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博物館則是文化的中心。
2001年12月18日,在孕育希望與未來的黃浦江東岸,一座上海市民期盼已久的科技殿堂——上海科技館正式對外開放,翻開了21世紀上海科普事業新的一頁。

15年來,上海科技館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5900萬人次,年均接待量近400萬人次,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知名科學技術類博物館。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據悉,在接下來的五年里,上海文化建設將聚焦功能,提升能級,建成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設施,進一步優化標志性文化設施布局,逐步形成“一軸雙心、沿江沿河、一環多圈”的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
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指出:“全民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的提升需要日積月累、潤物無聲,上海科技館理應在‘大科普格局中發揮主陣地的重要作用,為不斷提升上海創新文化軟實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同一屋檐下”
到博物館集群
打造一座世界級的科技館,曾是上海人民多年的夢想。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上海科技城項目被寫進當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并列為“九五”期間重大標志性工程。
1998年底到2001年4月,300多家設計施工單位,4000余名科學家、設計師、工程師和建設者,經過1000多個日夜連續奮戰,一座高新技術薈萃的建筑“世紀之作”孕育而生。2000年7月17日,市政府決定建成后的上海科技城定名為“上海科技館”。
2001年10月2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第九次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成為世界焦點的不只是各國領導人的風采和可能影響世界發展的話題,耳目一新的主會場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這就是剛剛建成的上海科技館向世人展現的第一幅面容——設備先進,設施齊全。
上海科技館未開先熱,名揚海內外。12月18日,試開館慶典儀式在APEC宣言大廳舉行。一期建設開放的6個主題展區,全景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學科的展示,讓觀眾充分感受繽紛科技的魅力和現代科技的震撼。其建設規模之大,展示內容之廣,科技含量之高,居上海同期興建的文化項目之首。
大到宇宙蒼穹,小到生物細胞,還有各種人類、動物、古生物珍貴標本,上海科技館向人們展示了科技的奧秘和生命的奇跡,一開館便受到了上海市民的熱烈追捧,也成為上海最重要的科普殿堂和科學之城。至2001年底的短短14天,接待觀眾16萬人次。
上海科技館的建成突破了傳統科技館模式,基于STS(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教育理念,通過對“三館合一”內容的學科綜合,以“自然·人·科技”為中心主題,形成以主題制為主、以學科和展品為輔的展示框架體系,讓觀眾在體驗中理解與感悟科學,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四年后,二期工程順利完成。上海科技館始終瞄準社會科普熱點與前沿科技,通過自主研發、聯合辦展與國外引進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推出具有影響力的科普臨展。從首個臨展“科學與健康同行——SARS的啟示”主題展開始,共舉辦各類臨展60多個。上海科技館原創臨展開始走出滬上、走向世界。
“科技館陪伴你成長。”這是2001年,上海科技館開館時許下的心愿,如今已夢想成真。在它邁入第15個年頭時,當年第一批“玩科技”的80后小觀眾,已初為人父母,牽著自己的下一代再玩科技館。與他們小時候不同,00后甚至10后的新觀眾們,小小年紀見多識廣,走出國門看的博物館真不少,如何讓科學更好玩,拿什么樣的科學新花樣吸引新一代小觀眾,成為上海科技館人苦苦思索的問題。
為了讓運行十五年的上海科技館常展常新、跟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今年科技館啟動了更新改造工程。更新改造項目指揮部副總指揮、副館長繆文靖告訴記者,一方面,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主館內的部分展區及展區內容已顯得有些過時,需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已于去年4月18日在浦西建成開放,位于臨港的另一個分館上海天文館也于11月8日正式破土動工,昔日一個屋檐下的“三館合一”演變成今日在三個屋檐下的“三館并舉”,亟需上海科技館在功能定位、內容體系、展示體系和教育體系上做出相應調整。
如何“騰籠換鳥”,剝離掉自然史演化和天文宇宙等展教內容,淘汰與其他兩館的重疊內容,加強科技館作為科學中心的樞紐地位,成為此次科技館整體更新改造的關鍵詞。“我們將在更新改造中,聚集科技熱點、體現上海特色;保留科學經典,提升展教功能;融合科學藝術,體現科技之美。體現智慧服務、展教融合理念,加快推進業務系統和公眾服務的信息化建設,打造以‘觀眾為中心的人機物互動的智慧場館。”
“在更新改造前,我們‘打開門向社會征集‘金點子,聆聽公眾的心聲,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讓上海科技館真正成為大家喜歡的博物館。” 上海科技館更新改造項目指揮部主任、運行保障處處長賈清透露,“科技館將按照亮點展項技術升級,部分展區局部改造,部分展區全面改造和重復板塊重新設置等分步實施,在幾年時間內循序漸進地完成改造和升級。”
賈清表示,“我們也會增設一些VR、AR技術,提升觀眾的體驗與互動。還將開通網上博物館,無限延伸場館內的科學實驗、互動課件和多媒體演示,館內看不全的回家上網看,線上看不過癮的館內來體驗,通過“互聯網+”科普,讓科技館時時“伴隨你”。
人盡其才,
科普成果大豐收
