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銀春
摘要:根據2011年財政部印發的“營改增”試點方案,自2016年5月后,中國將全面開放營改增試點,建筑業、房地產業以及金融業都將納入“營改增”范圍。從宏觀層面上看,建筑施工企業實行“營改增”之后,不僅能夠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而且有利于企業資金的優化利用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提升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有一定的幫助。文章首先分析了“營改增”對建筑企業會計工作的影響,隨后就新形勢下如何應對“營改增”的變化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營改增 建筑企業 會計 影響及措施
一、“營改增”對建筑企業會計工作的影響
(一)影響建筑企業的稅負
營業稅改增值稅后,可以幫助建筑企業避免對于同一項目重復征稅的問題。例如,建筑企業施工過程中,會采購大量的建筑用材,還需要租賃多種建筑設備,成本花費較高。但是在“營改增”之后,這部分的進項稅可以被抵扣,建筑企業實際應繳稅款要低于營業稅,從而幫助建筑企業節省稅款支出。從企業自身發展角度來說,這部分節省出來的資金可以用于技術改良、設備更新以及人員培訓等。建筑企業在采購建材期間,部分建材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開發票的商品價格更低。企業在增值稅上不能進行“以票控稅”,不僅不利于稅收計算工作的開展,反而給建筑企業帶來了法律風險。
(二)影響建筑企業賬務處理
“營改增”實行前后,建筑企業的會計核算方式也會有明顯的變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以往對營業稅進行會計核算時,由于涉及到的內容相對簡單,因此會計核算的工作量較少;但是營業稅改增值稅后,所要進行會計核算的項目也成倍增加,無形之中增加了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
(三)影響建筑企業的運轉資金
建筑企業具有前期投資大、資金回流周期長、風險性高等特點,因此建筑企業納稅額成為關系到企業資金運轉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情況下,建筑企業的營業稅與所得稅都需要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預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會計部門可以根據建筑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提前制定財務規劃的方式,幫助企業合理配置資源和資金。在“營改增”之前,企業不僅需要先行墊付整個項目所需的資金花費,而且還要額外的支付未回收款項的資金,給企業正常的資金運作造成了巨大影響。對于一些中小型建筑企業來說,很有可能面臨財務緊張,甚至是資金鏈斷裂等問題。而實行“營改增”之后,企業可以先回收工程款項,或是在工程交付之后在進行稅金繳納,降低了資金運轉風險,有利于建筑企業有限資金的最優化利用。
二、建筑企業會計應對“營改增”的具體措施
(一)積極應對“營改增”,保障企業利潤
“營改增”全面實施后,建筑企業必須要順應這一變化,并結合自身企業運營的實際特點,充分利用“營改增”所帶來的發展機遇,集中有限的資金不斷優化施工技術,為建筑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提供幫助。會計部門在計算企業建筑材料或設備的采購花費時,為了便于抵扣稅款,必須要求材料供給部門提供等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增值稅專項發票。
舉例說明:第一,假設:銷售收入為100萬,不考慮其他因素,在征收增值稅的情況下,則虛擬的利潤=100/11*11%=90.09萬元,銷項稅額=90.09*11%=9.91萬元,下游企業需支付價款100萬元,取得成本為90.09萬元。在營業稅下,則虛擬利潤=100-3=97萬元,營業稅=100*3%=3萬元,下游企業支付價款100萬,取得成本仍為100萬元。站在企業的立場上,營改增后導致虛擬利潤降低97-90.09=6.91萬元,因此,站在企業的立場上,下游企業的采購成本降低了9.91萬元,上下游企業營改增合計產生的收益為-6.91+9.91=3萬元。第二,假設:在企業的銷售回款相同的情況下,回款為100萬元,則營業稅下,銷售收入為100萬元,在增值稅下,銷售收入為100/(1+11%)*11%=90.09萬元,通過對比,則營改增導致收入下降(100-90.09)/100=9.91%。第三,假設:銷售回款為100萬,銷售利潤為10萬,支付價款為87萬,三者相同的情況下,則在營業稅下,銷售收入為100萬,銷售成本87萬,營業稅為3萬,在增值稅下,銷售收入為100/(1+11%)=90.09萬,銷售成本為87-6.91(進項稅額)=80.09萬。通過三者對比得出:一是增值稅下,當銷售回款與支付價款一致的情況下,至少需要取得6.91萬的進項稅額,營改增的利潤才保持不變。二是按11%的稅率換算,即6.91/11%=62.82萬,則企業應有62.82萬的成本取得進項發票,這一支付額占支付價款87萬的62.82/87=72.72%。
(二)完善會計處理方式
在“營改增”普遍落實后,建筑企業的會計工作內容必然會發生改動。作為建筑企業的管理者,應當重視這一現象,并通過實際行動,為企業會計工作的轉型提供必要的幫助。例如,根據相關的會計政策,可以增設會計科目,并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賬戶和輔助表的設置等。從建筑企業會計人員角度來說,一方面要熟悉“營改增”的相關內容,以及對建筑企業各項工作的具體影響,做到從容應對;另一方面還要嚴格遵循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做好“營改增”前后的銜接工作,避免會計工作出現失誤,給建筑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強化內部管理,加強人員培訓
“營改增”在減少企業應繳稅款的同時,也對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更好的適應“營改增”的變化,加強建筑企業會計人員的專項培訓和內部管理顯得尤為必要。首先,建筑企業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會計人員的技能培訓,或是聘請專家來企業內部開展專題講座。通過這種方式,使會計人員能夠順利的適應“營改增”之后的工作內容變化。其次,建立與培訓相配套的考核機制,要求參加培訓的會計從業人員接受考核,并將考核成績納入到個人年終測評中,激發會計人員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采取上述措施,提升會計人員的業務處理能力,為今后建筑企業稅收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戴國華,蘇啟梅.建筑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企業影響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2(03):131-133
[2]李朝紅,劉璐璐,陳海濤.增值稅轉型對企業財務的影響分析—以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0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