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生+唐力
摘 要:安徽太平湖濕地生態類型是華東地區乃至長江中下游深水性高山峽谷型人工湖泊的典型代表,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由于農業面和生活污染以及旅游開發生態承載加重,太平湖濕地生態功能面臨退化,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受到威脅。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的試點建設立足于濕地保護與恢復,遵循“保護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通過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和社區共建,太平湖水質各項指標逐年提升,主體水質一直保持國家二類標準,濕地生態系統穩定,鳥類及各類水生動物數量顯著增加,濕地保護與恢復成績斐然。
關鍵詞:太平湖;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59-03
1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概況
1.1 基本情況 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國家重要濕地之一。作為大型人工庫塘型濕地,其濕地生態系統類型是華東地區乃至長江中下游深水性高山峽谷型人工湖泊的典型代表,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都具有突出表現,兼具涵養水源、調蓄洪峰、調節氣候、改善水質以及生態旅游、發電、養殖和灌溉等多種生態功能。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2007年11月開始試點建設,2008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安徽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4年底通過國家林業局試點驗收,正式成為安徽省首家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公園規劃面積9 850hm2,其中太平湖水域面積8 860hm2,區劃為濕地生態保育區、濕地科普教育區、大湖親水運動休閑區、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閑區五大功能區。
1.2 濕地資源及其特點 太平湖位于長江一級干流青弋江上游,屬高山峽谷型人工湖泊。湖面東西長80km;南北最寬處約6km,最窄處僅10余m;水深平均約40m,最深處70m;正常蓄水量24.9億m3。
太平湖濕地公園主要景觀類型包括:河流濕地、灘涂濕地、湖泊濕地等,其中河口的灘涂、淺水區等達990hm2。盡管與沿江、沿淮的淺水型湖泊濕地相比,太平湖濕地在水生或濕生性生物多樣性方面略為遜色,但其深水性及優良水質和周圍茂密森林植被構成的多類型生境條件,可為某些深水帶底棲動物及水陸交錯帶生活的生物提供所需的生境。
1.3 濕地生物多樣性 太平湖濕地以湖泊濕地為主體,同時包含有自然河流、入湖河口等多種濕地類型,另有分布于湖體中的島嶼等陸地,整個濕地公園形成山圍水體、水含島嶼的空間景觀格局,為不同需要的陸生生物、濕生生物及水生生物提供了棲息環境。
太平湖現有浮游植物31屬,維管束植物180科627屬1 210種(含變種),其中濕生及水生植物30余種。在太平湖濕地維管束植物中,蕨類植物18科23屬36種;種子植物100科304屬510種,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屬10種,被子植物95科296屬500種。
濕生植物在灘涂區域形成旱柳群落、狗牙根群落、蓼子草群落、假稻群落、雙穗雀稗群落。水生植物在沿岸淺水區域形成挺水的香蒲斑塊、蘆葦斑塊,在局部區域沉水植物形成苦草群落、菹草群落等沉水植物群落。相對于沿江自然湖泊濕地而言,太平湖濕地公園沼生及水生植物群落較為單調,且群落面積有限,空間分布不均。
適宜的氣候、優良的水陸環境為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太平湖濕地共有脊椎動物82科193屬279種,其中:獸類49種,鳥類147種,兩棲爬行類40種,魚類43種。常見浮游動物23屬。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32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4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8種。太平湖濕地有鳥類186種,其中水鳥74種,占總種類的39.78%,屬于中日保護協定的80種,中澳協定的22種。每年為近4萬只水鳥提供繁殖或越冬地。鳥類資源中包括國家級保護鳥類15種(國家Ⅰ級保護鳥類2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13種),省級保護鳥類36種(省Ⅰ級保護鳥類10種,省Ⅱ級保護鳥類26種)。
2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與管理
2.1 濕地公園管理架構
2.1.1 議事協調機構 議事機構為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濕地公園保護、建設與管理工作。主任由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副主任由區政府分管領導擔任,成員由區政府相關部門和沿湖主要鄉鎮政府組成。根據《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依法行使下列職權:負責研究提出濕地公園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并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落實;組織編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和修編工作;統籌協調濕地公園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
區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濕地公園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其他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濕地公園的保護與管理工作。
2.1.2 常設辦事機構 常設辦事機構為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具體負責濕地公園的各項工作,其主要職責是:制定濕地公園的各項管理制度;對濕地資源實施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濕地公園的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組織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支持配合有關鄉鎮人民政府和部門,參與濕地公園保護地帶和周邊景觀控制區的保護、規劃和建設管理工作。
濕地公園管理處內設辦公室、保護科、經營科、建設科四個職能科室。根據工作需要在沿湖各鄉鎮設立6個濕地監測站和16個巡護點。
2.2 濕地保護與恢復 人類的活動不可避免的對太平湖濕地產生不利影響。影響太平湖濕地生態的主要因素:(1)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固體垃圾和污水;(2)水土流失;(3)不合理利用(如大規模水產養殖、灘涂放牧、灘涂圍墾等);(4)旅游開發帶來的游客干擾。這些因素一方面導致水質下降,另一方面干擾野生動植物的生境或棲息地。
為實現太平湖生態環境的保護、確保太平湖濕地的可持續利用,實施了一系列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主要有:網箱退湖與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入湖污染源控制工程、污水處理工程、太平湖湖面污染治理工程、生態保護工程等工程項目,累計總投資近20億元。
