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要清理這個模式在過去十幾年中造成的后果,需要花很長時間。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是清理過剩產能、過多庫存和銀行壞賬“三座大山”。這“三座大山”不清理,就無法輕裝前進。清理了“三座大山”,才能談新的增長點在哪里。
在供給側到底需要做什么?提出供給側改革,首要原因是要清理供給的過剩。河北今年下達硬性指標,要減掉上億噸的鋼鐵產能。減誰呢?河北的民營鋼鐵企業現在都在發愁,因為關閉鋼鐵廠很可能會先關它們。民營企業由于成本控制得較好,沒有亂上項目,雖然鋼鐵行業慘淡,但是有的民營企業還在賺錢。但是,如果關閉工廠的任務下來,恐怕會首先關閉它們。用政府行政手段來淘汰過剩產能的方法欠妥。而應該用市場的手段:誰效率低,誰虧損,誰就關門。
供給側首先需要清理過剩產能的另一原因是,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積壓變成庫存,銀行貸款無法償還,不僅把銀行拖垮,到后面甚至會把銀行體系拖垮。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尚在眼前,一旦銀行體系出問題就是大事。
清理供給側的過剩,一方面是產能,另一方面則是銀行貸款。關閉工廠不僅意味著下崗工人需要安置,一旦企業關門,也意味著企業欠銀行的貸款需要處理。銀行的資產質量已經有惡化的趨勢,關閉一家工廠就可能是幾十億、幾百億的貸款收不回來。天津關閉渤海鋼鐵廠,涉及債務2000億元,涉及銀行100家。但是這一步不走,下一次的經濟高速增長就無法到來。因此,不難想象改革難度之大。
新的增長的希望在于企業,而不在政府身上?,F在政府手里的資源已經有限。讓政府再拿錢去投資,已沒有那么大的能力。銀行再去貸款也面臨著問題——銀行現有的資產質量產生了問題,必須先把自己手里的壞賬清理完,才能發放新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新的增長在哪里?增加有效的供給。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二個含義。過剩的產能在市場上沒有相對應的需求,是無效的供給。我們所講的供給側改革,是增加有效的供給。
什么是有效的供給?一是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可以在市場上立即找到需求。比如,雖然全世界的手機生產能力過剩,但是,iPhone只要一推新款,市場立即出現搶購潮。而過剩只存在于舊型號手機的生產能力過剩。
所以,二流企業滿足市場需求,一流企業創造市場需求。這就要求企業去創新。要求企業的產品、服務和技術充滿想象力,超前于市場,并且有很高的效率。而“提供性價比非常高的產品和服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含義。如果供給是有效的,因為可以創造需求,也就不用發愁需求。而我們現在的供給側,無效供給太多而有效供給太少。所以,供給側改革的兩個含義:一是清理“三座大山”,清理無效供給;二是激發企業活力,創造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