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
摘要:畢業于柯蒂斯音樂學院的28歲美女鋼琴家王羽佳被《紐約時報》評論“她仿佛擁有一切優勢:速度、靈巧度、鋼琴家的爆發力、細膩精準的表達?!碑敼P者現場聆聽完王羽佳的整場演奏會之后,內心久久難以平靜,不論是她那種精湛絕倫、水到渠成的彈奏技巧和充滿爆發力而又不失細膩與輕巧的利落觸鍵,還是頗具個性的鞠躬姿勢與瀟灑自如的舞臺形象,真正震撼到了筆者和全場的每一位觀眾,返場4首曲目,謝幕超過20多分鐘的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青年鋼琴家不得不令所有在場觀眾的內心激情澎湃。
關鍵詞:王羽佳 鋼琴獨奏音樂會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9-0024-02
2016年8月31日晚19:45,西安音樂廳在觀眾熱情的掌聲中迎來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鋼琴巨星王羽佳。健康富有活力的運動短發和充滿自信的燦爛笑容,身著金色耀眼性感魅力的禮服長裙,瀟灑自如地走向舞臺中央,面對觀眾一如既往的呈現了一個具有王羽佳個性的標志性深鞠躬。極具鮮明時代特征的“80后”鋼琴寶貝王羽佳全新的風采再次激起觀眾們熱烈的掌聲。
音樂會上半場五首作品,第一首,拉赫瑪尼諾夫《悲歌》(Elegie Op3 No.1)。第一段從左手的分解和弦開始,右手下行音階的旋律逐漸把人帶入到憂郁而傷感的意境當中,閉上雙眼,沉浸其中。中段情緒轉為快活的G大調色彩,仿佛轉入短暫的激情回憶,在華彩段之后進入再現,結尾以三連音的三度和弦的強奏有力地結束樂曲。這也許是哲學思考下的人生縮影的獨白,也許是一種精神冥想下的虛幻意境??傊?,碰觸到靈魂深處的聲音會讓聽者陷入沉思。第二首,斯克里亞賓《第四鋼琴奏鳴曲作品》(30 Piano Sonata No.4,Op.30)。這部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是作者中期轉折階段創作的,集聚尼采哲學、唯我意識以及叔本華非理性觀抽象思維與神秘主義的承上啟下的創作理念,滲透到他的作品當中,這種形而上的音樂理念同時充滿了宗教主義的色彩,音樂也較抽象晦澀難懂,王羽佳正是把這首作品的神秘主義的音樂特點詮釋得恰到好處,充滿懸念與思索。由于作品當中大膽運用四度甚至二度疊置的和聲語言,加之與作者心中的通神論相聯系,越發顯得恍惚與幻境,王羽佳把作者內心焦慮不安的思緒以及對美好的幻想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三首,肖邦《第一敘事曲》(Ballade No.1 in G minor,Op.23),觀眾一定看得出,王羽佳應該無數次在舞臺上演繹過這首作品了,技術上準確無誤,游刃有余,音樂表達時而細膩傳神、精致輕巧,時而狂風暴雨、激情澎湃。這首具有民族精神氣質的作品處處充滿著“英雄性”與“悲劇性”,王羽佳從一種抒情的悲劇性中迸發出巨大的熱情與能量,手指尖迸發的優美歌唱而流動的旋律令人感動涕零,而充滿野性與奔放的革命斗爭的熱情與信念鼓舞著在場的聽眾,振奮著所有聽者。無法想象這樣一個瘦弱的女孩竟有如此強大的爆發力,無論從“飛指”彈奏的速度和充滿張力的和弦推進,還是浪漫傷感、如歌如泣的音樂曲調,都能夠展現出王羽佳內在的彈奏功底,一個內心豐富,經歷過千錘百煉的鋼琴家才能表現自如、充滿自信的演奏,才能真正打動觀眾的內心。第四首,凱帕斯汀《變奏曲》作品41(Variations,Op.41),作者是近十年才被音樂愛好者喜愛的烏克蘭當代優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的作品把古典與爵士完美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種美學思想使得作曲家結合和運用多種古典與爵士的音樂體裁、復雜節奏、和聲以及即興性的手段,這就給演奏家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王羽佳在演奏此作品時表現得爵士味十足,頗具動感與詼諧風趣,正是基于她扎實的古典音樂的基本功與自身即興性的天賦所在,才能展現出這首作品的獨特魅力。