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條單一連續的絲綢之路,有的只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連串市場。
絲綢之路自古就有嗎?

對,也不對。說對,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古代貿易交流路線自然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絲綢之路”這個提法,卻是晚至19世紀末的事。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提出了“絲綢之路”,也就是說,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李?;舴野l明的一個概念。在李希霍芬之前,你要是講絲綢之路,沒人知道你在說什么。
而李希霍芬最早指的絲綢之路,只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于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也就是說,公元127年(即東漢永建二年)之后的商貿往來(不是我們印象中絲綢之路的大頭嗎?)完全被李?;舴遗懦谕?。對此,學術界自然是爭論不休,兩千多年,這條道路就不叫絲綢之路了?又在這兩千多年中,這條道路又發生了太多變故,大致可以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即使不算海上和陸路之別,“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也有很大差異,所以對于到底哪條路才是絲綢之路?
而且,在我們的印象中,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而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芮樂偉·韓森卻在《絲綢之路新史》一書中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刻板印象——從來沒有一條單一連續的絲綢之路,有的只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連串市場。中國和羅馬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貿易活動,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區的居民,絲綢并不是這條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對歐洲產生最重大影響的其實是紙張。
石槃陀是孫悟空的原型嗎?
絲綢之路也是宗教交流的重要通道。歷史上,西方的基督教傳教士探險家、波斯和阿拉伯的商客以及中國去印度求法的和尚,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他們不朽的足跡,為人類文明的交流和溝通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玄奘法師了?!段饔斡洝分械奶粕畡硬粍涌蘅尢涮涫譄o縛雞之力,真實的玄奘法師當然不是這樣的。兩者之間也不是沒有關系,比如,有學者就認為,玄奘在西域路上遇上的一個叫石槃陀的胡人,很可能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寫到玄奘法師出西域時,來到河西都會涼州。當時唐朝剛剛建國,西部還不太平,所以國家禁止百姓出境。這時候,有人報告涼州都督李大亮,有個和尚欲往西域,不知要去做什么。李都督就問玄奘:去干啥?玄奘答:西行求法。都督不允。玄奘沒辦法,只好私自出關。

貞觀元年秋末,玄奘一行到了瓜州。五烽之外,過莫賀延山,就出了大唐地界,到達伊吾國境。五烽,是瓜州一伊吾大道南端從南往北依次而置的五座烽燧, 具體來說,在瓜州常樂縣以北到莫賀延山的一段路上。唐高宗及武則天當政時諸烽改置為驛,其第五烽置在莫賀延磧頭,為最北面的一座烽燧,于烽側置的驛就叫“第五驛”,不過玄奘到的時候還沒有,到伊吾國的道路當時也不通?!抖鼗瓦z書·沙州伊州志》記,貞觀四年(630年) , 伊吾國首領石萬年奉伊吾七城歸唐 ,唐在伊吾之地置伊州,這條道路至唐高宗儀鳳三年 (678年) 閏十月才正式開通。
所以說玄奘到得有點早,晚兩年就沒那么多麻煩事。此時玄奘騎的馬又死了,在瓜州呆了一個多月一籌莫展,而涼州追兵又至,涼州方面發牒,對私自出關的玄奘,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州吏李昌是虔誠的佛教徒,密告玄奘,兩個隨從都走了,玄奘雖然買了一匹馬,但是無人指引,人生地不熟,也是寸步難行。瓜州有寺,寺里有一尊彌勒佛,玄奘無奈之下,只得于彌勒佛前啟請一人相引度關。
說來也是巧,這夜,寺里的胡僧達摩做夢,夢見玄奘法師坐在蓮花上向西而去,早上他醒來后感到很奇怪,就來跟玄奘講。玄奘雖然心中竊喜,但卻表現得不以為意。他對達摩說的是:夢都是虛妄之相,不足為據。再于彌勒前禮佛祈請。
更奇怪的事發生了,過了一會兒,有一胡人也來入禮佛??吹叫剩@著玄奘走了兩三圈。玄奘問他叫什么?他說他叫石槃陀。芮樂偉·韓森認為,石姓表示此人來自石國(Chach),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盤陀一名是粟特語Vandak的中文音譯。這是一個常見的粟特名字,意思是某神的“仆人”。
石槃陀表示想拜玄奘法師為師。玄奘見其人長得明健貌又恭肅,就收下了他,并為其授五戒。玄奘告訴他,他要去天竺取經,石槃陀允諾送玄奘過五烽。玄奘大喜,為他買了行李和一匹馬。這就是傳說中的心誠則靈嗎?
