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侗族傳統農業的調查,結合前人的研究表明:在侗族傳統農業的生產中,就碳匯積累而言,不僅天然具有利己的屬性,同時也具有利他的屬性。這樣的屬性并沒有因為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而有較大的改變,一直在為其他地區或人群無償地提供生態公益服務。在當今倡導低碳生活的潮流中,進一步提升侗族傳統農業的碳匯積累,就可望從全新的高度去重新認識侗族傳統農業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碳匯;農業遺產;低碳生活
中圖分類號:F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6)03-0016-06
我國侗族分布區位于云貴高原的東南緣,所處環境為低山丘陵,其原生的生態系統為亞熱帶季風區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自從侗族先民在這一地域定居,并實現了向固定農耕文化轉型之后,通過漫長歷史歲月的經驗積累和辛勤探索,侗族居民創建了一整套農林牧復合經營的優秀農業文化遺產,其基本內涵包括:靠人工建構的梯田、魚塘、水渠等相互聯網,去奠定糧食生產的裝備基礎,農耕體制中又實施稻魚鴨復合種養,人工建構的次生森林生態系統主要用于用材林和經濟林的種植,山脊草地和森林梯田的過渡草地用作畜牧業牧場,對各種栽培作物和家養動物實施多物種復合種養,對野生動植物也實施多物種綜合利用。這樣的優秀農業遺產體系不僅生產效益高,生態維護功能也極為顯著,本身是一整套值得傳承創新的資源利用方式和生態維護手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社會經濟有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國的總碳匯消費卻節節攀升,不僅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性要素,而且還對生態環境的維護造成了重大的干擾和挑戰。為了節約碳匯的消費,加速碳匯的積累,不同的學科和部門都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創新方案。具體到農業生產而言,成果堪稱豐富。但就真正意義上的碳匯積累而言,其成效堪憂,原因全在于此前已有的研究,僅關注農林牧等第一產業單項產品產量的提高,或者用行政手段去降低碳匯消費,用單純的技術手段去人為提高碳匯積累,其間的利弊得失不一而足,全面討論其得失,非本文力所能及,這里僅就貴州省黎平縣黃崗侗寨目前尚處于活態的侗族優秀農業文化遺產為例,在明確界定碳匯積累創新模式實質的基礎上,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碳匯積累創新模式,并以此求正于海內外賢達。
一、創新模式的基本內涵
“創新”一詞時下幾乎成了口頭禪,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難題,只要一提到創新,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這顯然是一種人為夸大后的誤解。我們決不能受情緒所支配,對創新做出不符合實情的夸大。事實上,具體到碳匯積累和消費而言,民族文化在其間所可能發揮的創新作用,其空間十分有限。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存在與延續,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無論什么樣的社會對碳匯的消費都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一切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能源補給,從終極意義上說都來自太陽,而太陽能夠提供給地球的能量是一個恒數,這個恒量已經持續了50億年,而且是人類根本沒有力量改變的事實。進而還需要知道,地球生態系統能夠直接利用的光能,也是一個恒量,而且僅占整個太陽光能中一個很小的比例,①①綠色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平均為014%,在運用現代化耕作技術的農田生態系統的光能利用率也只有13%左右。參見“生態系統的功能” http://www.docin.com/p-410573675.html[2015-03-11]。 要改變這個比例將涉及到地球生命體系的基本規律,這也是人類改變不了的客觀事實。這兩項事實都直接意味著,人類社會對碳匯消費的依賴是無法避免的,而節約碳匯和提高碳匯積累都要受到上述客觀因素的限制,因此人類掌控下的調控空間其實十分有限,人為夸大創新的作用無意乎是自欺欺人。
