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英
摘要:以追求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為辦學理念,以促進教師發展、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為辦學宗旨,以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為辦學思路,創建綠色學校,提升德育工作、教學工作和后勤工作,形成“三點”為核心的常態化管理,開展各項工作,全力打造鄉鎮品牌學校。以農村鄉鎮寄宿制學校管理和發展為前瞻,文章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總結提出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發展策略和管理方式。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
一、以師德工作為基點,全面提升學校德育水平
學校德育的根本在于師德師風,教師的師范作用是一種滲透于生活中的潛移默化的教育。為了做好師德師風工作,學校與全體教師簽訂《師德承諾書》和《師德工作責任狀》,規范教育行為。同時,定期召開學校師德報告會,以身邊的榜樣引領教師,以身邊的典范感召教師的理想信念,培養教師的道德品質,建設一支愛生、愛校、情感豐厚的教師隊伍。
在抓師德師風工作的同時,學校在學生中開展養成教育。先后舉辦了 “養成教育宣傳周”“家長學校”“節能宣傳周”等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市、縣級“踐行價值觀 養成好習慣”征文比賽、“唱響和諧 放歌夢想”合唱比賽、“抗戰故事大賽”“花樣跳繩”比賽等各項德育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
二、以抓教學質量為重點,全面提升學校教學水平
教學工作是學校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命線。新時期以來,我校在保證開齊、開全三級課程的基礎上,開展了以“誦讀經典文化,共建書香校園”為主題的晨讀、午讀、課外讀等系列讀書活動,提高了師生的朗讀能力,培養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深化“六步導學”和“文本對話”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一)規范課程管理,突出課程建設
我校嚴格執行課程標準,深入挖掘課程資源,合理開設地方課程,著力研發校本課程。根據德育培養目標,分高、中、低段,研發編撰了三套校本教材:《好習慣伴我行》《讓文明與我同行》《中國夢從這里起航》。校本教材的研發和使用,拓寬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的教育水平。
(二)夯實教學過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首先,加強常規管理,規范教學行為。學校領導實行“三包”,即包課題項目指導、包學年組教學工作、包教師專業素質培訓與提高。業務副校長和教務處工作人員堅持做好每日三次巡課工作,組織校內視導,重點督查教師執行課程計劃、上好常態課情況,注重薄弱班級和薄弱教師,進一步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其次,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我們以“關注過程、關注成長、關注發展”為新課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六步導學”和“文本對話”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實踐研究,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發揮教研組的教研職能,利用每周一次的組內教研時間,將以往人人展示一節課的方式,改為教研組團隊備課展示、同課異構展示,課后進行集體反思,達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目的。通過這些實際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師的才藝得到了展示,教師的技能得到了培養,教師的業務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全員積極參與、共同進步的局面。再次,加強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實施目標管理,注重過程監控,采取“以單元階段性評價為參考,構建以期中調研與期末問卷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教務處、教研組、學年組定期召開質量分析會,讓教師樹立質量意識,實時掌控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提升學校后勤管理水平,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工作新模式
我校是全縣首個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多年來的教育實踐,積累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特別是食宿管理方面,七年來,我們不斷創新實踐,積累沉淀,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發展管理模式。
(一)注重投入,夯實基礎
幾年來,通過上級政府部門的投入和學校內部挖掘,食宿設施有了徹底的改觀,宿舍有壁柜,有熱水供應設施,有學生文體活動室,有應急藥品;食堂有餐具配套和消毒設備,有專業素質高的餐飲操作員和管理員,極大地改善了食宿條件。
(二)建章立制,重抓落實
一抓制度建設,制定食宿管理各項制度,做到措施方法步步到位,管理鏈條環環相扣;二抓服務創新,我們要求食宿管理教師要服務態度細致化、服務方法創新化、服務措施精致化。
(三)歷練熏陶,規范行為
學校制訂了《文明寢室公約》《文明就餐條約》《學生住宿要求》等,強化訓練,嚴格要求。如在寢室管理方面提出標準:床上無雜物、房頂無蛛網、地面無垃圾、物品無污垢、衛生無死角、寢室無異味。
(四)心系學生,全面監管
我們突出以人為本的辦學宗旨,愛心呵護每一個住宿生。一是家校合一,每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讓家長參與到管理中來。要求教師集教師、家長、保育員三職于一身,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校是我家,老師是爸媽”。去年九月中旬的家長會,我們請來了國家應用心理學研究生、省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副教授、省高校心理咨詢師首批督導師于文宏教授給全體家長進行智慧型父母五項修煉的培訓。班主任、家長全員參與,教育局領導親臨現場,這是全縣教育首開先河的一次大型家長培訓會。通過這次培訓,讓家長更進一步地了解學校、理解學校、支持學校,也讓家長進一步讀懂教師、親近教師、擁護教師。二是科學膳食,必須讓學生吃得新鮮、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吃得經濟。三是方便住宿,必須讓學生住得開心、住得安全、住得衛生、住出好習慣。宿舍建立了活動室,有教師指導,有活動內容。四是服務到家,與家長心連心,規范行為,讓家長放心。
四、把握寄宿制學校教育特點,提高學生美德教育水平
辦寄宿制學校,我們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結合鄉村少年宮活動,全面開展深化養成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品德、習慣兼優的好少年。
(一) 以課堂教育為主陣地,促進養成教育
一是挖掘教育資源,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安全習慣和養成教育,堅持教書與育人的統一;二是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言傳身教,以師育生。
(二)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強化養成教育
樓廊文化,彰顯育人六大主題;寢室文化,注重學生自理培養;食堂文化,倡導勤儉風尚。花壇林帶的溫馨提示,廁所墻壁的友情告白,櫥窗展示板的醒目倡導,樓體條幅的真情展露,這一切,都在凸顯我校隱形養成教育品味,注重打造德育亮點,強化養成教育。
(三) 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深化養成教育
每年三月的“雷鋒就在我身邊”、五月的“感恩教育”、六月的“藝體2+1”、七月的“黨的生日”、九月的“尊師愛校”、十月的“校園藝術節”等一系列活動,對學生開展不同層面、不同內涵的全方位養成教育,努力打造品學兼優的美德少年。
(四)以鄉村少年宮活動為契機,豐富養成教育
我校積極籌措鄉村少年宮建設項目資金,引進教學設施,充分利用已有場地、器材和師資力量,開設藝術、體育、書法、電子琴、聲樂、棋類、文學賞析等十二項活動。 通過鄉村少年宮活動的開展,張揚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豐富養成教育內涵。
(五)愛心助學,關注弱勢群體發展
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實現中國夢的未來保障。2012年,我校開始了愛心助學工作,有43名學生得到了關愛,學校分發給這些學生每人100元現金;2013年以后我們將此項工作進一步深化,讓每一位留守兒童、貧困生、學困生都能得到學校不同方式的撫慰,即以“愛心接力”為主題開展了四項愛心助學活動,包括學校對學生的關懷、領導對學生的關愛、教師對學生的扶持、還有同學間的互助。通過活動給予這些學困生、貧困生和留守兒童學習上的關注、精神上的撫慰和物質經濟上的幫助,增強了領導的責任感、教師的使命感、學生間的友情感。今年6月份,我校組織了“情滿人間 愛灑校園”愛心助學活動,縣電視臺專程來我校錄制節目,在哈爾濱新聞綜合頻道進行播報,并在通河電視臺農村大舞臺節目上連續播出一周,反響良好。本學期我校還成立了 “愛心驛站”。這些系列愛心助學活動讓全校師生感受到了學校大家庭的溫暖,體會到了團結友愛、關愛他人的樂趣,增強了學生感恩之心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