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應
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部署結構性改革時重點強調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引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作為供給側主體企業在新常態下如何發展經濟:首要問題是應從認識上和行為上切實貫徹五大理念,進行供給側改革,并以實施供給側為主導,實現五大發展理念,取得企業經濟穩定持續地發展。
一、企業“三側”共體的創新發展
企業經濟上“三側”的發展,要貫徹創新發展理念,通過“三側”的整體創新,供給側主體創新和企業聯體創新,實現企業經濟創新發展。
首先,企業創新發展先要“三側”整體發展。企業經濟由消費(需要)側,供給側和生產側的“三側”組成,是企業經濟的整體,缺一不可。企業“三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和循環發展。消費需要供給和需要生產,生產為了保障供給和為了消費,供給已既引導消費又促進生產。企業“三側”之間是以消費為引導,供給為主體,生產為根基,企業經濟發展的基本點是以創新為動力,科技創新為第一。把創新貫穿到企業的經營,管理,科技,制度,文化和品種,質量,成本,環保,安全等一切工作之中,才能使企業不斷擴大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長效益,以在市場競爭中取勝而不斷發展強大。
其次,企業創新發展要以供給側為主體發展。企業的物品供給側比消費需求側和生產制造更為重要,供給是第一需求,供給是第一位的,需求是第二位的,生活消費需求和生產消費需求都以賴于供給。供給制造需求,把潛在的需求變成現實需求,進行制度供給和有效供給,使企業有錢用于創新,讓人民手中的錢用于消費。企業供給側發展的重點在于維持需求和生產的和諧發展,要調整生產與消費的位置,把過去以生產為第一位,調為第三位,把第三位的消費調到第一位。因為把生產放在第一位,會造成產不適銷,產能過剩,產品積庫,資源浪費,經濟減速,甚至使企業倒閉。把消費放在第一位,按需生產,有效供給,把產品變為消費品,使需求與生產成為一體,才能使企業經濟和諧發展。
再次,企業創新發展要聯合發展。企業經濟發展要以企業聯營為共同體。當今,在經濟全球化發展時代,國內外企業競爭非常激烈,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單靠一家企業的能量很難取勝。創新要以供給為主導,把國內外的消費者(生活消費者與生產消費者)供給者和生產者組織起來,抱成一團,參與國內外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取勝。供給采用契約的方式,一方同眾多消費者分別簽訂供需合約,緊緊抓住消費者,取得擁有市場的發言權和占有率,立于不敗之地;另一方面,供給企業同各類生產企業,科技企業,金融企業和服務企業等實體企業,訂立供產合約,引導實體企業,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發展新品種,提出新供給,提升新消費,同時充分利用網絡新技術,電商新平臺,把生產與消費聯合在一起,實行產銷無縫對接,產銷直接供給,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商品成本和降低物價,形成松散型的企業經濟共同體,使企業抱成一團共創威力,既能發揮個體企業的積極性,又能協調相關企業的創造力,還能促進各類企業經濟整體大發展。
二、企業“三資”共投的開放發展
企業實施供給側為主導,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其核心主力是要有發展資本利用資本發展經濟。企業不論是對外開放發展經濟,還是對內開放發展經濟,都需要足夠的資本,才能實現資本增值和合作共贏。因此,企業經濟發展的對外開放發展和對外開放發展,其核心,問題是要籌集發展資本,除了向金融機構貸款取得發展資本外,更重要的是應充分運用社會資金。具體的說就是對內實行開放,允許居民消費資本的投入企業運營。消費資本,就是居民消費者用現金購得企業的現貨商品,期貨商品和服務品,在一定時限內,分得一份利潤。但又不取出這份利潤,而把其利潤投入到企業,作為運營的資本,或者居民消費者化錢購得商品和服務品的全數,減生產成本和商業運營成本后的余款,作為投入企業運營資本,這就是消費資本的投入。企業應允和吸納消費資本越多,企業占領市場的份額也會越大,企業經濟發展也就會越快,消費資本是企業發展的源泉。企業在吸取消費資本參加運營的同時,還應吸收職工的智力資本投入企業運營。職工智力資本的是有價值的,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這是企業特有的核心能力。職工的智力資本由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智能資本,科技資本,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組成。企業的科技進步,很多是由智力資本的貢獻。企業現有的貨幣資本,包括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和無形資本,都已全部投入企業運營,再加上居民的消費資本和職工的智力資本,就組成了企業貨幣資本,居民消費資本,職工智力資本的三大資本,共同投入構成了企業新的資本體系,不僅使企業經濟運營提供了足夠的資金,而且為企業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資金來源,這是企業投資融資的一種創新。
