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37-0110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活動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維活動的源泉和依據。各種類型的物理實驗,具體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了學生的感知并糾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錯覺,從而達到豐富學生頭腦中感性材料的儲存及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但是,應該指出,目前由于升學考試的壓力,不少教師在主觀或客觀廣并不十分重視物理實驗教學,因此,筆者認為,初中物理教學應十分注重實驗教學、切實加強實驗教學。
1 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探究中學生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有些實驗要求學生課前自己準備。如上“浮力”一節時,筆者讓三個學生一組分工合作,一個學生準備小塑料盆和一個空飲料罐,另一個準備一盒橡皮泥,再一個學生準備一些花生米或者大米。上課時,讓學生拿出他們事先準備好的物品,每人拿一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放到水盆里,再在小船內放糧食當“貨物”,看誰的小船裝載的“貨物”最多?再注意裝“貨物”多的船有什么特點?學生做得很認真,也非常高興,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學習而不感覺到有壓力。接著再做另一個實驗:用手把空飲料罐按入水中,注意飲料罐按入水中的深淺不同時,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覺?并觀察水面的變化。再問此實驗現象可以給同學們什么啟示?并思考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如何測量浮力?接著引入探究的問題: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 加強學生的理論指導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認知心理學認為:“思維產生于動作,不但感知運動水平的智慧與動作密不可分,就是較高水平的智慧也與動作有著間接的聯系,所以學習的根本途徑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將這一原則應用于教學過程,應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探索外物,通過活動及其協調逐步形成豐富自己的認識結構,中學物理學生實驗就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從而獲取知識的活動。在實驗中,學生自己觀察現象,動手操作儀器,手腦并用,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學生在實驗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而且有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逐步形成。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為學生準備跨入科技大門奠定了基礎,切實加強學生的實驗教學,對于學生將來的學習、工作將有深遠的影響。
要求學生明確各個實驗的目的、原理或理論根據,根據實驗的原理、要求對實驗進行設計,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電學實驗用什么電路圖等。還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測量,然后選擇所需的儀器和實驗條件,進而設計好實驗步驟,畫好記錄表格等。其次,培養學生正確調整和安裝儀器,正確連接電路的技能。正確的實驗,首先是安裝、調整好儀器或正確連接電路。其次為支路;主回路中必須有開關(先斷開);導線最好選用幾種顏色,主、支回路分別用一種顏色。往接線柱上接導線時,應按順時針方向將導線纏上。電路連接后,必須復查,確認正確后方能通電。這種技能的培養,從初中開始應先有示范,讓學生模仿學習,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師講述方法及注意事項,由學生獨立去安裝、調整。
3 強化學生的技能練習
學生的實驗操作很多是在模仿教師的操作中獲得的,因此,教師的規范操作對學生實驗素質的培養影響很大,教師在操作中不但要規范,還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例如,在使用顯微鏡時,筆者堅持用左眼看目鏡,這樣有利于繪圖。俗話說:“熟能生巧。”物理實驗技能是在不斷的實際操作中形成和發展的,只有通過動手做實驗,學生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提高。物理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物理知識技能,提高實踐能力,而能力的培養最終應落實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強化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認真地完成每一個實驗,從實驗中學得知識和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
認真上好實驗課,既能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是訓練和提高實驗技能的基本途徑。實驗課包括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演示實驗是學生使用儀器,進行實驗操作典范,它教給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如:如何正確使用儀器、安排實驗步驟、操作、讀數和記錄數據、列表和作圖線、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確結論及分析誤差等。通過大量的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在長年累月的耳聞目睹中,潛移默化地學到實驗技能。
總之,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是學好物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探究性課堂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由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使課堂充滿生機。這就要求教師在領會探究性課堂教學實質的基礎上,隨機應變,靈活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設計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學,使學生的知識獲得、積累與能力的發展始終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狀態,這樣就可以使探究性課堂教學進入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