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經歷了一場人口大遷移。幾百萬農民工走出農村,去大城市尋找就業機會,這種大規模從農村向城市遷移促進了中國城市的經濟發展。此前向城市遷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輕的勞動力。在2000年,大約有三分之二遷移到城市的人年齡在20~30多歲。因為戶口體系的約束,許多打工者的子女無法享受城市教育與醫療服務,所以很多打工者不得不將孩子留在農村老家,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照顧。家庭也因此分裂開來,許多孩子常年見不到自己的父母。
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現在家庭三代人重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已見成效,那些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輕人更容易在城市取得戶口并安家,孩子和老人也漸漸離開農村,加入到城市的大家庭。2000年,與在城市打工父母一同生活的孩子數量僅1400萬,到2010年,這一數據增加到2900萬(此期間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人口并未顯著改變)。
這種人口遷移趨勢的變化有助于家庭穩定和孩子成長。但是隨著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的社會保障與教育設施還需要更加完善。因為戶口制度的不完善,仍然有一些小孩無法享受大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和上海分別有4%和5%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無法接受當地教育。50歲以上外來務工人員中,僅有22%能夠找到工作,且70%的就業人員都是從事服務行業,比如清潔工等。這類工作時間長,且工資低。一位此前在山東打工的中年婦女說,“現在找工作越來越難,所以我就來到北京做一名鐘點工。很慶幸自己身體還硬朗,所以也沒有理由待在老家。”
中國人民大學段成榮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中國社會對人口遷移的新趨勢還未給與足夠的重視,政府應該努力為新加入到大城市的老人和小孩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