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壽林
摘 要: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及各種評價活動的開展,聚焦當今的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發現依然存在許多令人遺憾的人本缺失,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遲遲不能根植人心或者說根基很淺。為此,課堂教學中需要深化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把課程改革往縱深方向推進。
關鍵詞:以人為本;課堂教學
課堂學習任務再不由教師主觀設定,而是根據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設定教學目標。事實證明,正是這種注重課堂生成的動態學習目標才能使學生保持對學習的激情。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
在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構建新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自由的課堂學習氛圍。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到學習主體的位置上,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責任感。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他們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積極思考和探究,有利于加快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尊重學生,注重發揮他們的特長,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過程中掌握物理知識,形成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壓強”的知識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在遇到問題時學生先認真思考,對于理解不了的問題則在書上標記,在討論階段解決。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學習效果比傳統教學中的被動式學習要好很多,對知識的理解也較深入。
二、深化“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思想
課堂教學生活化,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將生活中相關資源引入教學實際,將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這就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實施和教學反思等活動中,高度關注師生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聯系,在兩個世界間搭建起橋梁。二是樹立生活化教學觀念。課堂是師生生活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師生間、生生間的課堂交往是一種生活狀態和生命的體現。三是通過生活化的課堂,獲取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去迎接新生活,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去提高生活品質。下面以《摩擦力》教學案例的教學片段為例進行分析。
片段1
掃地時,掃帚的形狀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教師以慢動作再現掃地的場景。學生通過觀察、回憶生活經驗,結合學過的知識說出掃帚除受地面支持力外,還受到一個向右的力,使它發生向右偏的形變。那么再分析這個力是誰給它的呢?學生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是地面給它的一個阻礙掃帚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滑動摩擦力。從掃帚的形變情況即可知道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掃帚相對地面運動的方向相反。通過上述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拉近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讓學生在充分分析、討論這些具體問題時,感知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體會知識來源于生活。
片段2
在初步了解摩擦力基礎上,聯系生活實例進行猜想: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猜想的根據是什么?與這些因素是什么關系?然后,在桌上擺出生銹的鐵釘、普通白紙、毛巾、砂紙,讓學生用最快的方法把鐵銹除去。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后明白了要除掉鐵釘上的銹,必須通過增大摩擦力來實現。而要增大摩擦力必須通過增加壓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實現。這也就得出了“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這一規律。……最后讓學生以不同的壓力把手掌壓在桌面上,讓他們體驗在粗糙程度相同時,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的關系;用同樣大小的壓力,把手放在桌面和砂紙上推,體驗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這種生活化的課堂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探究的熱情,體現了教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課堂的對話、交流、合作過程中,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師生共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體現了相互尊重、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三、采用一題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構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學課堂時,教師不僅要創新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探究和思考過程中獲得實質性提高,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精講精練,注重一題多變或者一題多解,引導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內涵,提高解題能力,發展創新思維。在真正掌握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一定量的閱讀和練習,幫助他們更好地拓展和鞏固。例如教學“浮力”的有關知識時,教師應針對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浮力的條件和關系,重點分析浮力公式的應用,通過變換不同的液體引導學生感知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通過改變物體漂浮、懸浮及下沉等不同狀態,引導學生感知排開液體的體積是一個怎樣的概念。結合一兩道例題,通過變換不同條件和問題,引導學生精練,做到真正理解,觸類旁通。對于浮力的具體應用,可以給學生推薦更多閱讀材料,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科學興趣。根據學生理解情況,提供一定量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有的專家聲稱:“要評判一堂課是否有效關鍵看教學目標的落實,而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首要看的是‘過程與方法的組織效果。”這話聽來讓人覺得有點絕對,但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在課堂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否強烈直接關系他們的探究熱情,而
探究熱情卻恰恰關系探究結果。所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就要做到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而要結合具體校情班情,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方向、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引導他們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培養“實踐出真知”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彭春花.中學物理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初探.上海師范大學,2005.
[2]鐘帶生.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優化江.西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