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美國特約記者 藍雅歌 丁雨晴 ●本報記者 谷棣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75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2月26日晚開始“慰靈”之訪,而3年前的12月26日,安倍曾參拜靖國神社。夏威夷當地時間27日,他還會與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最后一次首腦會談。與今年5月奧巴馬率先打破歷史禁忌訪問曾被原子彈襲擊的廣島相比,安倍的珍珠港之行顯得功利性太強——就是向外界展示繼續強化日美同盟的姿態。但安倍此行“不道歉,只慰靈”的定調也遭到多方詬病。在盤點2016年日本外交時,有日本輿論認為,“安倍外交總是盲目的行動”,此話也不盡然,安倍死忠美日同盟的意圖很明顯,牽制中國仍是外交任務的主線。
并非謝罪,也不是首相首訪
安倍26日晚啟程飛往珍珠港,開始“慰靈之訪”,為養精蓄銳,他25日到千葉縣袖浦市打高爾夫球放松。據日本外務省公布的信息,安倍當地時間27日將和奧巴馬會談。《產經新聞》報道稱,日美兩國首腦共同舉行慰靈儀式后,安倍將發表感言,表明不再戰的決心。《時事通信》稱,安倍還會與珍珠港事件中幸存的美軍老兵交流。《日本經濟新聞》關注的是,“在日軍偷襲珍珠港75周年之際,戰爭記憶的傳承成為課題”。安倍27日將向夏威夷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以及“愛媛丸”號事件中死難者慰靈碑鮮花。2001年2月9日,美核動力潛艇操作失誤,在夏威夷海域撞沉愛媛縣立宇和島水產高校實習船,導致船上7人喪生。此外,安倍還計劃舉辦與日裔居民的晚餐會。對安倍珍珠港之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已通過記者會明確表示“是慰靈,并非謝罪”。外相岸田文雄、防衛相稻田朋美將一同出訪。岸田文雄強調的是“表明決不會重現戰禍的強烈意志,并展現日美和解”。稻田朋美則認為,“這是加固日美同盟,確保亞太地區和平安定的良好機會”。
12月5日,安倍宣布年底訪問珍珠港時,外務省官員曾告訴媒體這是“在任首相首次訪問珍珠港”。等到安倍真正成行前,日媒又尷尬地糾正,這只是“首次去亞利桑那紀念館舉行慰靈活動的在任首相”。在安倍之前,已有3位日本首相“低調”來過珍珠港。據《紐約時報》本月初報道,1951年9月,時任首相吉田茂在參加完《舊金山和約》簽訂儀式后,回程途中訪問珍珠港。1956年10月29日,時任首相鳩山一郎從莫斯科回東京途中訪問過珍珠港。1957年6月29日的《夏威夷報知》英文版還報道過時任首相岸信介訪問珍珠港的消息。
不拋棄奧巴馬,也抓住特朗普的心
“希望安倍此訪成為象征日美關系成熟的歷史性訪問。”《讀賣新聞》社論在作出如此展望時還強調,“曾經交戰的日美兩國不斷經過和解努力,構筑強固的同盟,并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但也有一些日本輿論唱反調。《日刊現代》刊文稱,安倍外交總是突發奇想,缺少良好準備,所以才導致媒體此前出現誤報,熱炒安倍是第一個訪問珍珠港的首相。實際上,安倍只是第一個參觀亞利桑那紀念館的在任首相,該紀念館修在當年被炸沉的“亞利桑那”號戰艦上方。日本前外交官天木直人認為“安倍外交總是盲目行動”。文章還說,安倍和即將卸任的奧巴馬走得很近,可能會激怒特朗普,從而導致后者就任后對日本的態度更為強硬,鬧不好會讓日本利益受損。
按照《日本經濟新聞》的爆料,美方去年4月提出安倍訪珍珠港的構想,但被日方拒絕。今年5月奧巴馬訪問廣島時也舊話重提,但日方沒有及時回應。而真正讓日方定下訪問珍珠港行程的原因,是意識到11月安倍拜會當選總統特朗普引起白宮不快,想用此訪顯示“安倍不會拋棄奧巴馬政權”。但不同的解讀是,安倍在特朗普就職之前到珍珠港,還是為了抓住特朗普的心”。
“當奧巴馬5月訪問廣島時,特朗普曾發推文稱——總統奧巴馬在日本時曾談過讓數千美國人失去生命的‘偷襲珍珠港嗎?”《紐約時報》24日刊文認為,此次象征性訪問在日美關系陷入不確定時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文章說,特朗普勝選已嚇壞日本領導人,因為他曾在競選中聲稱將嚴懲沒有為本國防務“花夠錢”的日本。
“笹川和平財團美國”研究員杰弗里·霍南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訪時肯定了安倍訪問珍珠港象征著“日美同盟的紐帶”,可以向特朗普政府傳遞“曾經的敵人已彼此不可或缺”的強烈信息。