在企業三家資本的組合和新運作的過程中,供給側要大力發揮主導作用,其主要表現在要積極發揮新消費的新引力,加速培育新供給的新功力和大力推進新產品的新能力,以使新資本的新增值。在當前要抓住的工作。先是,宣傳發動與組織消費者,積極消費,提升消費,擴大消費,發揮消費資本對企業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后是及時地把消費資金流轉到生產企業,并幫助生產企業,投資新技術,開發新品種,提升新質量,降低新成本,滿足新消費。企業資本運營的報本目的在于追求資本增值。企業資本要通過企業生產,商品流通和消費購物才能增值。企業商品只有被消費者買了以后才會產生利潤,所以,供給側就要狠抓消費者,創造消費者,決定消費者,提供消費需要物品,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取得供需均衡,以體現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當前,有些企業為了資本增值,采用了《消費理財》的模式,實行消費資本增值1+3。就是動員消費者花1萬元,購得企業商品,而企業給消費者價值3萬元的商品。并把這3萬元商品,分為三份,其中一份交消費者自用,另有二份由消費者委托企業代銷,在16個月之內返利給消費者1.6萬元(按月返利10%年息為120%)。這項《消費理財》的最大特點,是使消費資本增值數量過倍,循環增值不斷增利。企業這種做法,不是以消費運營為主,而是用消費者的錢進行資本運作為主。《消費理財》在實施運營中已發生了一些難以解決的難題,主要表現在商品難以三折進貨,難以核算運營成本,難得特高利潤和難保持久發展。最大的難題在于很難持久做到3保1。因為要保證一個消費者得利,需要有發展3個消費者投入資本才能做到。要持久地保持三倍增長消費者的速度,事實上都難做到,我認為《消費理財》不屬于實體經濟行為,應當是一種虛擬經濟。如要發展虛擬經濟,但要嚴防居民消費資本大量脫離實體經濟而流向虛擬經濟,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使實體經濟難以生存和發展。
三、企業“三股”共力的綠色發展
企業“三股”是指企業的居民消費股,企業經營股和職工智力股。企業“三股”各自占有份額是由三資各自投入資本決定的。投資數量多少,決定股份數額多少和決定占有企業股份的比例大小,“三股”組成企業的全部股份,統稱為企業股份。企業股份的股值由企業酌情約定,企業股值是同一的,不設股值高低。企業股份是實體經濟股,適用于實體企業經濟運營,不同于企業的上市股票,上市交易是一種股票的買賣,是一種虛擬經濟行為。在市場上交易持股者,稱為股民,而持有企業實體經濟股的人,稱為股東,而股東享有企業股份的權益而股民是不可的。企業實行“三股制”,是企業產權結構的重大改革,把企業產權由單一的產權結構,改為多種產權結構,這種產權結構變革,對企業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企業的“三股”力量共同用于推動與加速推動企業綠色發展。企業綠色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方向,企業綠色發展的目標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企業要投入很少的綠色資源,產出更多更好更省更安全的綠色產品。在綠色生產的過程中,采用綠色技術,實行零排放,無污染,生態好的綠色環境,綠色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永遠必要的條件。企業在綠色發展中,起主導力量的是綠色供給。要求供給側按照消費綠色需求,組織與發展綠色生產,供用綠色原材料,綠色科學技術,綠色生產方式,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生態綠色產品,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健康,智能,安全的新消費,過著綠色生活,并不斷提升與擴大消費和實行循環消費,以綠色消費推動企業綠色經濟持續發展。
企業綠色發展方式,可采用《消費者有股》的發展模式。國務院提出“要積極發揮新消費的引導作用”。新消費新供給是推動企業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消費者有股》,就是居民消費者(包括職工)用現金購得企業現貨或期貨的生活品,服務品,并把暫不用的貨品投入企業運營,作為投資企業,產生企業利潤,分利累計為股,資本循環增值。消費者持有企業股份,成為企業股東,按股享有分紅,這是企業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有些企業已試行《消費者有股》,深受居民和職工的歡迎,因為這會使居民和職工,既成為循環消費者,循環投資者,又是參與監督經營者和共享分利者。對企業來說,擁有消費者越多,占有市場的份額就會越大,獲得企業發展的資金也會越多,企業經濟發展能夠更快,對國家來說,也會獲得更多的稅利和社會福利。故應該有步驟地推廣企業《消費者有股》的新模式。
四、企業“三眾”共創的協調發展
