、逾期等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信貸產品呈集中暴發不良的現象,部分金融機構嚴格控制新增貸款支持,慎重辦理續貸或循環貸款業務,使得企業資金更加緊張。調查發現,由于信貸產品風險顯現 ,某商業銀行叫停商品融資、保證擔保類貸款業務,對保理業務也提高了對貸款審批的要求,導致退出了大約15戶近1億元的小微企業貸款。
2.銀行激勵約束機制扭曲,員工缺乏放貸動力。一方面,各銀行都制定了新增貸款零風險的控制目標,執行嚴厲的信貸責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各家銀行又缺乏正向激勵機制。“貸款經營好了,效益是大家的;貸款損失了,責任是自己的”,這種責任追究的約束與效益分配的激勵不對稱,制約了信貸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貸款實際操作中慎貸、惜貸較為明顯,“貸的多,責任大;貸的少,責任小;不貸款,零風險”的思想占了上風,進一步降低了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
(三)監管層面
1.信用信息征集范圍較窄,難以全面反映企業信用信息。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收集了所有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小微企業信貸信息,并積極探索采集小微企業非銀行信用信息,但由于缺少信息公開相關法律規定,政府部門信息不公開、不可得;水、電、氣等公共事業繳費信息采集也存在法律障礙。同時,銀行系統之外的小貸公司、典當行等非金融機構貸款沒有能夠納入到征信體系中來。銀行不能夠全面獲取小微企業的負債情況,會對企業貸款做出相應的錯誤判斷,從而造成信貸資金風險。調查發現,借款人某某,自己經營一家經營實力不錯的企業,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左右,符合銀行貸款條件。但偶然機會,銀行人員了解到借款人在銀行外的小貸公司借款500萬元,由于投資失敗,導致貸款難以一時歸還??紤]到借款人的狀況,銀行人員實時跟進企業歸還貸款狀態,對該筆貸款的發放做出評估,保全了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
2.監管部門嚴格的監管考核。每年,監管部門對各銀行進行監管評級和考核,考核指標涵蓋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貸款撥備率、撥備覆蓋率、流動性比例、貸款集中度等多項指標,監管指標一旦出現下滑或超過警戒線,將降低評級。因此,使得各銀行的經營特別是貸款的發放更加謹慎。
3.缺乏有效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銀行發放貸款首先考慮的是貸款風險問題。完善風險補償機制,確??蛻艏般y行的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是實現銀行與客戶合作的前提。據調查,某市、縣兩級均未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保險保障機制,由于企業認識不足,參保企業很少,小微企業貸款風險主要由銀行承擔,致使銀行因畏懼風險,將部分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
四、政策建議
(一)加強內部管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小微企業應摒棄粗放管理的模式,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財務的透明度、管理的規范化,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與銀行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二)提高誠信意識
一是提供真實財務信息。企業應提高管理水平和規范性,為銀行提供真實、準確、全面、完整的財務管理資料,使銀行全面真實掌握企業的資金實力、經營情況、發展前景、債權和債務等真實情況;二是嚴格按照貸款用途使用資金,不挪用、不套利;三是增強信用意識,按時償還貸款本息,爭取銀行持續有效地信貸支持。
(三)加大風險補償力度
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降低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建議地方政府建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適度地增加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為銀行處置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提供保障,調動銀行積極性,推動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打造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外部環境
依托全國統一的征信系統,將地方政府部門、公共事業部門等非銀行數據納入征集系統,更好地發揮征信系統防范信用風險、促進小微企業融資的積極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司法環境、金融生態環境,爭取用較短的時間為小微企業打造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良好外部環境。
(五)加大政策工具和直接融資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各級人民銀行要加大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支持力度,發揮“小額票據貼現中心”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發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發揮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的作用,鼓勵和引導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擇優融通資金。
(六)積極創新信貸產品
金融機構要針對小微企業融資特點,積極探索開發各具特色的信貸產品,如實行訂單、出口企業境外信用證、倉單質押貸款;動產抵押貸款;設備按揭貸款;自建工業廠房按揭貸款;應收賬款、原材料、存貨質押貸款;抵押額度滾動使用貸款;企業法人連帶責任擔保貸款和聯保協議貸款等新型信貸產品,為小微企業制訂出個性化的金融支持方案,充分滿足其多樣化需求。
(七)完善金融市場,發展創業基金和金融租賃
積極發展和完善能夠為小微企業提供有效融資服務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和柜臺交易市場,建立資金有效配置和流動機制。積極探索發展風險基金吸收機構和個人資金,以投資方式支持不具備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和新興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幫助企業盡快成熟。大力發展金融租賃業務,幫助小微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滄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