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生+曾冬林
【摘要】當前,在高校積極開展紅色舞蹈教育,構建科學的紅色舞蹈教育機制,將紅色舞蹈文化與藝術教育有機結合,對于加強當代大學生對紅色經典藝術的審美教育,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建立,深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紅色舞蹈;教育;當代價值
紅色舞蹈,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戰爭時期發揮著傳播革命思想,振奮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并強調“井岡山精神孕育了中國共產黨優良革命傳統,是革命精神之源”。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紅色文化的研究中,學界再次刮起了關于“紅色文化”的研究風暴。然而,與學界迥異的校園,當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普遍較低,對“紅色音樂”不感興趣,對“紅色文化”知行分離現象突出。紅色文化的傳播尚未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特別是紅色舞蹈教育方面,對紅色舞蹈的重視和宣傳不夠,尚未將紅色舞蹈的重要價值融入到藝術教育體系之中。因此,研究紅色舞蹈的當代價值,探索紅色舞蹈教育的新路徑,對舞蹈學、教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對于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紅色舞蹈的當代價值
紅色舞蹈誕生于20世紀初,歷經五四時期、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近百年的民族革命斗爭史、成長史,見證歷史的車輪在各個時期留下的印記。紅色舞蹈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思想傳播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更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
紅色舞蹈范疇寬泛,體裁、形式、內容多樣,但其風格特點都是積極向上,具有典型的主旋律色彩,題材內容多以記錄革命斗爭歷史,對舊社會的黑暗壓迫和反抗,對革命英雄的宣揚和崇拜,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達愛國主義精神的莊嚴與崇高。紅色舞蹈來源于民間,與勞苦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關,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能直接有效地表達人民的情感,旋律簡潔、質樸,易于在群眾中傳唱,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紅色舞蹈最根本和最鮮明的審美特點就是,以紅色為審美主旨的特征。紅色舞蹈以傳播紅色文化和紅色思想為主旨,而紅色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根本就是紅色。在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中,“紅色崇拜”一直溶于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之中。中國人的紅色情結是與生俱來的,它流動在民族的血液里,傳承在民族的基因中。紅色代表吉祥,代表權威,代表勇氣,代表美麗,代表喜慶,也象征著革命與成功。在眾多的經典紅色舞蹈作品之中,就有許多的作品以紅色命名,例如《紅旗飄飄》、《紅梅贊》、《紅旗頌》等,在這些作品中,紅色不只是一種單純的顏色,它象征著革命,象征著理想,象征著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象征著共產主義,象征著勝利,它被賦予了更深層更重要的意義。如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者采用了比興的手法,將毛主席和共產黨比喻成為光輝的紅太陽,刻畫出日出東方的恢弘景象,紅色不僅是一種意象,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命哲學。
二、紅色舞蹈教育的理論基礎
1、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紅色舞蹈教育是高校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豐富內容的集成。紅色舞蹈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精髓和德性靈魂,傳承和發展紅色舞蹈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現實途徑和重要舉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創作之目標在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舞蹈創作必須牢牢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對社會進程與人民利益寄予莫大關注,順應文化發展潮流,勇于創新,從歷史、人文、藝術本體維度上縱深開掘時代生活的表現力”紅色文化以其進步的價值導向、正義的集體人格風范、豪邁的革命樂觀精神氣質,具有廣泛深遠的社會、思想、學術、藝術價值,具有鮮明的認識、教化、審美、娛樂功能,研究和認知其內涵,是當前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的一種自覺,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在高校開展紅色舞蹈教育,可以充分地利用當地所在區域豐富的紅色資源,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當代教育價值,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從而增強教育的實效性,紅色舞蹈是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革命教育教材,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對于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建立,深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要求
