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園園
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與清華大學共同舉辦“電石成金·清華學子與經濟學者進央企”調研活動。
十幾年前,廣州“錯峰用電”是常態,“十二五”期間,南方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基本解決了“歷史欠賬”問題,讓廣州不再缺電。去年10月4日,超強臺風“彩虹”引起的龍卷風突襲廣州500千伏廣南變電站,造成全站失壓,讓廣州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大面積停電,海珠、番禺等區域40多萬戶居民停電,逾百萬人受到影響。面對史無前例的重大考驗,廣州供電局僅僅用了5個小時就實現了全部復電,5天全面恢復電網正常運行,創造了全國城市電網極端故障下復電的“廣州速度”。
“廣州速度”背后有著什么樣的企業理念?今年11月18日-21日,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與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的“電石成金·清華學子與經濟學者進央企”調研活動,進入廣州供電局,感受創建“兩精兩優、國際一流”的電網企業氛圍。調研期間,清華學子與南風窗傳媒智庫的專家學者—廣州市天河區人大副主任林志云,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城市規劃與環境研究院所長趙紅紅,華北電力大學北京能源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孔志國等,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座談,深入了解電網企業,并從第三方的角度看電網企業。
效率、效益只是企業競爭力的一方面,縱觀近年來快速成長起來的企業,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擁有很強的公平意識與社會責任。企業追求一時的效益不難,難在效益的可持續。這種可持續效益的根本,即把社會責任擔當放在與企業效益同等的高度,在一種公平的社會規則中追求效益。
在調研中,專家們實地考察后認為,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廣州供電局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能源提供企業,而與城市發展千絲萬縷的聯系,注定了它必須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擔當的企業,否則在服務過程中稍有閃失,將給城市的發展與運行帶來嚴重的危機。
然而真正要做到社會公平并非易事。城市供電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很棘手的困境即“鄰避效應”。它是一種理性經濟人與非理性社會人糾結的結果,因為由來已久,且先入為主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期內徹底解決是不現實的。如何將這種負外部屬性的影響降到最低,成了供電企業的重要任務。
在考察現場,全國首席電力科普專家蟻澤沛解釋說,變電站產生的電磁感應,遠遠小于電吹風、冰箱等家用電器,世界衛生組織研究也表明,變電站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而且,有一個不為大多數人注意到的事實,國內變電站建設標準要嚴于國際標準。
受到某些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對這個結果并不買賬。一些城市新區的發展規劃中已經把電網建設納入進來,但是在某些老城區,供電密度和供電負荷增加,面臨的鄰避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就需要在程序上走出利益失衡的困境。
城市要良性發展,規劃必須是三方面利益平衡與妥協的結果,即政府利益、開發商利益和大眾利益互相牽制。政府過于強勢會影響到企業經濟發展,進而滯緩城市經濟發展;企業過于強勢,可能會損害公眾利益;公眾利益過于強大也未必是好事,可能會影響到公共設施建設,進而阻礙城市發展進程。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日本老城區東京有一塊10公頃高密度的地方, 400名原住村民為了這塊地的開發前后協調了十幾年,光是談判會議就開了1500多次,最后政府、開發商與居民達成了協議,建成了一個藝術館和美術館聚集的城市副中心。這個項目的例子強調了開發商與公眾利益的協調,其在程序方法上避免利益失衡的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解決鄰避效應,需要科普與宣傳。廣州供電局在做好電力知識科普與宣傳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探索,其推出的央企首支員工形象代言人組合Power Girls,其自跳自唱和拍攝的原創單曲MV《萬家燈火》,一炮走紅,成為新網紅。今年又推出了第二支單曲MV《陪伴》,“《陪伴》是廣州供電局帶給市民一曲來自變電站最深情的告白,所表達的是有電的地方就需要變電站,變電站時刻陪伴在大家身邊。”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廣州是目前國內擁有變電站最多的省會城市,1935年廣州第1座變電站建成, 2015年底第310座變電站建成投產,而僅是“十三五”期間,廣州地區就新增了 77個大型變電站。廣州供電局從變電站的外觀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維,均精心規劃,嚴格把控,正如《陪伴》這首歌所唱道, “隨時都穿戴得整整齊齊”,“專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不會打攪你”。無聲守候,默默無聞點亮萬家燈火,這正是我們身邊的變電站。
從去年的5小時復電到Power Girls,我們看到了一個外表看似冷峻,內心實則充滿溫情的電力企業。步入“十三五”開局之年,廣州供電局正努力從“廣州速度”向“廣州溫度”的目標邁進。作為一個大型央企,廣州供電局未來的角色不僅僅局限于“能源提供者”,還應該成為這座城市的綜合能源解決者,電力與城市經濟發展一脈相承,供電企業未來可以通過電力大數據,為城市管理與決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它不僅體現在面對應急突發事件時強有力的修復應對能力,更體現在對廣州這個人口眾多產業龐大的大都市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