2.3 濕地科研監測 科研監測工作是濕地公園保護與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為使太平湖濕地公園得到更好的保護,太平湖濕地公園管理處與環保、氣象等部門聯合開展了常規的水質、氣象監測工作,同時利用已經建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站、濕地管理監測站和濕地公園巡護觀測點開展了水鳥、外來物種等常規監測工作。目前已經基本建立了太平湖濕地公園的水質、氣象、水鳥以及外來物種的多樣性與種群數量變化等方面的技術檔案,為掌握了太平湖濕地公園的本底情況提供基礎數據。
2.3.1 水質監測 黃山區環境監測站隸屬國家三級站,具備監測能力達42項,其中水質監測項目26項,對太平湖的水質監測是黃山區環境監測站的常規任務。為提升水質監測能力,2012—2014年實施了“太平湖濕地監測能力建設項目”。目前監測項目包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22項)和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5項)。
2.3.2 水鳥多樣性與種群數量變化監測 建立鳥類監測站點,定點定期觀測記錄。監測結果表明,目前生活與太平湖濕地公園范圍內的水鳥共74種,其中種群數量超過100只的主要種類為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斑嘴鴨Anas clypeata、白腰草鷸Tringa ochropu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數量在100只以上500只以下的主要種類為鴛鴦Aix galericulata(L.)、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數量超過500只的主要種類為白鷺Egretta garzetta、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小鷿鷈Tachybaptusruficollis、豆雁Anser fabalis。
冬季越冬水鳥主要種類包括小天鵝、豆雁、綠頭鴨,優勢種群主要為綠頭鴨。
國家級保護水鳥主要為小天鵝、白額雁、鴛鴦;省級保護水鳥主要為普通鸕鶿、豆雁、小白額雁、綠頭鴨、斑嘴鴨等。其中白鷺、牛背鷺多分布于保育區,而小天鵝、白額雁、鴛鴦、普通鸕鶿、綠頭鴨、斑嘴鴨等見于大湖水體。
2.4 濕地科普宣教
2.4.1 濕地科教中心建設 太平湖濕地科教宣傳中心,包括科普宣教區和濕地文化體驗區。科普宣教區主要是宣傳濕地基本知識。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傳,建有一個科普館;濕地文化體驗區設有濕地文化館、濕地鳥類館、濕地植物館、濕地魚類館、閱覽室、永久性宣傳欄、濕地小憩地、電子留言處。
2.4.2 濕地宣傳與科普教育活動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始終把濕地科普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貫穿于整個建設過程,以科普宣教中心為基地,面向公眾和游客開展濕地科普教育。幾年來,印刷各類宣傳資料4萬余份,開展專題濕地科普知識講座24場,組織各類宣傳、體驗活動16次,受眾達8萬余人。舉辦了:第四屆中國國際健走節、“太平湖杯”全國摩托艇錦標賽、太平湖旅游全國攝影大賽、 “秀水佳人”世界旅游小姐中國華東區冠軍總決賽、中國·黃山太平湖公開水域游泳公開賽、太平湖-臺灣日月潭風光攝影聯展活動等一系列影響力比較大的活動。
2.5 合理利用與社區共建
2.5.1 濕地旅游 利用太平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資源開展觀光休閑類旅游,為旅客提供一處良好的休閑度假場所。主要支撐項目:濕地觀光休閑游、歷史文化體驗游、大湖水面親水游、特色節事慶典游。
2.5.2 社區共建 一是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建設讓社區受益。太平湖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所有項目投資總額為16.39億元。這些資金的投入,一方面大部分轉化為社區居民的勞務收入,增加了沿湖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巨量項目資金投入,刺激了當地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二是沿湖鄉鎮參與旅游開發。沿湖鄉鎮社區依托濕地公園,通過濕地觀光,戶外拓展,濕地攝影,觀鳥活動,發展旅游業。旅游從業人員達1 000多人,星級農家樂13家,接待游客80萬人次,實現年旅游收入近億元。三是社區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有機農業,一方面有效減少了傳統農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建設生態經果林示范點,生態茶業示范園,中藥材基地,毛竹基地,吊瓜產業基地等一批農村生態示范基地,實施“名茶富鄉”戰略,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
3 主要做法和經驗
3.1 黨委政府支持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及驗收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統籌協調,組織調動各方參與。為了迎接國家專家組的驗收,專門成立了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驗收工作領導組,成員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和沿湖鄉鎮負責人,抽調人員組成專門驗收辦公室,負責申報驗收工作。二是制度保障。為規范濕地公園的保護與管理工作,黃山區政府頒布了《安徽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對濕地公園的范圍、管理機構、工作職責、運行機制、規劃與建設管理、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濕地公園管理處制定了《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崗位職責》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措施有力。依據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標準和濕地公園規劃,對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工作進行細化分解,明確責任部門(鄉鎮)及責任人,限定辦結時間,并將此項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進行督查,由區委區政府分管領導帶隊,定期開展工作督查并進行通報。四重視建檔管理。通過文字、圖表、視頻及時記錄建設成果及過程,形成前后對比;鳥類監測、野生動植物監測記錄完整齊全,保持監測資料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全面收集空氣與水質資料、水情水文資料、氣象資料、土壤資料等。規范建檔,做到“收集完整、真實有效、保管安全、查閱方便”。
3.2 獲取專家指導 濕地的保護、恢復與監測專業性強,必須得到濕地生態方面專家的指導。為此我們積極爭取省廳濕地保護中心、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南京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黃山學院等單位專家們的支持,多次邀請專家現場指導,重點指導監測工作及建檔,路線規劃,亮點設計,驗收申報文本的編纂。
3.3 重視營造氛圍 注重營造濕地生態科普宣教氛圍。一是在高速及省道沿線和重點區域設立大型的公益性濕地宣傳牌和標識性建筑;二是重視科普宣教場所建設管理;三是開展愛鳥周、濕地日、濕地騎行、濕地攝影、知識講座等系列濕地專題活動;五是建設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官網和濕地中國太平湖濕地公園子網站,利用現代網絡媒體開展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