只要我們能以上述認識為基礎去認真探討侗族傳統農業碳匯積累的創新模式,那么其內涵理應包括如下3個方面:其一是創新的實質;其二是創新的內容;其三是創新的渠道。
(一)創新的實質
具體到碳匯積累的創新模式而言,其實質在于,需要通過文化再適應的手段,借助于對資源利用方式的優化,使民族生境中的生命物質和生物能的年增長量得到提升,同時又使已經形成的生命物質和生物能能夠更長時段延遲降解和消費,以便盡可能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相應提高大氣中氧氣(O2)的含量。換句話說,憑借對這一創新模式實質的認識,必須意識到,對已經具有較高碳匯積累價值的各民族傳統農業,要進一步提升其碳匯能力,就只能憑借對資源利用方式的改變和現代技術的結合去提高對太陽光能的利用比例,同時降低對生命物質的降解和消費速度,而且上述過程還不能擾亂相關民族文化的正常運行和社會生活的相對穩定,這顯然是一項至艱至難的任務。要化解這一難題,此前的研究基礎很難提供直接的指導作用,更難以提供可以直接借用的經驗和理論指導,這更增加了創新的難度??傊?,在這里談創新模式是一項極為嚴肅的命題,容不得感情用事,更容不得隨意夸大創新的空間。
(二)創新的內容
創新并提升特定民族傳統農業的碳匯積累模式,理應由2個主要方面構成,同時還需要3個次要方面的配合,才成其為完備的創新模式。
第一個主要方面是指,如何提高傳統農業中單位面積內生命物質和生物能的年增長量。對于這個問題,此前已有的研究通常都是剝離開生態環境的系統觀和民族文化的整體觀,去就單項產品的產量展開討論。比如,我們要提高每畝水稻的年產量,農學家們幾乎脫口而出就會從水利、肥料、良種、病蟲害防治等等羅列出各種可資創新的項目。從表象上看,似乎條條在理,只要做好了這一切,似乎水稻的產量可以大幅度增長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納入碳匯積累去加以考量,情況會變得異常復雜。我們僅增加稻米產量不行,因為生產稻米的目的是消費,而不是將它貯藏起來,這樣不利于碳匯的提升,反而更應該注意稻稈和稻梗中包含的碳匯。光考慮稻稈和稻梗的增長量還不行,對稻田中其他生物包含的碳匯也應當引起重視。因此,需要看到生態系統的構成極其復雜,能夠產出稻米的空間范圍極為有限,在這樣有限范圍內種植稻米的同時,還必然要置換掉其他眾多的生物物種。被置換掉的生物物種中,其碳匯積累量大多數比稻田中產出的稻米還要高得多。就這個意義上說,稻米的產出量僅是碳匯積累的有限構成部分而已,要確??偺紖R積累有升不降,決不能光增加稻米的產量,而是要保證稻田中生物物種的多樣化并存和食物鏈的拉長,才能獲得較高的生物物質和生物能的積累,同時又能極大的壓低生物物質的降解速度,才能促使單位面積總碳匯量的穩定和上升,這才算達到了創新模式的部分目的。明白了這一切后,我們總算可以知道,創新模式的提出,其實隱含著極為艱巨的探索內容。
第二個主要方面在于,如何延緩有機碳化合物的降解,也是提升碳匯積累創新模式的必備內容。如何實現這一創新,同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現代技術當然有眾多的備用手段可資借用。眾人都知道,把任何有機物冰凍起來,它都不會快速降解,從而可以成為永久性的碳匯貯備。例如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縮,在44個大氣壓下,使之變成液態,經過密封罐裝后,無論是埋于地下,還是沉入海底就可以實現超長期貯存,從而提高碳匯貯備。但問題在于,要做到這一步,需要投入的能量以及必然要涉及到的碳匯消費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用這樣的辦法去創新不僅收不到節約碳匯消費的預期目的,反而會擴大碳匯消費。進而還必須注意到,有機物的降解和消費,其實是生態系統運行的常態,是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環節,窒息或中斷了這些環節的運行將意味著對整個生態系統運行的扭曲,同時也扭曲了相關的民族文化。如果這兩樣都失去了常態,單純的碳匯積累還有什么用處。有鑒于此,即令是要延緩有機碳化合物的降解,也絕對不能違反生命和生物的本質,也不應違反相關民族文化運行的常態。從中可以看出,要做到這一步,同樣具有極大的難度。
