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應“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的培養,意義十分重大。而小語教材中很多課文寫得具體、生動、形象,無不是作者細致觀察的結果。因此,閱讀教學與觀察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一、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的重要性,激發觀察的興趣
借助課文,不斷提高學生對觀察重要性的認識,培養觀察的興趣,以提高學生觀察的積極性、自覺性和持久性。《翠鳥》是人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形象、生動地介紹了翠鳥。文中這樣寫道:“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衣。”“小魚悄悄地把頭露出水面,吹了個小泡泡。盡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脫翠鳥銳利的眼睛。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教這兩段課文時,我啟發學生思考:讀到這里,翠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喜歡它嗎?你看過翠鳥這樣的形態嗎?通過啟發,學生認識到這是因為作者通過細致觀察,抓住了翠鳥外形特點和捕魚瞬間的動作特點,才能寫得這樣逼真。
上完這節課,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我們的周圍,每天都有許多有趣、生動和激動人心的事物發生,而許多同學對生活的感受不深,只是一種無意識的感知,沒有用心觀察,因而,他們面對生活的許多新鮮事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即使看到了也無動于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因此,我們要學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圍事物,并養成習慣。這樣,我們在表達時也能像作者那樣下筆如有神了。”
聽了這番話,同學們情緒高漲,個個信心滿滿,興趣倍增。課后,我有意識地出了一道觀察日記,題目叫《我的意外新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小動物,如:小狗、小貓、小兔子等,寫下自己的新觀察和新發現。第二天,再對學生的觀察日記進行評析。一個孩子這樣寫道:“今天,我認真觀察了小兔子,我發現兔子特別膽小,而且很會跑。當有突然響動時,它就會馬上做好防范準備,還會迅速逃跑,躲進角落。我吹了聲口哨,它立馬不見了。還有,見到陌生人,它又驚慌不已,在老師的點評下,同學們很有成就感,他們嘗到了觀察的甜頭,對觀察事物的興趣漸漸濃了。
二、教給觀察的方法
1.有順序地觀察。
學生觀察有順序,不僅能促進思維的條理性,還能使表達有條理。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作者有順序觀察的結果,包括: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先中間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間;從局部到整體或從整體到局部;從景到人或從人到景;由因及果或由果到因;從靜到動或從動到靜;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這些觀察方法都滲透在文中。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提示:作者游覽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讀后,師生共同歸納出: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學習“來到萬壽山腳下”一段時,讓學生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建筑物?按什么順序看?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作者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看了左上的佛香閣,右下的排云殿。其余幾段,讓學生用舉一反三的方法,說出各段觀察的順序。
2.有重點地觀察。
學習對中心部分有重點地觀察,既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又可以使學生表達時突出重點,具體生動。如:《軍神》一課學完后,一位具有鋼鐵般意志的軍神形象活現在我們的眼前,學生都很受感動。我啟發學生,正是作者細致入微地觀察了最能體現“軍神”品格的這臺手術,人物的動作、神態等都像攝像機的鏡頭似的無一不收入作者的眼中,才把“軍神”劉伯承表現得淋漓盡致,才讓讀者讀了仿佛親眼目睹,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教完這課后,我用十多分鐘的時間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作一次有重點地觀察人物的表情和動作,表現人物特點的訓練。開始,教師導語:“看誰的眼睛靈敏,看誰能認真動腦子,細察同學的動作和表情變化,講出同學的真實特點。”接著,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針、線、布和扣子,請三位學生上講臺表演“縫扣子比賽。”學生們可興奮了,爭著上臺。臺下的學生可認真了,他們的目光隨著表演者的動作而移動。三位學生剛表演完,其他學生紛紛爭著講。有的說:“小花同學沉著冷靜,只見她不慌不忙地穿針引線,再把扣子牢牢地縫在布上。而陳璐呢,她太慌張了,左手拿針,右手拿線,怎么也穿不進去,急得臉都紅了。等她穿好線,小花已經縫好了。”有的說:“別看呂剛是男同學,手還很巧,他先拿起針線,再把線頭用手指搓細,然后使勁一戳,線進了針孔,真棒!不過,他縫扣子時,太心急,手都被針扎了一下,出血了。但他不灰心,堅持著,終于縫好了扣子。真有點‘軍神劉伯承的風度。”說得學生哈哈大笑。就這樣,學生三言兩語,小手舉得高高,越說越來勁。我及時表揚了他們觀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課外再觀察人物,表現特點,并把觀察的結果寫在觀察日記上。第二天,學生的觀察日記上涌現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人和事。
三、建立評價機制
卡耐基曾說,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和肯定。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學生每次觀察之后,教師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并在班級設立表揚欄,提供展示的平臺,有“小小觀察家”、“小小哥倫布”等,同時,每周舉行一次“我的新發現”發布會。這樣,學生樂于表現自己的天性得到滿足,他們的觀察能力將得到更好的發揮。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從閱讀教學入手,讓學生在學文的同時,不斷地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表達,并引導他們養成習慣。這樣,“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必將在教學中水到渠成。課堂,也因觀察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