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慧 張藝 明玥 孔秋梅 花蕾 張鈴欣
【摘要】通過對淄博周村的民俗保護及社區的開發現狀分析,剖析古村落的民俗保護與社區開發前景,分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對周村古村落民俗保護與社區開發提出一些建議性的措施及對策。
【關鍵詞】周村古村落;民俗保護;社區開發對策
山東省中部的淄博市周村區,有一條鋪滿青石板的路,路邊皆是明清時期古色古香的店鋪,店鋪安坐著一位或幾位手工藝人。古村外面立著“天下第一村”的牌坊,牌坊上的顏色已經有些消褪,但依舊巍峨矗立,依舊在今天散發著它不變的魅力。周村古商城,一個在風雨滄桑中依舊不變的古鎮,總留給世界太多的問題,太多的思考。
一、周村古街民俗文化資源概況
周村古街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根據實際考察以及查閱相關的資料,我們把周村古村落的民俗文化分為以下幾類。
建筑是一種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它能夠真實地記錄了人類各時期的歷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通過對山東淄博周村的古文化街的實地考察,我們也見識到了許多的關于古街的古建筑民俗文化。許多建筑內部的裝飾也都保留了建筑的本色,十分古色古香。大都保持了自身的風格。身在其中,會給人一種很安靜的感覺。沉浸其中,仿佛能感受的到周村古街的先人們的悠然的生活態度。如果可以,真的想在其中停留多些時間。
淄博周村大街除了各種古代建筑以外,還有就是數不清的玉器店、石藝店、古玩店和服飾店。當然最多的店面還是周村燒餅。周村的燒餅店,許多都是現場做工,供游客來觀看。許多的游客也可以參與其中,感受親自做周村燒餅的樂趣?,F在,周村燒餅,對于周村人來說已經不是一種美食,而是一種文化,一種被傳承的非物質文化。走在周村大街上,漫步其中,不遠處就會有一家周村燒餅的店面,許多熱心的商家還會讓你品嘗,第一次走進周村大街,也是第一次在周村古街品嘗到周村燒餅。很多時候,還未進到店鋪,就已經被燒餅的香味深深地吸引到了。所以,對于周村人來說,燒餅真的是一種凝聚許多文化因子的美食,更是一種非物質文化資源。
現在,大部分古街人民還在繼續傳承先人關于燒餅的做法,無形之中會將古街的物質文化資源發揚光大,這既是古街人民的物質財富又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F在淄博周村的燒餅已經走向了全國,在市場中很有吸引力,希望周村的這一物質文化資源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二、目前周村民俗保護與社區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困擾周村保護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產權問題。周村保護工作難以進行的很大原因就是大部分建筑是屬于個人私有財產,而進行建筑的修補工作需要大量的經濟財產支持。然而大部分村民并不能一時間拿出如此多的財產。如果尋找政府的幫助,一方面周村有太多這樣的急需修繕的建筑,政府財政方面可能一時間不能提供支持和幫助;而另一方面,建筑群仍是歸私人所占有,用公共財產去給私人財產提供支持,找不出一個合適的理由。
為了解決這個令人尷尬的問題,很多政府采取了這樣一種方法,那就是回收建筑的所有權,使其歸為公共財產,這樣修繕保護工作遇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要想統籌建設周村和新村,就要明白它們各自所起到的作用,各自有哪些功能。其中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充分利用周村的名聲吸引游客,而讓新村的完善的基礎設施來服務于前來的游客們,充分做好前后的銜接,兩全其美,各有所得。為此,一方面我們要保護古村原有的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特性,充分開發特色資源;另一方面也要對新村建設做好規劃,建設宜人的居住環境,完善旅游的基礎設施,衣食住行等方面藥要格外重視,當然還有紀念品等等。同時,這些設施應建在新村,避免對古村落的過度開發而影響其文化氛圍。
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會促進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現如今我國的村鎮基礎設施發展并不令人樂觀,造成了城鄉生活差異大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當地政府并沒有把農村基礎設施真正當作重點工作抓起來,缺乏管理和監管;另一方面,政府對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沒有得到保障,只是進行無關痛癢的小修小補,臨時性支持較多而沒有系統的政策支持,導致現代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要想縮小城鄉差別,就要完善小鎮的基礎設施。如公路建設,網絡建設,飲水保障等。
三、周村民俗與社區保護對策
(一)維持周村的整體風貌,對部分老建筑進行適當修繕
首先,對當地的建筑的數量,破損的程度以及如果修繕需要的資金和工作量等進行仔細調查,登記在冊,在此基礎上配合政府的有關部門對古村落的建設拿出具體修繕方案。一方面要盡量保留原有的風貌,在此條件下就要求我們盡量采用與原來相似的材料和技藝,維持原有的外觀;另一方面,要著重對內部設施如水電網絡停車位等進行改善,滿足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另外,我們要采取靈活的措施,在結合周村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盡量不使村落閑置。
(二)亮出周村古商城古街道名片,提高知名度
周村古街文化資源豐富,大染坊、旱碼頭等影視資源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經典,此外還有楊家大院、狀元府、魁星閣、民俗展覽館、藝術博物館等實體建筑,這些都是周村的名片,是能夠滿足現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財富。要善于抓住細節,處理好細節,對照片、文獻、口述歷史等進行深入挖掘和有效保存。
