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晨
流行IP改編熱潮:終將消散的泡沫
■王成晨

王成晨,湖北石首人,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導師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榮光啟副教授。
IP是近年影視行業最火熱的概念。在持續不斷的IP改編浪潮中,影視行業的創作者們已不再將目光局限于小說或是架構復雜的游戲,只要有足夠的粉絲和討論度,音樂、戲劇、舞蹈,一個人氣爆棚的形象、概念,甚至一個明星,都能成為影視行業過熱資金追捧的IP對象。外部資金大量涌入影視行業,與粉絲經濟相結合,共同制造了這一場IP改編的巨大泡沫。然而剝去如火如荼的表象,除了高效龐大的短期商業利益,現在的流行IP改編影視作品缺乏藝術生命力和大眾口碑,其長遠發展并不被看好。
一般而言,IP改編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網絡小說、熱門游戲等流行IP,另一種是嚴肅文學IP。考察中國目前市場上的IP改編作品,會發現大多集中在流行IP,對嚴肅文學的改編則幾近無人問津。實際上,傳統嚴肅文學IP相對于流行IP,受眾基礎更加廣闊而且分布更加均勻,但是,流行IP的用戶群大多為年輕時尚的90后、00后,這一群體掌握了最新的社交媒體,在社交網絡上如魚得水,而且,他們與影視作品的主流消費人群高度重合。他們在微博、貼吧對于IP改編作品的討論——無論是贊揚還是責罵,都會使IP影視劇毫不費力地迅速提升關注度。反觀嚴肅文學作品改編,原著大多結構宏闊、人物繁多,具體真實的畫面更難復現文字的悠遠意蘊。嚴肅文學IP改編不僅創作難度大,而且市場回報率低,熱衷于“賺快錢”的影視制作者們當然會選擇更加投合市場喜好的流行IP了。這些網絡流行小說普遍而言重情節,文筆粗疏,模式化、同質化嚴重,是日更幾千甚至上萬字的流水線快消品,雖然更利于影視再創作,但實際上并沒有多少文學價值可言。

《歡樂頌》
而另一方面,現今中國影視行業并不成熟,IP的再創作轉化能力非常差。許多網絡小說的擁躉大呼IP影視劇“毀原著”,除了原著情結作祟,大多數IP改編作品確實粗制濫造,連一般影視作品的制作水平也達不到。最近十年,是中國影視娛樂行業飛速發展的十年,影視劇生產數量成倍增長,一部電影的票房能夠輕松破億,這在幾年前還是不可想象的事。在2015年暑期檔,《捉妖記》、《大圣歸來》、《煎餅俠》僅三部電影就創造了高達40億的票房奇跡。如此龐大的經濟效益,自然吸引了大規模的外部資金一齊涌入影視行業,企圖分一杯羹。外部資本主導影視制作權力的結果,就是不熟悉影視行業規則。在他們看來,流行IP的高話題度是投資回報的保障,IP改編能夠衍生包括出版書、影視劇、游戲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確保了資源的多次利用。所以,IP如今已經成了各大影視公司的必爭之地,即使不具備拍攝能力,很多公司為了搶占先機,都要先囤積龐大數量的IP。大多數IP的先發優勢在于營銷,IP購買者并不關心創作本身,現在的IP熱甚至與核心創作無關。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創作者們并不著意于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打磨劇本、進行后期制作,IP劇的高熱度與低口碑如影隨形。現如今IP改編劇層出不窮,然而普遍質量低劣,經得住觀眾和市場考驗的又有幾部?
時間拉回到中國電影發生之初的20世紀三十年代。這一時期,蹣跚學步的中國電影十分依賴文學作品改編的劇本。新文學家們,如夏衍、曹禺、陽翰笙、茅盾等,改編新文學作品,指導電影,以此提升電影的藝術水平,增強電影這一娛樂媒介的社會責任感。近百年過去,影視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逐漸發展壯大。現如今,在日新月異的傳播手段面前,文字文本已經淪為“腳本”,作家從文學主體退為影視客體。即便如此,也從來不缺少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劇。IP改編影視劇從影視藝術誕生時就存在,以后也不會消失。現在中國影視市場上泛濫的流行IP改編作品,招致廣泛的批評,并不是由于IP不適合改編成為電視電影,即使是網絡通俗文學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如《甄嬛傳》、《瑯琊榜》,依然保持了一定的藝術水準。歸根結底,普遍低質化的流行IP改編影視劇,是影視行業從業者忽視影視藝術的基本規則的惡果。
高速低質的流行IP改編作品并不會一直存在,影視行業內部規則也會逐漸完善。對于缺乏誠意的圈錢之作,今年的市場反應就冷淡了許多。超級大熱IP《盜墓筆記》改編而成的電影,票房成績一般,評價跌到谷底。實際上,隨著影視藝術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IP改編會越來越如魚得水,我們可以期待影視和文學的結合在未來獲得真正的雙贏。與中國近兩年井噴式地狂熱追捧流行IP不同,發展相對成熟的歐美影視界向來熱衷于改編文學作品,無論是二、三流作品還是一流嚴肅文學,都能配備到合適的導演、制作班底以及精準的受眾群。今年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電影,其中一大半都是根據嚴肅文學作品改編而來。戛納電影節上,由愛麗絲·門羅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也赫然在列。舉凡全民閱讀率高的國家,由嚴肅文學改編的影視劇一定不會少,這是市場和受眾對大眾娛樂行業的導向作用所決定的,而影視行業內部的發展程度則決定了影視劇作品的藝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