除了上述兩個主要方面外,并存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并存文化之間的協調,政策法令的匹配,對上述兩個方面都可以發揮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也是探討提升碳匯積累創新模式必須兼顧到的內容。
(三)創新的渠道
實現模式創新,顯然是一項時代的產物,立足于當今的社會現實,創新模式至少包括如下內容:一是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增長,需要進一步深化對文化多樣性并存、生物多樣性并存價值的認識;二是市場的活躍,法制的健全等相關的派生特征也應當是模式創新的新前提、新基礎。立足于上述各項內容,去實現提升碳匯積累模式的創新,其渠道顯然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但就其基本渠道而言,卻不外乎如下3個方面:傳統必須與現代科技接軌;利用與維護必須實現辯證統一;創新與鞏固必須高效兼容。經得起上述3個方面檢驗的渠道,才具有實際意義。在本文中,我們將遵循這一要求去探討提升侗族傳統農業碳匯積累的創新模式。
二、提升侗族傳統農業碳匯積累的創新模式
要真正提升侗族傳統農業碳匯積累的水平,其實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其間既需要現代科技的支持,還需要借鑒其他民族的優良傳統,更需要正視當地生態系統和侗族文化對提升傳統農業碳匯積累的制約因素,其間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一)創新的制約因素
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們都認為,侗族的傳統農業其單位面積可以形成的碳匯積累已經達到了我國西南低山丘陵類似人為生態系統中的較高水平,要想在這一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去提高其碳匯積累水平,存在著諸多的終極性制約因素。比如,太陽光照是現實條件下根本無法改變的終極限制因素之一,如果要改變現狀,增加其光照強度,就意味著要改變農田和森林的現有結構,而這樣的改變,不僅會毀損當地侗族的傳統農業,而且隨著森林面積的縮小,總碳匯積累雖然在稻田中即令有所提高,但實際上反而降低了。這是因為,當地的人工林碳匯積累本身就高于當地的稻田碳匯積累,這樣去提高稻田光照,實際上是以大面積人工林的碳匯積累下降,去提高局部的稻田碳匯積累增加。
再如,要提高侗族傳統農業中稻魚鴨的年生長量,另一個終極制約因素是當地稻田水溫普遍偏低,要提高稻田水溫,在現有條件下同樣可以做到,而且操作辦法簡單得出奇,只需要將稻田的貯水深度降低到5 cm以下,水溫也就可以自然上升。但這樣一來,遇到干旱時,稻田就有脫水的風險,為了確保稻魚鴨的正常并存生長,我們就得額外投入能量去給稻田灌水,這將意味著稻田的碳匯積累不是提高了,反而會下降。由此可見,單純的稻米增產是抵消不了其間的碳匯損失的。為了能更好的說明這一問題,下文將以黃崗侗族為例加以說明。
黃崗侗族居民長期一來,在大部分稻田中只種植深水糯稻,而不種植雜交水稻,其關鍵就是要解決供水的穩定難題,以確保稻魚鴨三者在稻田中相生而不相克[1]。如果僅為了增加水稻的產量,采取降低稻田水位去提高水溫,那么高稈、耐蔭、耐低溫的深水糯稻與魚鴨的協同生長將會被打破,三者相生而不相克的局面將受到嚴重影響,這將危及當地侗族傳統農業遺產存在的價值和正常延續的可能。此外還需要考慮到,一旦稻田水位降低,稻田水溫升高之后,稻田土壤中所含的有機腐殖質就會快速降解,從而失去了其永久性碳匯積累價值,這更是單純的糯稻生物生長量提升絕對抵消不掉的碳匯積累損失。更可怕之處還在于,我國正在成為極度缺水的國度,而黃崗稻田另一個無法替代的生態價值,正在于它能夠穩定我國珠江下游水環境的穩定[2]。如果黃崗稻田全部推行低水位種植,那么黃崗稻田的生態公益服務功能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由此可見,降低黃崗稻田水位去單純提高水稻的生長量,會引發4個方面的嚴重受損,既降低了單位面積的總碳匯積累量,又窒息了當地侗族傳統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還會犧牲掉黃崗侗族傳統農業所能發揮的生態公益服務價值,更要引發黃崗侗族居民對外部能量輸入的依賴。看似一個簡單的增產措施,但卻會引發復雜的連鎖反應,最終使得所獲得的增產,不僅對碳匯積累無益,反而有害。因而,提出創新模式,絕對不能做這樣的傻事。