紅色舞蹈教育,是高校根據教育目的,并緊密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當的紅色舞蹈文化內容,借助舞蹈教育這一特殊的手段和方法,以紅色舞蹈為教育載體,通過對紅色舞蹈進行審美教育,并發掘紅色舞蹈文化內涵,以革命先輩的正面教材,激發大學生的內在道德動力,產生共鳴與認同,并促使大學生進行發揚學習,最終養成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處于半成熟與成熟之間,我國當代大學生多處于18至24歲之間,在生理特征上已達到成年人的特征。在心理特征上主要表現為: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缺乏社會經歷和閱歷,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不成熟;抽象思維發展,但認識較為主觀、片面,缺乏綜合全面考慮問題的意識;意志水平提高,情感豐富,但意志不堅定,情緒波動大。針對上述大學生現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得到高校更多的關注和引導,采用積極正面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紅色舞蹈教育不僅能給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審美教育感受,其豐富的舞蹈文化內涵還能為大學生樹立先進的學習榜樣。通過舞蹈中蘊含的革命斗爭生活中人的思想、情感、行為、事跡等手段,生動地展現出來,在紅色舞蹈教育引導下,以新民主主義革命先輩作為鮮活的教材,以科學的教育目標教育人、感化人、激勵人與啟發人,最終達到使大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上向革命先輩看齊的目的。因此,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紅色舞蹈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完善其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質。
三、高校開展紅色舞蹈教育的路徑
在高校開展紅色舞蹈教育,應當構建科學的紅色舞蹈教育機制。建立科學的紅色舞蹈教育機制,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紅色舞蹈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是多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
首先,將紅色舞蹈文化與教育有機結合。紅色舞蹈文化是重要的教育教材,其舞蹈教育的有機結合將釋放紅色舞蹈文化的內涵,舞蹈教育可以傳承紅色舞蹈文化,并以紅色舞蹈文化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特征,同時,紅色舞蹈文化可以感染人,教育人,從而促進人的和諧全面發展。高校應當更新教育理念,需要不斷的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認識到紅色舞蹈的重要價值與作用,將紅色舞蹈納入到傳統舞蹈課程之中,并更加注重與其他學科結合,將紅色舞蹈文化融入到其他人文學科之中,將紅色舞蹈文化融進教材,融進課堂,融進思想中。也可以將紅色舞蹈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結合,將紅色舞蹈文化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中,適當加大紅色舞蹈文化的應用力度,改進課程教學方式方法,使紅色舞蹈文化有機融入課程課堂教學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繁榮校園紅色文化。高校開展校園紅色文化活動,是實現高校紅色舞蹈教育的重要途徑,是紅色舞蹈文化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校風校貌的直接體現,是高校精神的紐帶,是高校集體意識和歷史積淀的集中表現,是吸引和團結師生的精神磁場。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具有一定約束力和規范作用,通過良好的環境、氛圍、活動,激發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建立起團結、友善、互助、和諧的集體氛圍。繁榮校園紅色文化主要可通過創作和表演具有紅色基因或者紅色經典烙印的舞蹈,在學校內舉行校園紅色舞蹈比賽,建立紅色文化協會和社團,吸引大學生參與進來。也可結合要結合重大節慶日、重要事件日、校慶日等各類紀念日,開展相關紀念活動,積極發揮校園網、校報、校刊、宣傳欄等宣傳媒體的作用,積極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宣傳活動,不斷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精神品位。
再次,注重紅色舞蹈教育實踐,凝聚一批全國高水平紅色藝術研究、創作、開發專家,建立一個紅色經典藝術研究與發展陣地。紅色舞蹈文化的深刻內涵,需要研究專家的深入挖掘,研究創作、創新發展,是紅色舞蹈文化源遠流長的不竭動力,也是紅色舞蹈教育得以蓬勃發展的核動力。高校應當注重紅色教育實踐,匯集一批專業人才,將紅色經典藝術傳承發展創新,促進成果產出,努力打造紅色藝術精品項目。如井岡山大學創編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自2006年首演以來,迄今已演出了190余場,觀影人數逾十萬人,從井岡山演到了北京、演到了上海、廈門、演到了教育部、科技部,積極開展紅色藝術傳播活動,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成為國內知名紅色音樂藝術精品劇目。
最后,建立紅色舞蹈教育保障機制。高校紅色舞蹈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長久有效地開展,建立紅色舞蹈教育保障機制是關鍵。高校要大力加強紅色舞蹈教育的組織領導,建立紅色舞蹈教育的制度保障、物質保障。我們要堅持和完善對大學生紅色舞蹈教育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組織結構,加強紅色舞蹈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紅色舞蹈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大高校紅色舞蹈教育的物質投入,夯實紅色舞蹈教育的物質基礎,積極保障各項活動的經費投入。
紅色舞蹈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它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記錄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事跡。在當代,紅色舞蹈文化依然是中國的主流,且永遠是黨的主旋律。今天,我們在高校開展紅色舞蹈教育活動,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革命傳統文化,汲取優秀的寶貴經驗,將紅色舞蹈文化傳承發展創新,讓高校學生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將紅色文化基因融于血液之中,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本文系井岡山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紅色舞蹈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傳承研究》,項目編號:JR15007
【參考文獻】
[1] 趙曉生. 鋼琴演奏之道[M].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7.
[2] 尹曉星. 極富藝術表現力的“現代紅歌”藝苑縱橫[J]. 理論與創作, 2008.
[3] 馮麗娟. 用紅色文化教育鑄就當代大學生精神回歸的家園[J]. 職業時空,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