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源
?
丹梔逍遙散加味治療廣泛焦慮障礙的臨床觀察
鄧 源
目的觀察丹梔逍遙散加味治療廣泛焦慮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符合臨床診斷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予丹梔逍遙散加味治療,對照組予黛力新治療。6周為一個療程,在第2、4、6周進行隨訪,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A) 評定抗焦慮的療效,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PSQI) 評定睡眠質量,并對不良反應進行評估。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有效率為70.0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第2周時HAMA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第4周時HAMA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第2周時,治療組PSQI評分較治療前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第6周時PSQ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丹梔逍遙散加味對早期改善廣泛焦慮障礙的焦慮癥狀和睡眠質量,療效確切且不良反應少。
丹梔逍遙散;廣泛焦慮障礙;中醫藥療法
廣泛焦慮障礙,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人們的生活健康。睡眠障礙是廣泛焦慮障礙的常見癥狀,較早緩解患者的睡眠障礙癥狀能有效提高廣泛焦慮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治療本病多以西醫治療為主,時間長、效果差、費用高、不良作用大等都是制約本病療效的原因;而中醫中藥在本病的治療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筆者應用丹梔逍遙散治療廣泛焦慮引起的睡眠障礙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來源于2013年6月—2014年8月期間在廣西玉林市中醫醫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患者,一共入組病例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齡35~50歲,平均(42.34±3.32)歲,病程7~54月, 平均(29.3±7.1)月。對照組40例,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齡32~49歲,平均(43.24±5.12)歲,病程6~56月,平均(28.6±6.8)月。2組患者在病程、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1]關于廣泛焦慮癥和失眠癥的診斷。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不寐證氣郁化火型診斷。
1.3 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年齡32~50歲;②符合焦慮相關性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③中醫辨病為不寐,證型屬氣郁化火者;④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2]累計評分≥14;⑤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PSQI) 評分≥7分;⑥愿意參加本研究,自愿簽署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①有自殺傾向或有自殺史的患者;②雙相障礙或嚴重精神病患者;③心血管、肝、腎、血液等系統嚴重疾病,或伴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嚴重傳染病等;④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⑤使用同類藥物,或參加其他臨床觀察者。
1.5 剔除標準①未按時服藥,影響療效評價;②資料不全,無法跟蹤隨訪者;③服藥后產生較嚴重的不良作用,無法堅持服藥者;④使用鎮靜助眠藥或同服其他藥物者。
1.6 方法治療組采用丹梔逍遙散加味(方藥組成:當歸10 g,白芍15 g,柴胡10 g,茯苓20 g,白術10 g,薄荷15 g,牡丹皮20 g,梔子15 g,合歡皮15 g,夜交藤20 g,甘草6 g),日1劑,水煎400ml,分2次溫服;對照組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黛力新10.5mg,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0175),早晨和中午各1片口服。治療6周評價療效。
1.7 療效評價標準
1.7.1 中醫癥候療效評價根據 2002年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療效判定標準擬定。臨床痊愈: 睡眠時間恢復正常;顯效: 睡眠質量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明顯好轉;有效: 入睡困難的癥狀減輕,但睡眠時間的增加不足3h;無效: 失眠無改善、或癥狀反而加重。
1.7.2 HAMA評分在治療后的2、4、6周進行隨訪,用HAMA評分評定[2],HAMA的評定分為0~4分,5級:無癥狀評為0分,輕度評為1分,中度評為2分,重度評為3分,極重度評為4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HAMA評分的變化。
1.7.3 匹茲堡睡眠質數(PSQI)量表評分PSQI分為7個因子(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日間功能),對PSQI的總分進行比較[4]。每個成分按0、1、2、3分計分,累積各成分得分為總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比較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
1.7.4 不良反應常規體格檢查及生化檢查,比較患者的常見不良反應。

2.1 剔除病例治療期間,兩組均有病例因未能堅持服藥等原因被剔除,其中治療組被剔除2例,對照組被剔除3例,被剔除病例不納入統計。
2.2 中醫癥候療效治療組療效明顯優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療效比較 (例,%)
