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興
摘 要:農民市民化教育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項目重要課題,開展農民市民化教育,幫助農民提升綜合素質,引導農民向文明市民轉型是社區教育重要任務。本文主要以淀山湖鎮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教育為例,探析市民化教育的實踐途徑、思考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城市化 農民市民化 市民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98-02
在農村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農民市民化教育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淀山湖鎮十分重視農民市民化教育這項工作,展開了農民市民化教育的實驗與實踐,明確農民市民化教育內容,探索農民市民化教育模式。幫助農民提升綜合素質,引導農民向文明市民轉型。多年的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進程。
1 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是農民市民化教育的直接動因
隨著城市化的大力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了新型市民,成為了社區居民,淀山湖鎮已有占全鎮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集鎮和新型社區。然而,由于農民身份的轉變,急需由“傳統農民”向“現代市民”轉型。必須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勞動技能,通過教育和其它有效方法,提高農民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迫使農民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此外,一些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傳統文化將面臨著消失的危險,急需保護和傳承。農村的一些不良習俗,需要及時通過以教育為主的手段來改變。因此切實加強農民市民化教育,加快推進傳統農民向現代市民的轉變,成為了推進農村發展、建設新農村中的一個十分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2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農民市民化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淀山湖鎮全方位開展“尚美淀山湖”建設,十分注重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多年來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展開工作,突出以“教育農民為主體”,把農民塑造成現代人。早在2010年我們就實施“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和“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兩大工程,到目前為止,基本形成了以社區教育中心培訓網絡,開展了市民化教育培訓,開展了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通過行之有效的市民化教育,幫助農民身份角色、思想觀念、勞動技術的轉型,提高社會生存能力。促進人力資源開發,人際關系融洽,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市民的轉型發展。但是,在這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農民素質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相符的方面。市民化教育,對于提高農民生存的質量,加快農民自身的發展,促進農村和諧,推進農村社會轉型升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多措并舉,扎實推進農民市民化教育活動
3.1 以思想教育為先導,規范市民行為
堅持把思想教育貫穿于推進市民化的全過程,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實踐活動,教育他們破除陳規陋習,確立新型鄰里關系,培育生態文明新風尚,樹立遵紀守法觀念,提高他們道德素質。
近年來,我們不斷開展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把學習宣傳和實踐核心價值觀作為實施“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和“特色文化培育工程”的重要環節,全鎮建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館,開辟“尚道尚美”好人文化墻,設立“家風家訓”教育畫廊,開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專欄。每年舉辦全民閱讀節、終身教育周活動,大力宣傳優秀道德風尚。開展系列評比活動和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活動,引導農民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非觀念、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及時有效地化解一些家庭矛盾、鄰里矛盾、社會矛盾,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2 以強化各類培訓為重點,增強市民生存技能
開展各類培訓,為農民就業和致富提供各類技術教育培訓。舉辦了如機電維修、基礎電腦、鏟車、電焊電工、烹飪、英語培訓、家政服務、保安、學歷教育等職業技能培訓,開展了外來人員培訓和下崗失業人員等各類教育培訓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等系列培訓。通過培訓,增強法制教育的影響力,化解矛盾糾紛,根除自由散漫陋習,提高市民生活習慣,提高了技能、轉變了觀念、增強了就業水平和致富能力,使他們不但具有敢富、想富之心,更具有能富、會富之力。
3.3 以培育社團組織為基礎,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培養優秀的社團組織,發揮社團組織的骨干帶頭作用,是市民化教育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在農民市民化教育過程,我鎮積極培養社團組織、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通過以社區教育中心管理干部和教師為主體,社區管理者為骨干,志愿者隊伍為基礎的一支科研型、務實型的核心團隊開展市民化教育;其次是拓展類特殊人群(即老年人和少年兒童),抓好老年人與少年兒童的教育;第三是組建“傳統文化學習社團”、“現代文化學習社團”、“體育健身學習社團”三支團隊開展教育。已成為我鎮市民教育亮麗的風景線。
3.4 以建設優質教育基地為切入點,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
綜合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打造優質教育基地,這又是我鎮農民市民化的一項舉措。近年來,我鎮根據區域條件,建設了“社區教育中心教育基地”,“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戲曲文化教育基地”、“農科教實踐基地”、“鄉村旅游教育基地”、“‘一社一品特色教育基地”六大市民化教育基地。各類教育培訓基地形成,為廣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滿足了廣大居民的學習需求,激發了居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4 農民市民化教育中要重視的問題
隨著淀山湖鎮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農民市民化教育以及新市民教育仍然是社區教育的一個全新的課題。但由于對農民市民化教育的地位、作用與社區發展的現實意義認識偏差,造成了我鎮農民市民化教育推進工作的不平衡現狀,目前仍存在著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4.1 農民市民化教處在起步階段,亟需政府和社會部門大力扶持,并將其納入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
農民市民化教育活動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它需要勞動力轉移來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通過各類教育來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其效果緩慢、任務繁重。農民市民化教育必須從可持續發展觀的角度,把其真正納入全鎮社區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在組織、人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并以社區建設的總體發展規劃為依托,進行農民市民化教育的總體決策,使農民市民化教育與社區建設協調發展。
4.2 農民市民化教育雖已開展了多年,并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缺乏一整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如實踐中各個環節的標準不明顯;課程、教材體系還末真正形成;居民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熱情仍末真正調動起來;成員單位持續參與、廣泛參與的意識仍薄弱;基層社區的教育培訓缺乏保障機制;教育評價雖有,但未能列入管理層面的長效工作機制等。
4.3 社區教育資源的開放與利用,需要繼續努力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落實
農民市民化教育活動幾乎遍及我鎮任何生活、工作空間和活動領域,因而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是農民市民化走向成功的一條重要途徑。學校圖書館、操場,基層社區居民學校及其它活動場所如何在雙休天、節假日正常開放,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4.4 社區教育管理者隊伍、教師隊伍的建設與教育培訓迫切需要逐步走上規范化道路
教師隊伍、志愿者隊伍和基層社區的管理者是農民市民化教育活動的執行者、開拓者和創新者,他們的業務能力與實干精神將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因此,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成為農民市民化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從目前的農民市民化教育轉入下階段的新型市民教育,更需要基層社區人才的相對專一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