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馮晨靜+宗雪紅
【摘要】在追求創新的今天,關于創新的各種建議、平臺、機制、項目層出不窮,但是創新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于渠道,不同的渠道就是不同的路,就好似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樣,能不能到達羅馬,也要看“路”選的對不對。本文在“路”的選擇上下功夫,也是起到一個上傳下達的作用。
【關鍵詞】培養渠道;創新;京津冀協同
Abstract:In todays pursuit of innovation,there are all ?different ?about innovation,such as suggestions,platform,mechanism,projects. Bu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innovation or is about channels,different channel is different,just like all roads lead to Rome,if you can arrive in Rome,the way to choose is also the right. In this paper,I choose the choice of“road”,also having the effect of an upload issued.
Key words:Develop channels;Innovation;Beijing-tianjin-hebei synergy
當今的中國正處于發展的轉型期,一些傳統的東西必將被摒棄,隨之而來一些新鮮事物。換而言之,中國即將或是正在進入創新型社會。大學生無疑是進入創新型社會的強大助推力,只有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具備了創新思維及能力,才能保障我們的社會遍地開出創新之花。然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能力呢?這無疑是我們國家諸多的大學需要攻克的難題,在此我簡單闡述一下我的幾個觀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需要這個社會大染缸把創新的這種觀念色染給每一個人?,F如今我們的國家確在做出這樣的努力。國家總理李克強曾多次在不同的公開場合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和推動社會創新的決心,正是這種國家決策政策的強有力的助推,一場萬眾創新的熱潮席卷全國。我們整個國家需要這種“勢”,但是我們的大學更需要。不,不僅僅是需要,是要借勢、造勢,關鍵還要成勢。
一、積極在校園內宣傳國家最新的創新相關扶持政策,深入理解及解剖政策,通過學校的輔導員團隊把這種來自政府及黨的“精神”作為一種思想植入我們的大學生人群里去。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輔導員隊伍傳遞給學生們的不僅是“精神”、“思想”,更甚至是“靈魂”,只有深入骨髓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大學生有這種深入骨髓的創新“魂”。在這樣的一種創新氛圍中,每個老師學生對創新雨露均沾,一些舊思想、舊制度也會隨之灰飛煙滅。
二、加強高校間的學術交流活動,更具體地說就是讓不同學校的同學去接觸“新”的環境、“新”的榜樣,從而激發他們潛意識里的“新”的想法,進而產生新的“新”的成果。學術交流活動是學生最好的接觸本學科發展前沿的機會,閉門造車是應該被摒棄的,所以追求更高知識水平的機會不應該被淺顯的利益或者被動的局面所拋棄,因為這是創新之源,是創新之基。
三、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及理念,真正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去選擇怎么走、如何走的路,一味地沉浸在現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遇上,顯然不能開拓出更多的創新之源,實踐給予創新生存的土壤和延續下去的活力。
四、校企合作無疑是加強創新教育的一條捷徑和良策。學校提供智力支持,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讓智力在資金的保障下產生“新”的附加價值,這不就是現實版的創新嗎?那么怎么實現這二者的有機結合呢?淺談如下幾點:
1、學期中仍以理論課程為主,與企業簽訂寒暑假實習實踐協議,讓學生們盡快融入社會,感受企業希望創新的渴望(通過創新創造利潤)。
2、企業可以將發展及運營中的諸多難題,在不涉及保密事項的前提下,實時的反饋到學校層面,學校再組織學生們群策群力,團隊協作,助企業實現創新發展。企業在學校的協助下實現順利發展及更多的豐厚利潤,然后企業再將利潤中的一部分作為獎金發放到學校和諸多參與的大學生的手里,這種物質激勵比較激發廣大學生的熱情,讓他們更加愿意去挑戰,愿意去創新。
3、校方設置創新獎,搭建各種平臺及組織各種能夠激勵創新的活動,讓新的東西能夠盡快獲得肯定?,F在創新獎在不斷地得到同學們的青睞,校方和社會對創新的一系列肯定措施也在呈現席卷之勢,厚積才能薄發,創新的成果必定會禁得起社會的考驗。
4、定向培養,因材施教。學校要負責主動認知每個個體大學生的長處,積極認真搭建各種創新組織,讓相同興趣愛好的一些學生在類似這樣的平臺上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這些有著相同志向的人走到一起才會在創新的道路上“其力斷金”。
(1)學校出臺具體政策鼓勵支持學生創新團體的建立。這些自立團體的資金來源需要團體自行解決,讓這些小團體實質上變為寄身在學校內的企業,只有這樣自負盈虧,這些團體為了“生存”,必將會持續創新謀生。
(2)學校積極組織開設不以班級為單位的課程,集聚具有相同特長及愛好的大學生。通過開設這些課程,激發刺激同學們的創新靈感,讓他們的長處更長,量變至質變的時候,“新”不也就隨之而來了嗎?
以上是對現有階段大學生創新渠道的一些客觀分析,實施的具體措施可能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考量和琢磨,這是今后我們的主要任務,希望我們國家的大學生群體的創新之勢可成,我們社會的創新之勢可成!
基金項目: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RS-2016-3062
【參考文獻】
[1] 陳寒佳. 校企合作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平臺構建研究[J]. 讀書文摘, 2016(20).
[2] 邱 ?慧. 以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依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J]. 藝術科技, 2016(08).
[3] 張 ?磊. 創新創業大平臺教育模式的理論思考與路徑探索[J].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16(11).
[4] 阿依先·艾力.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獎勵機制探討[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09).
[5] 孫 ?杰, 王淑芬.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問題探討——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例[J]. 創新與創業教育,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