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素霞
一堂課的結尾就是一曲樂章的尾聲,設計得好,就會擲地有聲、余音繚繞、回味無窮,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注重課堂結尾的“凝練、真實、有用、深刻、趣味”,就能創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收尾方法,從而使數學課堂結尾真正起到“曲終收撥當心畫,余音繞梁久不絕”的藝術效果。
課程改革結尾精彩新一輪的課堂改革,給一線教師自主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教師駕馭課堂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兒童的認知水平,一節課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大腦最疲勞、注意力最容易渙散的時候,這時如果教師能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不僅可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還可讓課堂再起波瀾,猶如畫龍點睛,令人回味無窮。
一、游戲式結尾——趣味橫生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根據兒童喜歡做游戲的心理特點,把游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興趣盎然中結束一節課的學習。這是我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的一個教學片斷,師:“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我們這節課已進入尾聲,如果你能按老師的要求做對了,你就可以出去玩了,好不好?”突然間,學生個個精神抖擻,幾十雙圓溜溜的眼睛瞪著我,整個教室鴉雀無聲,老師富有誘惑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好奇與興趣,老師手舉卡片:“看到這些數字了嗎,如果你的學號是卡片上數的的倍數,你就可以離開教室了,”接著,我出示第一張數字卡片2,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依次走上講臺,報出自己的學號后最先離開教室,然后出示第二張卡片5、第三張卡片3,和前面一樣,第二批、第三批學生也依次走出教室,最后班里剩下部分學生,師問:“你們怎么還不出去玩啊?”生:“因為我的學號不是2、3、5的倍數。”師:“現在,你在同學中找一個朋友,兩個同學的學號合在一起,如果能組成2、3、5的倍數,你們兩個也可以離開教室了。”同學們快速找到自己的朋友認清自己的倍數也紛紛離開教室,乘著游戲的余興投入快樂的課間活動中。
這樣通過形式新穎的動腦筋出教室的游戲結尾,一方面,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歡快的氛圍中鞏固了知識,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回憶。
二、影音賞析式結——美不勝收
到了一節課的最后幾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很難在集中,思維也處于困頓狀態,如果此時教師能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配上音樂,對學生的興趣是一個很大的調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音樂與圖畫之間和諧而統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結束一節課的學習。這是我在教學《線》一課時的一個結尾片段。師:“同學們,簡單的自然現象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規律,數學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并成為美的化身和使者,讓我們一起欣賞,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如下的畫面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1)斜拉大橋圖片(斜拉大橋上有線段);(2)夜景霓虹燈圖片(霓虹燈射出的光線是射線);(3)高山纜車圖片(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師:“觀察這些圖片,你能想到線的哪些知識?生活中有了這些線的存在而變的格外多姿多彩,真沒想到數學也可以如此美麗。”
三、應用式結尾——聯系生活
小結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知識的升華,如果在課的結尾把所講知識延伸到課外,為學生課后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這樣不僅鞏固了剛學的新知識,還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完《分數的意義》的結尾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只要你細心觀察,生活中處處有分數,你能用一個分數來說一句話嗎?如果能,你想到了什么事件,用哪個分數比較合適呢?生:“我家有3口人,我占全家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們班有70人,女生有37人,女生占全班人數的七十分之三十七;我占男生人數的三十三分之一;我占女生人數的三十七分之一……”這樣學生利用身邊事例體會分數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既應用了知識又聯系了生活。
四、競賽式結尾——強化認知
兒童都有著爭強好勝的心理,根據本課內容設計一些小型競賽,比比誰做的最好,如《分解質因數》一課,在課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競賽游戲:課件出示游戲規則:每組4人,每人抓兩張牌,將牌上的數分解質因數,摸到10的同學先出牌,依次向下輪流,念出你分解的結果,其他同學監督是否正確,如全正確,全組同學離開教室,如有錯誤,出錯的同學在組內表演一個小節目。學生們看到競賽規則,立刻引起強烈反響,誰也不甘落后,立刻爭先恐后的投入到分解質因數的過程中。
教學無小事,處處須用心。教無定法,一節課留給我們的思考太多,我們期待并努力著這樣的數學課堂,力爭做到序曲引人入勝,主旋律扣人心弦,尾聲余興未盡、回味無窮。讓精彩動人、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為我們的教學再添一抹亮色。
參考文獻:
[1]陳永貴.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尾的幾種形式[D].安徽教育, 2013,(03).
[2]小學課堂小結有效性策略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