注:1)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HAMA焦慮因子評分兩組在第2周時HAMA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第4周時HAM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兩組焦慮因子評分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A焦慮因子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A焦慮因子評分比較
組別治療0周治療2周治療4周治療6周治療組24.2±7.5416.7±5.261)17.6±6.722)13.5±4.763)對照組24.6±8.3222.3±7.5218.3±4.8915.3±3.48
注: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治療前比較,P>0.05;1)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比較,P<0.05;2)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比較,P>0.05;3)兩組患者治療6周后比較,P<0.05
2.4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治療組在第2周時PSQ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第6周時PSQ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6周后,兩組PSQI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2周治療后4周治療后6周治療組14.52±4.255.39±2.121)5.46±1.232)5.77±1.183)對照組14.48±4.5712.14±3.5610.23±2.13d7.23±1.32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P>0.05;1)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比較,P<0.05;2)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比較,P<0.05;3)兩組患者治療6周后比較,P<0.05
2.5 不良反應治療后,兩組常規體格檢查及實驗室生化檢查均未見異常。對照組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口干(5.4%),便秘(1.6%),頭暈(1.7%),疲勞(2.1%)。治療組常見不良反應:便溏(3.2%)。
廣泛焦慮障礙(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簡稱焦慮癥,是以持續的顯著緊張不安,伴有自主神經功能興奮和過分警覺為特征的一種慢性焦慮障礙[5]。黛力新近年來被應用于治療該病,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抗睡眠障礙產生效果較慢、存在成癮的風險及不良反應較多等問題[6]。 中醫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干預、不良作用小、全面調理的優勢,理應有望在防治廣泛焦慮性睡眠障礙中發揮積極作用。
根據本病的發病特點和表現,可將其歸類于中醫的“不寐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衛陽通過陽蹺脈、陰蹺脈而晝行于陽,夜行于陰。正常的睡眠,依賴于人體的“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安定,心血得靜,陽能入于陰。本病病機關鍵為肝郁化火。肝藏血、藏魂、主疏泄、調暢情志, 為將軍之官, 屬木而性喜條達, 體陰而用陽。廣泛焦慮性睡眠障礙相關性不寐,多由情志內傷或郁怒傷肝、致使肝失調達,肝氣郁滯,郁而化火,損傷心脾,火擾心神而發為不寐。治療上宜于疏肝解郁、清火安神。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是為君藥;牡丹皮涼血活血,梔子清肝涼血,以制氣郁之火是為臣藥;當歸、白芍養肝血、柔肝體,幫助柴胡恢復肝臟恢復肝正常的順達之性,是為佐藥;更佐以白術、茯苓益氣健脾、促進氣血生化;薄荷辛涼,助柴胡以疏理肝氣、解郁熱;夜交藤、合歡皮養血安神。甘草調和諸藥,是為使藥。本研究發現,丹梔逍遙散加減對廣泛焦慮性睡眠障礙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黛力新,且能較早期改善患者的焦慮癥狀,不良作用明顯少于黛力新組。本研究進行過程中,部分患者在服用黛力新早期,出現口干癥狀,以夜間多見,3例病例因此終止了治療,尚有少部分患者出現便秘、頭暈癥狀,但未因此影響治療進程。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常見不良反應是便溏,可能與全方藥物偏于寒涼,小部分患者脾陽受損所致,有2例患者因此終止治療。但治療組病例中,未出現口干及頭暈癥狀。由此可見,治療組的不良作用較對照組少。丹梔逍遙散切合廣泛焦慮性睡眠障礙患者的病機,其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干預、不良作用小、全面調理的優勢,值得進一步推廣。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6-119.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本)[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 1999: 31.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4-370.
[4]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5):103-107.
[5] Plag J,SchumacherS,Strohle A.et al.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Nervenaizt,2014,85(9):1185-1194.
[6] Liu EJ,Zhang WL,Bai YP.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depression treated with the alliance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J].Zhongguo Zhen Jiu,2013,33(6):497-500.
廣西省玉林市中醫醫院腦病科(玉林 537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2.028
1003-8914(2016)-22-3292-03
?賢
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