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現代社會要求培養公民的環境倫理的意識和能力,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地理課程中包含著環境倫理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現狀使很多地理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確地理教學中的環境倫理教育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發展的具體情況,構建認知、情感和行為等環境倫理目標體系。本文主要在地理課堂和環境倫理學核心內容的基礎上,探討如何構建中學地理課程的環境倫理教育目標體系,旨在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 環境倫理教育目標 構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23-01
環境倫理教育是地理課程中的重要功能。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是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重要時段和措施。培養學生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層次,增加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培養學生應對環境和發展問題的責任感和行為習慣,這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構建的環境倫理教育目標。本文通過分析構建環境倫理內容體系并兼顧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內容與環境倫理學的核心內容,探討如何在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中展開環境倫理核心內容的實施,構建環境倫理教育目標體系。
1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的環境倫理教育認知目標
1.1 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提高和發展學生個體的主體性,使學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地理的課程的價值觀培養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識。初中地理教材知識主要研究的內容是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的基本變化原理和發展規律。但是,人類的活動也會逐漸改變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所以,中學地理課程要傳授如何有機協調人地關系,保證人類發展和地理環境基本原理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
1.2 突出的環境問題
人類社會自誕生以來,就開始了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越來越大,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地危害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中涉及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氣候變化、資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酸雨、地質災害、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水體污染等。地理這門課程的知識內容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不同時空分布狀態下,呈現出不同的環境尺度,并且針對環境問題做出了多種原因分析和應對措施。
1.3 了解人類面臨的發展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能夠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等相互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探索和遵循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培養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初步養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保護環境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生態倫理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人與自然的穩定可持續發展,中學地理課程在此思想基礎上,針對性的做出了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中學地理知識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教育認知目標。
1.4 環境道德規范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將“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歸納為環境道德規范的知識認知,環境道德規范屬于一種可操作性的策略性知識范疇,對環境倫理理念在人類群體中的深化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地理課程在環境與發展教育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促進學生對環境問題建立相關的道德規范認知,指導學生的環境行為習慣。環境道德規范是以隱性的形態呈現在地理課程當中,是一項必須要的延伸性知識內容。但是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應該加強環境道德規范的顯性知識內容,更加直接地刺激人們對環境倫理知識體系的認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導向,指導學生的環境操作行為和利用習慣。
1.5 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
地理課程的核心理論是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的內在價值和存在的權利,并且自然環境所體現的價值是自然權利成立的必要條件。雖然不同的學術流派對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的解釋有一定差異和分歧,但是,對于已經達成共識的內容就應該收入現行的中學地理知識內容體系。
2 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的環境倫理教育行為目標
2.1 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宣傳活動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板報、講座等形式,可以從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網路,加強環保理念的宣傳力度和廣度。中學地理課程也為環境保護理念宣傳提供了多種活動的建議,并且教師應該結合地理課程的知識內容為學生創造環保活動的條件,讓學生在環保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地理知識認知能力,展現中學地理課程的環境倫理教育理念并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
2.2 選擇環保的日常消費方式
我國中學生也是一支龐大的消費群體,所以中學地理課程應該秉持“學以致用”的原則,通過課程知識內容體系的學習和了解,讓學生將知識性環境倫理理念應用到現實生活實踐當中,讓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的種種行為都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環保消費方式是現代社會所倡導的一種綠色消費行為,中學地理課程承擔著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傳播的重任,使學生在未來的生產和生活中正確的消費、綠色生活。
2.3 積極參與日常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學生在校日常的節水、節電等行為,都屬于環境保護具體行為,對學生的環境倫理教育、行為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地理課程是通過環境資源知識內容體系的教學,傳授學生低碳、環保、節能等行為理念,從而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實踐環境保護行為。
3 結語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提出了構建環境倫理教育目標體系,樹立以地理課程為載體的環境倫理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地理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發展的具體情況,構建認知、情感、和行為等環境倫理目標體系,讓學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選擇環保的日常消費方式,積極參與日常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有效構建中學地理課程的環境倫理教育目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韓梅.新課標下中學地理課程的環境倫理教育目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0(09).
[2] 閆曉慧.中學地理課程的環境倫理教育目標體系的構建[J].小作家選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