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彬
【摘要】本文結合新鄉學院大學非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現狀,運用行動研究理論對大學非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有針對性的指出改進聽力教學和提高學生整體聽力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強調教師課堂上的關注引導要與學生課下的自主拓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關鍵詞】大學非英語專業;聽力教學
教育部2014年對新鄉學院進行了本科評估,對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逐漸提高,作為高校英語教師對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因此,積極探討聽力教學的現狀,認真研究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努力提高聽力教學的效果,使聽力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發揮最佳效果變得尤為重要。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作為教學一線的英語聽力老師,希望通過對新鄉學院管理學院聽力課堂教學現象的觀察和研究來不斷改進聽力教學的現狀。
一、山窮水盡疑無路——問題的發現
1、學生聽力學習的被動性
現實中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英語的聽說能力的課程并沒有一個系統的教學安排和理論,尤其是許多學生在拿到四六級證書或者完成公共必修課程的學習后會放棄繼續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甚至疏于再學習英語,因此,使得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不夠重視英語聽力或放棄進一步學習,這得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也陷入一種被忽視的尷尬境地。
2、學生學習基礎的薄弱性
筆者對新鄉學院管理學院的學生現狀進行了觀察總結,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問卷和英語聽力測試,認為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聽力學習方面存在問題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高中時期很多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具體表現在語音不過關;對英語學習興趣缺乏;所掌握的單詞量不足以及對目的語的文化知識背景了解不夠;在聽力過程中,技巧上抓不住關鍵信息片段等。
3、學生學習方法的單一性
本次調查的結果表明,目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還存在較多問題。首先,大多數學生缺乏聽力技巧訓練,很多同學只是應付公修課考試,對于聽力教學,只是被動的接受,方法單一。課堂上只跟隨教材做一些基本的練習,辨音能力差,再加上缺乏技巧,這就無法聽懂語篇的意思。一半的學生反映聽力材料內容枯燥,聽力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只聽不說,處于被動狀態,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
4、教師教學內容的教條性
有些教師受教材的桎梏,教學內容枯燥,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為完成指定教學目標,置身于教科書的囹圄之中,遠離學生生活情境使得聽力課堂失去了色彩,學生們興趣不足。在教學中,教師就是放錄音、做練習、講解。教學程序化嚴重,缺乏創新和突破。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對策的探討
1、注意聽力教學的階段性
聽力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大一到大二,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步驟的完成聽力學習目標。聽力教學首先要突破學生的語音關,單詞關。課堂上教師要有指導性的幫助學生糾正語音并進行有目的的語言訓練;課下老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拓展英語詞匯量。聽力教學其次要突破句子理解關,鼓勵學生利用現代電子產品,多聽,多模仿,多思考。聽力教學還要突破語篇關,提高學生有效提取聽力關鍵信息的能力。
2、加強聽力微技能的培養
聽力理解是一種復雜的、要求想象的、積極的相互作用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聽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策略,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微技能。而這些技能的提高需要靠學生平時的積累,也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設置適當的聽力場景,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以此降低學生聽力操練中常見的焦慮。其次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勤于記筆記,同時注意培養他們根據語境推測信息的能力。另外,還可以通過聽力預習,如提前獲悉理解關鍵詞并要求學生做跟主題相關的集體討論。
3、注重聽力教學與其它技能教學相結合
在我校傳統的英語聽力課堂上,我們主要以學生先聽再完成練習為主,缺乏其他語言技能的培養,也缺少課堂中的互動。實際上,聽力不應是被動的接收過程,而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并與教師積極互動的過程。把聽力技能的訓練和其他語言技能如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也能從總體上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此,在對管理學院的聽力課堂教學方法上筆者進行了改革。注重實施聽前、聽中和聽后相對連續、有步驟、分層次、完整的聽力教學過程,并增加了與學生互動的環節。如引導學生做好聽前預測、背景知識預熱和準備。聽力過程中,鼓勵學生做適當的筆記,做推斷和陌生詞匯的猜測并盡力抓住關鍵信息。聽完后,有選擇地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再做題!教師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加以提示和補充并對他們進行鼓勵。這種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所聽的內容。
三、為有源頭活水來——行動方案的實施
針對以上的教學對策,筆者制定了為期十六周的教學行動研究計劃。計劃涉及課堂教學手段、課堂組織形式、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外方法指導四個方面。在行動研究實踐的前四周筆者把聽力訓練重點放在強化語音訓練、培養英語思維的習慣。同時為了鼓勵學生進行課外聽力自主學習,特別布置了五次課外聽力作業,聽力材料選自一些有聲讀物,要求學生通過翻譯或復述的形式進行反饋。在學期的中期對學生進行訪談和聽力測試,并根據談話記錄、測試結果以及作業完成情況,對教學行動研究計劃進行必要的調整。研究結束時,通過課堂效果和學生感受以及與教研室同仁的共同研究,進行定性研究,對比研究并將期末測試的聽力部分的成績和本班上學期成績進行對比,進行定量分析研究。
四、路漫漫其修遠——教學研究效果的反思
通過對管理學院的教學行動研究,我們發現語音是造成聽力教學困境的一個關鍵點。因此,學生雖然大量地聽,卻只為聽而聽,功夫雖下,效果卻不佳。許多學生在學習日記中反應:“自己發音不準,很難聽懂聽力材料”;“稍快語速的語言材料,無法跟上”。故而,筆者在材料選擇和語音學習方法方面進一步改進,做了一些指向性的引導和訓練。在教學手段上,筆者力圖進行實效性的教學安排,例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以組為單位說出他們能記住的信息點和不解的盲點。找其他組進行辨析和補充,最后由老師把各組所說的進行總結補充。除了在課堂上融入聽力學習策略訓練內容,筆者還要求學生利用APP軟件如百詞斬、英語趣配音、喜馬拉雅廣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我訓練和檢測,并寫出體會。
總之,聽力習慣的培養和聽力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此次教學行動研究不僅使學生的學習受到積極有益的影響,筆者也學習到一定的外語教學理論,加深了對外語學習過程和規律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從實際教學活動出發,去探索和發現教學問題,然后根據自己對教學過程的了解和對學生的了解,對實際教學環境和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當然,由于自身研究能力的局限和時間的不足,本次行動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社, 2007:1-5.
[2] 查有梁. 教育建模[M].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
[3] 楊志宏. 英語思維模式教學研究[J]. 教程教材教法, 2000(4).
[4] 朱湘華. 大學英語聽力策略訓練模式與效果分析[J]. 外語研究, 2010(2).
[5] 王 ?薔. 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