面對周村古街群眾性參與的文化活動缺乏的現狀,在周村景區,我們可以增加參與性項目和舉辦多樣文化交流活動,進而活躍古商城氛圍;通過報刊、互聯網和電視等多種媒體宣傳,創意周村文化廣告以擴大古商城影響。順應時代號召,將周村古街文化資源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如魯商精神的研究宣傳,周村燒餅歷史展示。此外要注重不斷提高周村古商城旅游服務質量,創新開發旅游產品,引進國內外老字號品牌,實施精品戰略,盡最大努力把周村文化資源做大做強,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文化自信。
(三)出臺保護規劃編制,處理好古街與周邊社區關系
古街與周邊社區開發的矛盾顯現出來。要實現周村古街文化的又好又快發展,當地政府除了要加大宣傳,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之外,還有必要出臺一系列有序規劃。
(四)構建生態博物館,積極面向廣大青少年
生態博物館這一概念最早誕生于法國。此后,作為一個重要的博物館概念,其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著重大影響。生態博物館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政機關和本土居民共同設想、共同規劃建設、共同經營的一種實用工具。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是人們將文化遺產轉移到一個特定的實體建筑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要保護的這些文化遺產脫離了它們的所有者,同時也脫離了它們所處的最初環境。而生態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相比,它最大的亮點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本點之上:將文化遺產原滋原味發展,將其最初的面貌保留在它所處的社區及環境中。
走在曲折悠長的周村大街上,你會發現兩側的店鋪招牌格外醒目,一旦走進各個商鋪,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如絲綢店、瓷器店、木雕店等會吸引無數游客。但也存在不少店鋪商品重樣、現代化過強問題。為吸引更多游客,周村古街可以借鑒臺兒莊古城做法,所售商品種類要確保多樣性,以傳統的手工藝制品為主,雖然設計變了,但是工藝不變。通過不斷融入現代氣息,滿足現代人喜好,促進周村古街向這一正確方向發展。要加大對古老手工藝傳承人的扶持與鼓勵,做好宣傳,促使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傳承。此外要盡可能減少與社區及周邊環境的沖突,將周村古街的發展融入城市化發展進程。最重要的一點,文化遺產傳承的希望在青年,重任在青年,周村政府要積極聯合學校,組織青少年學生前往周村古街參觀學習,進行社會實踐等,借鑒朱家峪古村建設經驗,逐步形成周村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創新理念。
四、淄博周村古村落民俗保護與社區開發展望
古村落有著自身的特色和文化,在古村落的保護和社區的開發過程中,依照其自身的優勢對資源進行整合,打造一個周村古街獨特的品牌,并依據古街自身發展狀況進行調整,增強古街的獨特性。社區的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的現代不可避免,但是社區的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會給古村落的歷史遺跡及文化傳統帶來損害,對現在的古街造成不良影響。掌握開發力度,重在保護合理開發,從古街當地實際出發,最大程度減少對古村古街的破壞。淄博周村古街如何在文化傳承和社區文化的開發中彰顯自身特色,與當地居民對古街文化的熱烈擁護和強烈的責任感不能分割。在對古街民俗文化保護和社區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彰顯古街鮮明文化特色,增強當地居民對古街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古村落的民俗,領悟到古村落的精神價值,感悟廣大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承中國勞動人民不怕勞苦和勇于創造的精神。
保護古村落民俗文化與合理開發社區是一件利在當前、澤及子孫的偉大事業,是關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事,也是塑造民族個性與品格的重要環節,讓我們高舉保護優秀民俗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加強對古村落民俗的保護與合理開發社區,使得古村落能夠繼續散發生機與光芒。
參考文獻:
[1]王德剛.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北方古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典型案例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
[2]羅楊.守望古村落[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
[3]王恬.古村落的沉思:中國古村落保護(西塘)國際高峰論壇論文集[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5年“山東師范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現有古村落的民俗保護與社區開發研究——以淄博周村古街為例。
作者簡介:
劉蘇慧(19 -),張藝(19 -),明玥(19 -),孔秋梅(19 -),花蕾(19 -),張鈴欣(19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