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茹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傳統的數學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淡薄了知識的來源與應用,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對數學不感興趣,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以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材中挖掘生活信息,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就談談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的一些體會。
一、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學有所趣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因而在教學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材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要讓數學貼近孩子的生活,就要提供各種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事例、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要求,考慮到不同年齡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設計出與孩子生活緊密相關,又在孩子知識能力范圍之內的教學場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這些,可以是孩子喜歡的圖片、用具,也可以是孩子感興趣的故事、游戲;可以利用書中現有的內容,也可以對教材進行整理改編。例如在學生剛剛入學,教學“數的認識”時,我這樣問他們:“小朋友,你們去過野生動物園嗎?是誰帶你去的呀?你在動物園見到了哪些動物?你最喜歡哪種動物?”說到動物園,小朋友們來勁了,他們七嘴八舌爭著說在動物園里的所見所聞。這個說天鵝的高貴,那個說孔雀的漂亮,這個說動物的珍貴,那個說動物表演的可愛,這個說獅子的威武,那個說老虎的兇猛,個個都非常興奮,不亦樂乎。這時,我抓住時機問道:“你能說出你所看見的各種動物的個數嗎?”進而從中提煉出:1只老虎、2只天鵝、3只獅子、4只孔雀……然后告訴他們:數字就是用來表示物體個數的。“你能用1、2、3、4……說出一句話嗎?”于是,小朋友們又爭先恐后的說開了:“1個小朋友、2個蘋果、3只小白兔、4條小金魚……”課堂氣氛和學生思維都非常活躍。不知不覺中學生對數字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教學效果很好。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同時使學生理解更加深刻,記憶也更加牢固。
二、借助生活,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獲
數學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生活。但在課堂教學中,很多“生活原型”無法找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注重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經驗的聯系,可以進行“生活再現”。只有讓學生盡可能地借助自己的生活實踐和經驗,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體驗到學數學的收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可以有兩種形式。一方面,根據數學知識,教師有意識地喚起學生記憶中的某種生活經驗,使學生找到熟悉的感覺,從而在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產生遷移,進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如一年級學生學習加減法應用題時,為了要讓小朋友們理解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起在家里吃水果的情景,讓他們編題:“爸爸買了10個蘋果,6個梨,一共有多少個水果?”、“家里有6個水果,吃了7個,還剩幾個?”。另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把數學知識孕伏其中,使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如一年級教學“人民幣”時,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小賣部”,“小賣部”里學生熟悉的飲料、食品、文具、玩具等都標上價格,給每個學生發給一定數量、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輪流當上“售貨員”和“顧客”,“顧客”們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通過交易過程中“人民幣”的給付、找賣過程,再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人民幣的面值設置、人民幣的單位、進率、兌換方法等有了一個清晰、深刻的認識。
類似的情境在數學課堂上可以創設很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不但可以縮小教師、學生、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透徹,而且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三、應用生活,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用
“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體驗到學數學的作用。
要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還要教會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低年級的孩子可以教會他們寫數學日記,把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用數學語言描述出來。比如一個孩子這樣寫到:“今天,我們全家5個人到公園旅游,坐了大約30分鐘的車到達。公園每張門票10元錢,一共用了50元錢。”在孩子認識了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后,找找生活中什么物品的表面呈三角形,什么物品的表面呈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正方形。認識了時間、長度單位以后,記錄自己走100米需要多長的時間,估算一下從家到學校有多長的距離等等。這些小到生活中常見的、每天都能遇到的事,大到國家的人口普查,國民生產總值,對外貿易等等實際都是數學知識的運用。
總之,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將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系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