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在美術教學中,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有其特定的內含和規律,重視美術欣賞教學,對培養小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大有裨益。筆者通過美術教學的實踐與探索,積累了一些開展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理性認識與實施策略。
一、選好題材和內容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前提”
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許多時候會增加一些欣賞內容。然后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愛好選擇作品,從而一味地追求“純藝術”,忽視了學生的已有認識與欣賞水平及欣賞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學生欣賞的題材與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要選擇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貼近,要選擇與兒童的認知和欣賞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的,能激發兒童興趣的作品;要選擇的是本身富有兒童情趣的、易于兒童接受與理解的作品。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課前對收集的欣賞作品進行挑選、歸類,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一起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題材。(2)把所要欣賞的內容進行“童化”的加工、處理。(3)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作為補充材料。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是美術欣賞教學的“關鍵”
在美術欣賞中,教師往往在課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欣賞成了“講賞”。而通過教師的講,學生充其量只是對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
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為此,可采取的教學策略是:(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2)在出示欣賞作品后,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后再請學生說說對作品的印象和直覺(初步的感覺);(3)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致地體味;(4)必要時,對于欣賞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議,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為班級交流欣賞成果作準備。這樣的欣賞則更多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發展。
三、規范教學流程是美術欣賞教學的“保證”
1.形成可操作的欣賞程序,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藝術作品,避免欣賞的隨意性。
(1)描述。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語言簡單地描述出作品的題材內容、畫種等;(2)分析。對作品的色彩、構圖、造型進行整體的語言表述;(3)解釋。介紹作者,并對作品的意義、所體現的人文價值進行研究;(4)評價。根據以上內容的學習與探索,對作品進行局部和整體的評價。在這個操作流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作品講授必要的美術術語,以幫助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如欣賞色彩時滲透“色調”的概念,在欣賞構圖時,講解一下“構義”的含義。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術語后,既能深入地賞析,又能自如地表達欣賞的感受。同時還要注意扣準學生的心態,激勵學生反觀“自我”來欣賞。如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你喜不喜歡這幅畫?這幅畫要是由你來畫你會怎么處理?你猜猜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畫?從而深化學生欣賞的感受;另外還要注意,要為學生創設想像的空間和自由交流與表述的環境,促使學生在欣賞中作出創造性的“理解”與“評價”,從而在規范的欣賞過程中提升欣賞的層面。
四、欣賞與動手相結合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外力”
1.在欣賞時安排操作活動。
如教學民間繪畫和工藝品欣賞時,不妨讓學生照著作品的風格、形象臨摹一下,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間竹編工藝”欣賞這一課中,首先展示許多竹編工藝品,在學生被工藝品所吸引時,緊接著播放介紹竹編工藝的錄像,講解竹編的制作過程。此時的學生,面對教師給他們準備好的材料,不由自主地動手編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個“小玩藝兒”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看那學生的喜歡勁兒,仿佛是什么偉大的創造。這時我就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與圖片上的作品和欣賞的實物進行比較,然后作出評價。學生在動手中興趣盎然地欣賞了竹編工藝。
2.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入欣賞。
(1)課始導入欣賞:在工藝、繪畫課的開始部分安排一些與本課有關的欣賞內容。如上《剪紙》一課時,在導入階段讓學生欣賞一下剪紙——“窗花”;(2)在實踐中穿插欣賞,在指導學生練習時穿插欣賞,提供練習的范例,以欣賞幫助練習,以練習促進欣賞;(3)在結束時加入欣賞。在練習結束時加入欣賞,通過比較與實踐體會能使學生認識到自身作品的優缺點,還給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明示發展的方向,誘發學生探求美的興趣與愿望。
五、引入多媒體是美術欣賞教學的“手段”
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是語言、文字、實物及掛圖媒體的傳播,即教師+課本+黑板+掛圖+實物,學生對所學的欣賞知識難以消化。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無疑為美術欣賞課打了一劑“催化劑”,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強了課堂容量。則使美術課成為老師+課本+黑板+掛圖+實物+現代教學媒體,這樣就為枯燥無味的欣賞課注入了活力,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而且大大節約了時間。例如美術課本第七冊《民間年畫》,傳統美術課最多只擁有幾幅掛圖,學生往往不專心,而且一節課很難講完。而我課前先用攝像機去農村中攝一些農戶家大門上的門神或家中的一些財神或一些有關年畫的錄像做成美術課件,課上來展示給學生們看,并讓同學們相互討論,學生對民間年畫知識很快得以理解消化,而且一課時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