企業的“三眾”共創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民眾創收的三眾共創。這種三眾三創要求企業經濟協作發展,居民消費者花錢購得企業商品,不僅是買了企業商品,而是花了錢投資企業,參加企業經營,進行創利的活動,廣大居民的消費活動,實際上,是最眾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動,居民通過網上購物,在家里就參加大眾創業了,居民只要消費就參加創業了,居民參加企業經營活動,其本身就是一項重大創新,就是進行供給創新,物流創新,互聯網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創新。民眾創收,有工資性創收,也有非工資性創收,其中主要是財產性的創收,民眾的創收,除了工資性之外,主要是依賴于財產性創新。三眾三創的協同發展,就是要人人參加,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充分調居民和職工的積極性,同心協力地發展企業經濟,而企業經濟增長的質量,數量和速度是取決于企業和個人的積極創造性,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調動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
企業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求企業經濟協調平衡發展。對企業來說,主要就是協調需求,供給和生產之間的平衡發展,供產銷平衡,以銷定產是企業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則。要堅持這項原則,最主要的是通過協調才能平衡,這種協調不只是靠外部措舉,而是靠企業的內部力量,也就是靠企業的供給力,來調節消費與生產的平衡,主要是充分發揮供給側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供給是企業經濟增長的源泉,供給決定需求和生產,供給創造需求和生產,供給要求按需生產,但不干涉生產,以免出現生產過剩的危機,要按照市場機制,實現供給與需求,生產的均衡,只有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改革,提交供給體制的質量和效率,才能使企業經濟持續地增長。
企業經濟協調發展使企業,出現了”協同經濟”,改變了”交換經濟”。長期以來消費與供給,產生的經濟關系,都是一個內容和一次交易,錢貨兩清交換關系,亦稱為交換經濟。就是消費者拿錢購物,一手交錢,一手取貨,錢貨同時兩清,消費者與生產者、供給者的交換關系就此結束,而且永遠結束了。而協同經濟就不一樣了,消費者花錢購物,作為一項投資,參與經營運作,產生了利潤,就得分享一部分利潤,這樣的消費者與供給生產者的關系,就變成了協同合作的經濟關系,就變成了兩個以上的內容和兩次以上的經濟關系了,稱作為協同經濟關系。尤其在互聯網條件下,消費者通過網購供給平臺,供產銷直接見面,由生產者直接發貨給消費者,減少了中間流轉環節,降低了物品成本,增加了收益,這使協同經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隨著企業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協同經濟將會得到更大地持續發展。這種協同經濟形式與交換經濟形式,在今后一段時期,將會同時存在,同有發展,但是協同經濟擁有分享的優勢會比交換經濟更能持續有效發展。
五、企業”三者”共增的共享發展
所謂企業”三者”共增,就是企業內的消費者的資本增收,經營者的資產增值,勞動者的資金增利。其三者共增,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共創財富,共享成果”,先要“共創財富”,后才“共享成果”,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對企業經濟增長的收益,進行合理的分配,各得其所,各自使用,以不斷提高生沽水半。
企業三者要共享發展成果,先要共創發展財富。企業經濟的共創發展,要求三者人人參加,人人盡力,人人從智力,財力,物力,勞力和購買力等方面,共同參加企業創造財富活動,為企業經濟發展和創造經濟效益出力。企業三者不論發展國內經濟,創造國內經濟效益,或者是發展國際經濟,創造國際經濟效益,都是三者共同創造的財富,都由三者共享其成果。企業在面年的年終,都應作出企業年度經濟總結,進行財務年度結算,為共享分配做好準備。
企業三者要共享發展成果,要按照三項同步原則,訂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按照居民消費收入增長和企業經濟增長的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步,企業經濟效益增長和社會奉獻提升的同步等三項同步的原則,訂立企業成果分配制度制訂企業創新分配方案,實行按股分利。因為企業的股份,不論是消費股,職工股還是經營股,其股值都是同一的,所以,按股分利是公平合理的,是一種新的分配制度,是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企業在制訂分利方案之前,先應提取一定數額的社會福利金,這是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可以像民生銀行那樣,每年從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提交社會使用,也可像有些企業那樣,每售出一件商品或服務品,從售價中提取一定金額,交給社會使用。企業提交社會的資金,都要用于社會福利事業,增加福利項目,以使眾多的困難群體直接享受福祉。
綜上所述,實體企業通過實行“三側共體”、“三資共投”、“三股共力”、“三眾共創”、“三者共增”的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為主導,實現創新、開發、綠色、協調、共享的五大發展,以求得企業經濟的快速,穩健,和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