提高糯稻產量,還有一個看似簡單的手段,那就是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借以提高土壤所含的可用肥力。這在當下也是簡單易行的措施。但必須同時看到,侗族鄉民實施稻田炕冬操作,①①稻田在長期貯水過程中,致使土壤中碳有機化合物會呈現為逐年按等比級數遞增的碳匯積累態勢,但由于這些碳有機化合物,基本上是處于厭氧環境,難以降解。到了一定的年限后,會導致田塊缺肥少糞,就算是繼續施加有機肥料,仍不能保持水稻生長所需的營養,無法穩定水稻的產量,因而需要實施炕冬處理。 本身就符合這一操作原理,只不過當地侗族鄉民只是到了迫不得已時,才采取這樣的操作,因而對碳匯積累構成的損失極為有限。我們在調查中得知,侗族居民一般在25-30年才實施一次炕冬這樣的操作。這樣一來,當地稻田的永久性碳匯積累,至少可以穩定持續25年以上。有鑒于此,如果要將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作為一種操作手段,去提高碳匯積累,同樣是得不償失之舉。有限的水稻增產,反而要大量的去浪費已經取得的永久性碳匯,這同樣是一種愚不可及的做法。
憑借上述分析,不得不承認,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光靠單項技術的采用,光憑借侗族的傳統文化,簡單地改變已有的生態結構,或者單方面的提高生物生長量,都無法真正提升單位面積的碳匯積累水平,只會引發侗族傳統農業運行的受阻,甚至會降低此項優秀農業遺產的生態公益服務價值。
(二)利用“文化要素嫁接法” 提升侗族傳統農業的碳匯積累
當前我國學人在探討生態維護時,明確地提出了“文化要素嫁接”新概念[3]。國外學者同時也提到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新鮮例證。在其他的創新思路難以收到預期成效的背景下,筆者在查閱相關民族志資料時,有幸發現中外眾多民族在歷史上,甚至在當代都有“架田”種植的成熟經驗。所謂“架田”是將各種浮體材料漂浮于靜水水域中,并在其上鋪設泥土去實施農業耕作。因為這樣的農田是架設在水面上,因而通稱為“架田”[4]。這一傳統技術,其發明初衷是要化解與水爭地的生存難題,但如果稍加改進后,完全可以符合現代要求的創新,從而化解上文所分析的各種創新障礙,下文僅以黃崗侗族的傳統農業為例,加以詳細說明。
如果要將這樣的具體做法落實到黃崗侗族的傳統農業之中,達到提升碳匯積累的功效,大致包括如下5項技術規程。
其一是運用現代的鋼構水泥材料,或者用輕體塑料,將黃崗侗寨的稻田建構在貯水深度更深的固定水域之上。通過調查,我們知道黃崗侗寨的居民在構建稻田時,稻田的田坎采用傳統的方法做得不僅厚實,而且都比較高,因而一般的稻田其貯水深度都在50 cm左右。對這樣的田坎如果使用現代的鋼構水泥材料,可以進一步加固,從而形成比較穩固的水域。在這樣的固定水域內,我們同時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在固定水域中設置具有承重能力的水泥樁,使之可以在水面以下30 cm范圍內搭建成懸空的田畦,再鋪設5 cm的土壤后,可以直接栽插黃崗侗族鄉民所熟悉的傳統糯稻,同時照樣放養魚鴨。換句話說,將形成的深水水域,用人造懸空田畦的方式,將整個水域分成上下兩層,上層使之更適合種植水稻,因為它能夠解決提高水溫,活化土壤,穩定肥料補給三項水稻增長的難題,但卻不干擾水資源的儲養和永久性碳匯的積累。這是因為底層的水溫偏低,隔絕空氣的性能更好,而且永遠不需要做炕冬處理,從而可以實現在提高生物增長量的同時,還徹底穩定永久性碳匯的持續永恒生效,進而還可以適度地擴大黃崗的稻田種植面積。
其二是可以將生產生活有機廢物,直接沉入稻田下方的穩定水體中,使黃崗侗寨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有機廢物,幾乎全部能轉化為永久性碳匯。每年只需有節制的提取腐殖質,滿足水稻生長所需要的肥力就夠了。由此而增加的有機碳匯積累,通過碳匯交易可以為黃崗侗族鄉民提供長期性的經濟回報,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我國城鎮的碳匯消費,堵塞西方國家為了碳匯對我國的責難。