日本《每日新聞》認為,安倍打出一系列策略牌,是想確保特朗普上臺后能“繼承”過去日美強化同盟、在亞太地區共同維護主導權的共識。從目前情況看,基于對中國實力抬頭的警戒,美國仍將確保對亞太事務的干預,但在如何運用日美同盟關系方面,美方態度難以把握,這使日本必須確保日美間溝通渠道的暢通,提前做好出現“意外情況”的準備。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盧昊告訴《環球時報》,和安倍操控國內政治的策略風格一致,他所力推的“俯瞰地球儀外交”向來有重視輿論宣傳造勢,搞“形象外交”的一面。在處理作為“重大懸案”的日俄關系、以及真正對日本事關重大的日美關系時更是如此。安倍大力宣傳外交訪問“歷史首次”“重大意義”“首腦關系密切”等,以方便“外交政績轉化”。但外交不只是看聲勢,更要看實效。盧昊認為,日本在處理大國外交方面,面臨著較此前一段時間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公關難度。特別是對美外交正在考驗安倍及其幕僚的情報收集能力和決斷能力。從表層看,行事風格“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讓日方在外交斡旋中不得不“留心眼、留后手”。
因對俄外交乏善可陳,《日本經濟新聞》評論說,安倍意識到對俄外交受到朝野批評,因此為挽回聲譽,他希望此次對美外交能有所收獲。
讓安倍道歉仍是“過分要求”?
路透社24日稱,安倍近來“超級活躍”,珍珠港之訪絕對不只是尋求“治愈時刻”,日本國內的鷹派還是希望日本在世界舞臺上發揮關鍵作用。富士電視臺24日盤點日本2016年外交時表示,無論是即將失去美國主導的TPP,還是前景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日俄談判,日本都面臨多種結果可能,但從安倍內閣的角度看,牽制中國仍是外交任務的主線,“現在也只有強調牽制中國,才能有效地統一決策行動和輿論”。
加拿大《環球郵報》專欄作家康拉德·雅卡布斯基24日撰文稱,安倍和奧巴馬將把珍珠港會晤視為兩國最終和解的時刻,盡管二戰期間日美曾是相互痛恨的敵人。康拉德認為,安倍想以此提醒指責“日本在防務事務上搭美國便車”的特朗普“誰才是美國的真正朋友”,但包括特朗普在內,全世界都不會聽到來自安倍的道歉,因為這對日本自民黨民族主義羽翼下崛起的安倍來說,仍是“過分要求”,畢竟這個國家與德國不同。他提到安倍2013年12月26日參拜靖國神社不僅激起中韓等國強烈憤慨,也讓華盛頓正式表達“失望”。康拉德寫道:“盡管訪問珍珠港等舉動可能被解讀為和平姿態,但安倍也有意趁機向中國發出警告,即中國仍然無法對抗被美國支持的日本。”
據共同社報道,超過50名日美等國歷史學者12月25日聯名向安倍發出“質問書”,他們認為,安倍如果去“慰靈”被日本殺害的美國人,也有必要向中國、韓國等亞洲各國的戰爭犧牲者表示告慰。談到日本對歷史的態度,《紐約時報》刊文稱,日本教科書對珍珠港事件的描述大多是只言片語。文章援引東京某中學老師的話說:“大多數人對這場戰爭知之甚少。只知道日本在廣島、長崎遭襲時是受害者。”一些歷史學家擔心,安倍的珍珠港之行將阻止日本在更大范圍內為對亞洲的侵略“贖罪”。東京大學美國研究教授矢口祐人說:“如果整個社會只盯著紀念珍珠港而將所有導致該事件的全部過程邊緣化,那么這種紀念就將成為一種忘記之舉。”文章還提到,日本左翼人士呼吁安倍還應到中韓等國重要戰爭紀念館去慰靈,在做出這類具有象征性的姿態前,日本的政治領導人需要與日韓等受害國建立信任并共享更廣泛的戰略目標。
日本評論家長谷川幸洋認為,安倍此訪是牽制中俄的“絕妙一招”。研究戰后和解問題的達特茅斯學院副教授詹妮弗·林德認為,安倍選擇此時訪問珍珠港是考慮到來自中國和朝鮮的威脅日益增加,戰略上有必要強化緊密同盟關系才作出的決定。據共同社25日報道,針對中國有輿論認為安倍也應訪問南京的問題,林德認為,與日美不同,日中之間“(和解的)條件還不具備”,為時尚早。
據俄“新觀點報網”22日報道,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安德魯·霍瓦特稱,如果安倍尋求象征性的姿態,他也應當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到韓國看望慰安婦。或許出于這些考慮,日本政府強調,安倍前往珍珠港不會道歉,只是表明日美和解的價值。▲
環球時報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