但是后來這個石槃陀又反悔了,還一度想殺玄奘,最后兩人分道揚鑣。石槃陀覺得,這和尚孤家寡人,怎么過沙漠?倘若被追兵抓住,供出他來,他不是要受連累?于是玄奘發誓,并把坐騎贈與,孑身西去。
1907年,英國探險家馬克·斯坦因追隨玄奘的腳步重走了這一段路。據他估算,玄奘走了351公里。他還發現慧立的記載非常精確,說明石槃陀也應該確有其人。
而這個意圖謀害玄奘的石槃陀就被很多學者認為就是孫悟空的原型之一。猢猻,和胡僧的發音很相像,是不是最初的猴行者形象,是根據胡僧的相貌而發展起來的呢?《爾雅翼》和《本草綱目》上都說猴子的相貌像歪果仁,《漢書·西域傳》則說烏孫國:“烏孫于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者,本其種也。”那孫悟空剛剛加入取經隊伍時,也是膽大妄為不服管教,才要發明緊箍咒讓鬧過天宮的齊天大圣在柔弱的唐僧面前服服帖帖。
女兒國在哪里?
還有一個和西域有關的,是女兒國。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拂驚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寶貨,附拂逢國,故拂凜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皆不舉也?!狈黧@國即東羅馬帝國,說東羅馬帝國西南海島上有個西女國,只有女生,要拂逢國的男子與之交配才能生子,但生的要是男孩,統統不舉,也就是說不能生育。這個西女國,會不會是《西游記》中女兒國的原型呢?
而在中國,中國的東西南三方都有女兒國的傳說?!读簳|夷傳》記齊永元元年,荊門有個和尚叫慧深東渡日本,他說日本東千余里有女兒國,女孩子長相都膚白貌美,非常標致,身上有毛,長發委地,每年二三月間,入水就能懷孕。懷孕四個月,至六七月間就可產子,女人胸前沒有乳房,脖頸后有毛,毛上能分泌乳汁,奶大嬰兒。嬰兒一百天就能行走,三四年就能成人。他們像動物一樣吃當時一種叫咸草的植物。法國學者希格勒認為咸草,也就是現在我們吃的海帶。
西晉《博物志》卷二“異人”說海上有一國,只女無男。有人在海上發現了一件衣服,和中國人穿的其他都一樣,就是袖子竟長達三丈。這會是什么人穿的?又有人發現一條破船,船上那個人,頸部還有一張臉。因為言語不通,又不肯吃食物,此人就餓死了。這些怪人就生活在沃沮東部的大海。沃沮,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咸興,那么沃沮東部,應該就是現在的日本海,最近的島,當屬于日本的北海道,古稱蝦夷。
而《西游記》中的女兒國,全稱是西梁女國。
西梁(555年—587年),又稱為后梁,為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出現的國家。這個西梁,和《西游記》中的西梁有什么關系?《西游記》的故事,發生在西域,這里的西梁,會不會與西涼有關呢?西涼,也就是涼州國西部,自漢朝建郡來涼州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疆域時大時小,公元400年漢人李暠在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唐朝皇室李氏和詩人李白、李商隱都尊為其先祖。十六國后期,在西域吐魯番盆地地區先后出現了兩個流亡小朝廷,它們分別是:高昌北涼與伊吾西涼。伊吾,正是玉門關外的伊吾國。
隋大業初裴矩的《西域圖記》提到了女國?!端鍟酚洠骸芭畤?,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國內丈夫唯以征伐為務。山上為城,方五六里,人有萬家。王居九層之樓,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朝。復有小女王,共知國政?!边@一條,與《北史》中的記載相差無幾,蔥嶺,也就是現在的帕米爾高原,這個女國,當是西域的一個小國,女性當權而已。