其三是對水資源可以實現全方面調控。黃崗鄉民建構深水稻田的一系列傳統技術都圍繞水資源的節流、儲養而展開,但貯水的深度和時間最終還是得受降雨量波動為轉移。建構成這種創新稻田后,水域水位的波動,其靈活性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冬天枯水季節可以為江河下游輸水,而這樣的輸水顯然會降低永久碳匯積累的水平,這是因為水位下降后,水底的腐殖質降解速度會提高。只要有碳匯交易制度化的保障,向下游供水也就實現了有償化。這樣一來,不僅黃崗鄉民的經濟利益不會受到損失,而且圍繞供水而收到生態公益服務功能卻有了更大的保障。等到豐雨季節時,稻田插秧后恢復水稻生產,同時又發揮對江河下游消減防洪壓力的生態功用。但不管水位的漲落如何,魚和鴨反而可以實現終年放養,從而提高了魚和鴨的年產量。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僅止于如何調控稻魚鴨的匹配關系而已。
其四是侗族的傳統耕作技術可以免受創新稻田的沖擊。創新推行之前,黃崗鄉民的水稻種植,需要耙田插秧等繁重的勞動操作,還需要設置復雜的穩定稻田水位的各種附屬設施,如過水溝、過水田等等。創新后這些操作和裝置都會隨著水域的水體分層而失去其價值,從而可以實現勞力和技術投入的節約。但總體而言,勞動力投入反而降低了。稻田可以不翻犁,可以以現代科技手段,用污水泵每年從水域底部,抽取富含有機質的少量土壤澆伴在田畦表面就夠了。插秧也可用固定的彈性支架,將稻秧成排固定后,直接植入田畦就夠了。傳統的多品種在同一田塊的種植,可以完全不受干擾。水稻的收割也不再需要用摘刀摘取稻禾了,而是可以將整個稻株移出稻田,用鍘刀將稻穗鍘斷,直接打捆就夠了,這也減輕了收割的體力勞動。剩下的稻稈在留足飼料后,可以直接塞進田畦下方的水域中,任其轉化為永久性碳匯,這既減輕勞動力投入,又提高了永久性碳匯積累。
其五是伴生生物的物種多樣性水平也可以得到高效地控制。傳統的黃崗侗族稻田,伴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很高,原因全在于,其稻田的貯水深度在彈性波動的背景下,不同類型的伴生生物都可以正常生長,而且可以為黃崗鄉民提供多樣化的食品供給,其中包括軟體類的田螺和河蚌,兩棲類的各種蛙,屬于魚類的黃蟮、泥鰍以及屬于昆蟲類的多種節肢動物,最主要的是蝦和蟹,其他的一些水生植物還可以為黃崗鄉民提供飼料。創新稻田推廣后,由于人工建構的淺水田畦和深水區可以同時并存,從而使得整個水域給生物提供的生存環境更趨于多樣化,這就確保了不僅此前的伴生生物可以照常生長繁殖,而且原先難以生存的深水型動植物,在這種創新稻田中還可以穩定生長,更重要的是,極大的延長了魚和鴨的放養時間,甚至可以將一些以前不適合在稻田中放養的魚種,如青魚、草魚反而可以在創新稻田中大批量并終年飼養,這就從總體上提高了生物多樣性水平和碳匯積累水平。
三、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本創新經過耕作體制的改進之后,確實可以實現提高稻田水溫與不降低水資源儲養能力相兼容,還能做到增加土壤活性,穩定肥力供應與不降低永久性碳匯積累相兼容,更能夠做到提高稻田生物總體年生長量與生物多樣性水平提升相兼容。這將意味著上文提及的各項創新難點和障礙,在本創新模式中都能夠得到有效的化解,并能兼顧到對侗族傳統農業生產的維護和當地已有生態格局的穩定,基本上實現了創新模式的預期目標。
當前各種創新模式最大的缺陷大多在于,只靠犧牲傳統去提高產量,而本創新則是立足于傳統去針對性的選擇與特定的現代科技結合。以往的創新過分偏重于資源的利用,甚至是靠犧牲環境去求發展,而本創新真正做到了利用與維護高度兼容。更具應用價值的優勢在于,像這樣的創新式稻田只要做好基礎投入后,就可以永續利用,幾乎不需要維修性投入,真正做到了創新與保持的辯證統一協調。只要有關政策的匹配與這一創新模式相銜接,看似艱難的碳匯積累水平的提升,通過上述創新模式的提出,確實可以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羅康智. 掩藏在大山深處的農藝瑰寶——以侗族傳統稻作農藝為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09(2):109.
[2] 羅康隆,楊庭碩. 傳統稻作農業在穩定中國南方淡水資源的價值[J].農業考古,2008(1):61.
[3] 楊庭碩.生態維護之文化剖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3(1):64.
[4] 伍磊,吳合顯. 漂浮農業在當今中國的實用價值初探[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3):8.
[責任編輯: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