如今,上海科技館已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翻開科技館的“榮譽簿”——2013年,在一百多個綜合類國家一級自然博物館評估排名中,上海科技館在全國排名第15位,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優秀集體等殊榮;2014年,上海科技館首度被TEA/AECOM全球景點吸引力報告評為“全球20家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位居第16位;今年排名更升至第八,連續三年上榜。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輝煌成就的背后,離不開有一群“樂業專業敬業,致力創造未來”的科技館人。同樣的,沒有一支一流的高素質的科普隊伍,想創建科普標桿場館只能是紙上談兵。
上海科技館黨群工作處處長顧莉雅表示,影響上海科技館可持續發展的短板之一是人才,館領導班子對人才隊伍建設高度重視。在人才選拔上打破常規,唯才是用,選賢任能的人才選拔機制逐步成熟。近兩年多來,上海科技館共開展了3次面向全社會的集中公開招聘,使該館人才隊伍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也為自然博物館、天文館的建設發展匯聚了一批專業人才。
現在上海科技館已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引進專業人才,加強學術研究力量。2016年11月26日,來自德國曼海姆科技館的帥小伙Alex結束了在上海科技館為期3個月的學習交流,同事們互相合影、留言,讓他感受到了濃濃的友情。而兩天后,交換到曼海姆科技館學習的劉楠也要返程回來了。他們參與的是上海科技館自2012年起,與德國曼海姆科技館、新西蘭奧塔哥博物館、韓國果川科技館、泰國國家科技館開展的人員互訪學習交流項目,至今已有20余人雙向互派,增進了雙方了解,開闊了員工的國際視野。
2011年1月,上海科技館科學影視中心正式成立,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原創科普電影創作之路。與此同時,上海科技館將科普影視創作的目光瞄向了大銀幕影片,開始策劃、創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四維特種電影,《重返二疊紀》和《細菌大作戰》等影片,也開創了科技館界涉足4D特種科普大片的先河。
由上海科技館原創的科普影視作品不斷問世,并在國際科普影視作品市場上嶄露頭角,甚至掀起了“中國風”,上海科技館原創拍攝的“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揚子鱷》《震旦鴉雀》《巖羊》《文昌魚》等頗受好評。上海科技館科學影視中心主任李偉告訴《新民周刊》,今年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第8部作品《黑頸鶴》頻頻獲獎獲,在榮獲“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自然類“最佳亞洲制作”提名之后,11月13日又榮獲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十佳作品。
文化高地中的科普龍頭
對上海來說,有著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等場館的人民廣場區域文化集群早已惠民多年。
要問它有沒有復制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根據已有報道,上海將在“十三五”期間,新建20個以上的市級文化設施項目,新建或改擴建40個以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從而確保全市常住人口的人均公共文化設施的建筑面積比“十二五”期末提升20%,達到人均0.18平方米以上。
在新的格局里率先邁開步伐的是浦東。除了上海輕音樂團早先遷址浦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愛樂樂團、上海淮劇團、上海評彈團、上海雜技團、上海歌舞團、上海輕音樂團、上海滑稽劇團和上海木偶劇團等9家國有市級專業文藝院團也先后與浦東新區的9個基層單位結對共建。
這樣的集結“結對子、種文化”,是“十三五”期間上海公共文化新布局落下的重要一子,釋放的信號是:上海的公共文化建設正著眼于城市全覆蓋,專業院團對社區生活的全面的具體滲透,社區居民能在家門口分享城市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升級體驗。
其中,以花木地區為例,“十三五”期間,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等市級重大文化設施均將落戶世紀公園周邊,與現有的東方藝術中心、上海科技館形成文化集群效應,有望繼人民廣場之后,成為又一個城市文化樞紐。
同時,人民廣場也會在現有基礎上加緊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等文化設施的建設。
不久的將來,浦東花木與人民廣場隔江呼應,成為橫貫中心城區東西向軸線的兩處文化高地。不過,人民廣場與花木地區絕不會是上海僅有的兩處文化樞紐。至“十三五”末期,不單中心城區居民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功能區與新城鎮的融合還將把文化輻射帶延展至中環、外環地區。
硬件的投入計劃已然星羅棋布地排在了整個城市版圖之上,那么軟件呢?如何為公共文化設施注入內涵,成為提升文化服務品質的重要命題。
縱觀全球,科技館早已從展陳科技發展歷史的場所轉變為讓公眾學習科學知識、激發公眾對科學好奇心的場所。如今,國際科技館的發展更是在不斷走向融合與創新。在展示、教育、收藏和研究等各個方面,都強調與整個社會的交互與融通。
在展示方面,要展現觀眾感興趣的內容,凸出與觀眾的互動;在教育方面,要凸顯出科技館非正式教育的功能,以此與學校的正式教育形成互補;在收藏研究方面,強調與開放與合作,使收藏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表示:“雖然上海科技館已在業界有一定影響力,但在走向國際一流博物館行列的征程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社會公眾科普需求的多元化,‘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在集群管理、展覽展示、教育服務、科學研究、智慧場館、人才隊伍、國際影響力、科普產業八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