兩者結合起來看的話,《西游記》中的女兒國故事,恰是兩者的結合,以伊吾國附近的女國為基礎,加上海洋女兒國的佐料,就做出了一盤《西游記》的大餐,果然很美味可口。
海上敦煌
講到海洋,上海隆平寺地宮的考古發現讓青浦青龍鎮曾經的繁華浮出水面。青龍鎮是上海最早設立的市鎮,唐宋時期的青龍鎮依附于吳淞江這條黃金水道,隨著江南地區開發的步伐,尤其是兩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替代陸上絲綢之路之后,青龍鎮一躍成為最重要的貿易港口和經濟重鎮,文化也繼而繁盛。北宋書畫家米芾曾是青龍鎮鎮監,而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陸游、蘇轍、趙孟也都駐足此地。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又被稱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原來一直認為起點位于中國福建泉州市,隨著隆平寺地宮的發現,現在這個定論是不是應該修正一下了?
確實,相對而言,陸路上變數太大,綠林中藏龍臥虎,令青面獸楊志丟了生辰綱和烏紗帽,在陸地上,當斯坦因踏上這條兇險的道路,古代絲綢之路的繁盛已成絕跡,惡劣的環境讓多少綠洲變成不毛之地,但卻并未完全摧毀從喀什噶爾到沙皇俄國的安集延和阿拉木圖的商業往來。當時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駱駝和馬匹,在當地身價倍增,結果當斯坦因來到這里時,他想更換馬匹都非常困難。剛剛踏上東行之路的探險隊很快就遇上了麻煩。一場暴風雪突然襲來,雪堆淹沒了一切道路的蹤跡,山野里寒風怒吼,一不小心就會摔倒。通過阿塔阿巴德后也是一段難熬的旅程:“小路在其兩側的峭壁上爬行,狹窄的棧道緊貼著山崖,兇險異常。”有的地方有“之”字形急轉,有的地方則像直立的梯子,連斯坦因的愛犬“堯樂希伯格”也免不了“被馱運的屈辱”。
而海上雖然海盜橫行,風云變幻,但至少看上去一馬平川。鄭和、哥倫布、麥哲倫以及無數為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人,乘坐著大小各異的船只揚帆遠航,留下多少傳奇?
馬可·波羅在印度看到了一種商人用的船舶。這些船舶由冷杉木制成,只有一層甲板,甲板以下被分成62個小船艙,每個船艙能容納一位商人。船上的舵非常先進。為了防止碰到鯨魚,噸位較大的船,貨艙壁多達13層。噸位最大的船需要船員300名,一根槳一般需要四個人同時來劃,而這樣的大船能裝載的貨物也是驚人的,馬可·波羅看到的,每艘船能裝運五六千擔的胡椒。
這當然不是海上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船只。1987年,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發現了一艘南宋初期福建泉州特征的古沉船,寬9.8米,高約4米,排水量600噸,載重近800噸,這艘沉船現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匯集了德化窯、磁州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中國古陶瓷協會會長、陶瓷鑒定泰斗耿寶昌對著“南海I號”上出水的瓷器連呼驚嘆:“搞了一輩子的瓷器研究,卻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瓷類珍寶,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
這就是著名的“南海一號”。有人說這是“海上敦煌”,和敦煌一樣,這些現在靜靜躺在博物館中的文物仿佛在向我們訴說遙遠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