第五首,普羅科菲耶夫《第七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Sonata No.7 Precipitato),作者被譽為20世紀最優秀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之一,作品曾被命名為《斯大林格勒奏鳴曲》,第三樂章以一種急促而堅決無情的特殊節奏作為背景,無調性敲打節奏的不協調和弦充斥著緊張尖銳和速度感,鋼琴的力量猶如紅軍組成的銅墻鐵壁,頑強地阻擋著入侵之敵,這一樂章暗示了戰無不勝的人民大眾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氣概。王羽佳在這首作品當中的觸鍵非常到位,指尖靈敏精準,用力堅定有力而均勻,節奏有律動充滿活力,情感強烈有爆發力,表現力極佳。這首作品掀起了音樂會的又一次高潮,現場氣氛超級熱烈,觀眾雷動的掌聲也證明了王羽佳無比精彩的演奏和對作品完美的詮釋。下半場的曲目是貝多芬第29鋼琴奏鳴曲《槌子鍵琴奏鳴曲》作品106(Piano Sonata No.29,Op.106”Hammerklavier”),無論從外型還是內容上看,這首鋼琴奏鳴曲都是屬于古今絕無僅有的大型鋼琴作品。除了在表現上幾乎超越了鋼琴這一樂器的界限以外,演奏技巧之難不必說,要抓住它那既深且大的內容更是困難。奏鳴曲有四個樂章,從樂曲一開始,聽眾就能感到面對的是一個巨人。第一樂章用了傳統的奏鳴曲式,呈示部出現兩個主題,然后是復調手法寫成的發展部,揭示出激動人心的情緒;第二樂章諧謔曲,似是而非的傳統諧謔曲式:急板及急板間隔在諧謔曲中間,使整個樂曲的精神已超越了傳統諧謔曲的巢臼,成為一個具有十分唐突、奇怪的對比與沖突的樂章;第三樂章慢板的氣氛,正像在標題中所注明的:非常熱情激動,極有表情。這個要用二十分鐘演奏的樂章是貝多芬最長的一個慢板樂章,里面既有陰沉、昏暗、抑郁、冥想的片段,又有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明亮平靜的色彩樂段;第三樂章中的賦格寫法不僅有了極大的超越,偏離賦格的基本原則,創造出賦格中套賦格的新形式,新的主題最終與原有的主題結合,并擴大、豐富了原有主題,貝多芬就用這樣一個異常難于演奏的樂段來結束這部宏偉壯麗的奏鳴曲。王羽佳演奏這首作品表現出高超的彈奏技巧,深厚的藝術底蘊,駕馭高難度樂曲驚人的持久耐力,讓觀眾為之驚嘆喝彩,特別在彈奏慢板樂章時從容而平靜,仿佛把觀眾帶入另一個世界,純凈沒有任何雜念,完全陶醉在美妙的憂傷情調之中。四個樂章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對比鮮明,聽王羽佳彈完整首作品,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她面對輕盈與細膩或是波濤洶涌之處都能處理得當,拿捏到位。很少能聽到如此高水準的現場演奏,確實稱得上是一場非常有價值的視聽覺盛宴。
觀眾如此熱烈的歡呼聲和掌聲,返場曲目更是讓觀眾們激動和狂熱,也是西安音樂廳有史以來唯一返場4首曲目、謝幕超過二十分鐘的的音樂家,掌聲持續不斷,觀眾熱情高漲。四首曲目分別是:凱帕斯汀《小托卡塔》(Toccatina)、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Alla Turca)、霍洛維茲《卡門幻想曲》(Carmen Fantasy)、舒伯特《紡車旁的瑪格麗特》(Gretchen Am Spinnrade)?,F場版的土耳其變奏讓在場觀眾大開眼界,超級過癮,整場演出曲目新穎,跨越從古典到當代的不同體裁和形式的高難度的多首作品,王羽佳面對演奏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把握準確,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首作品都立體的呈現出來,個性突出,特征鮮明,音樂表現力豐富,技術精湛,無可挑剔。高潮迭起,掌聲不斷,氣氛熱烈,四次返場,每次都引發觀眾雷鳴般的喝彩聲,音樂廳好久沒有出現古典類演出觀眾如此大聲叫好的場面了。
應該說,王羽佳、朗朗、李云迪、陳薩等青年鋼琴藝術家體現了當代青年藝術家的嶄新風采,是當代青年的榜樣和杰出代表,既擁有扎實的音樂功底和藝術底蘊,又勇于挑戰與創造更高更新的領域,眼界更寬更高更遠,精力充沛,擁有個人獨特的人格魅力,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不論從曲目的選擇、舞臺形象和服裝設計都更符合青年一代的審美情趣,他們已經完全能夠融入世界音樂藝術的氛圍之中,并且也被世界各國所關注與追捧,他們同時把中國的音樂向世界傳播,這也正是一種文化與藝術的交融,情感的溝通,人與人之間暢通無阻的交流。
這是王羽佳與西安的第一次相遇,我們期待著王羽佳的再次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