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聯系采訪東北師范大學王樹才博士,他說自己只是普通海歸一枚,沒有什么可寫的。當我們一再強調本期特刊的目的就是要采訪報導一些普通的海歸科研工作者,他才勉強同意,向我們講述了他從事植物科學研究工作的經歷及心路歷程。
選擇從事植物科學研究,僅僅是愛好使然
按照王樹才博士所言,從事植物科學的研究,僅僅是在各種機緣巧合下的水到渠成。如果一定要說有什么誘因的話,也許是愛好使然。
雖然今天農村已經成為許多城里人向往的地方,考大學也不再被認為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唯一方法,但對于一個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農村娃”來說,不論是從老師那兒,還是父母及親戚朋友那兒,聽得最多的就是“考上大學才可以跳出農門”、“考上大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之類的話語。在那個高考還要預選、大學錄取率極低、畢業包分配、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年代,事實也的確如此。也正因為如此,當王樹才被南京農業大學錄取時,親戚朋友講得最多的話是“怎么跳出農門,又進了農門?”
也許是因為那時的信息不夠發達,連老師對于大學專業的選擇都很難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也許是自小喜歡養花弄草,王樹才在填報大學專業時選擇了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現園藝學院)的觀賞園藝專業。毫無疑問,四年的大學學習為其所從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王樹才并非是從大學開始就決定自己將來要從事科學研究。恰恰相反,現實因素在他的考慮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考慮到父母負擔過重,本來準備直接考研的他決定先工作。而當時的選項之一就是直接留校在院里做教師,可他覺得大學畢業就要去教大學生心里沒底,最終選擇了留校在研究生處(現研究生院)從事學籍管理工作。很快,王樹才就發現那種朝九晚五的工作并非自己喜好。三年后,通過全國研究生考試,他如愿成為農學院周燮教授的一名植物生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植物激素的免疫檢測工作。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王樹才感覺自己非常喜歡、也比較適合從事科研工作,因此在1997年碩士畢業后,他決定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但由于不符合有關規定,學校建議其先留校工作,兩年之后再報考博士研究生。這期間,周燮教授將其送到中國科學院發育所(現遺傳與發育所)金振華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也正是在那兒,王樹才首次接觸到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兩年后,因為周燮教授退休,不再招收研究生,王樹才選擇師從理學院(現生命科學學院)徐朗萊教授,攻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并在攻讀博士期間,被選派赴日本香川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其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發表在Plant Science、Plant Growth Regulation和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等SCI雜志上,那時國內還沒有將SCI文章作為考核指標,而高校能夠發表SCI論文的實驗室也并不是很多。
留學美、加,研究興趣漸濃
2002年博士畢業后,本著“到外面看看”,接觸一些植物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為自己將來的研究找方向的想法,王樹才選擇了出國留學。沒想到的是,這一呆就是9年,直到2011年受聘“東師學者”特聘教授回國工作。
在國外留學期間,王樹才博士先是進入美國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生物化學系的Tom Guilfoyle教授實驗室,從事生長素響應因子在生長素信號轉導中的作用的研究。3年后,為了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研究領域,他又選擇到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先后在Jin-Gui Chen和Carl Douglas教授的實驗室工作。研究工作也不再是指定課題,而是按自己的興趣,以轉錄因子為核心,結合實驗室的課題自選。
在留學期間,王樹才博士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建立和完善了帶有內源生長素報告基因的原生質體轉染系統,用其研究了生長素響應因子在生長素信號轉導中的作用,發現生長素響應激活子對生長素響應基因的激活依賴生長素,但油菜素內酯可以增強生長素的作用,加深了我們對生長素信號轉導的認知。再如,利用正向和反向遺傳學技術,克隆了全新的編碼單一R3 MYB轉錄因子的基因--TRICHOMELESS1 (TCL1)。并證明TCL1可以通過直接抑制R2R3 MYB轉錄因子基因GL1的表達而起作用,修正和補充了多種轉錄因子協同調控植物表皮毛及根毛發生的模型。此外,王樹才博士還鑒定了一個新的轉錄因子家族--擬南芥卵形蛋白家族(AtOFPs),發現AtOFPs是轉錄抑制因子,能夠從多方面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相關研究成果被先后發表在Plant Cell、Development、Plant Journal及New Phytologist等植物及相關學科的主流SCI刊物上,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也使王樹才博士的研究興趣越發濃厚。
歸國工作,專心于研究生培養
如前面所述,王樹才博士畢業后之所以選擇了出國留學,其目的只是“到外面看看”,接觸一些植物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為自己將來的研究找方向。所以他一直關注能夠回國工作的可能機會,希望用己所學,為國家培養新生代科研力量盡力。
2010年的中秋節前,在入選福建省“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并參加了授獎儀式后,王樹才博士到東北師范大學拜訪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寶教授。經過一番長談,王樹才博士決定加入其研究團隊。在劉寶教授的大力推薦以及院所各級領導的支持下,王樹才博士獲聘“東師學者”特聘教授,于2011年4月正式全職回國工作。同年,他又入選“吉林省引進百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然而,由于評選時對于研究成果要求的改變,以及面對越來越多的優秀科研人才的競爭,王樹才博士在申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及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時接連失利。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研究興趣和熱情。
“盡人力,聽天命”,這是王樹才博士常對研究生講的一句話。他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凡事要盡己之力,盡力了也就心安了,但盡力之后如果還是沒有取得成功,就要接受事實,迅速調整心態,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他是這么講的,也是這么做的。因此盡管由于實驗室空間及儀器采購等原因,其研究的開展差不多是在歸國一年之后,但在劉寶教授及院所有關領導的支持下,王樹才博士最終還是成功建立了植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繼續其轉錄因子對激素信號轉導及植物生長發育調控作用的研究。
王樹才博士回國后已先后招收研究生20余名,其中已畢業的有10余名。值得一提的是,王樹才博士非常注重對研究生的培養,對他們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從其實驗室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也大都發表了第一作者的SCI研究論文,其中一篇發表在Plant Journal上的文章還被Faculty of 1000推薦閱讀。王樹才博士也非常注重國際合作交流,先后多次參加國際生物學大會、擬南芥國際大會等相關國際會議,并同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美國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University of Michigan及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一些實驗室建立有長期的合作研究關系。除自己定期到有關研究室進行合作交流與研究外,還選派自己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到國外有關實驗室進行聯合培養。也正是由于其對于科研的熱情以及對研究生的嚴格要求,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王樹才博士實驗室發表的SCI研究論文有26篇,其中20篇其作為通訊或第一作者的論文影響因子累計就達80。
盡管如此,王樹才博士還是很有危機感。由于其實驗室的研究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而基于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純理論研究申請基金的難度越來越大,王樹才博士現在已將研究重心逐漸向番茄、大豆等經濟作物傾斜。我們期望王樹才博士能夠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也希望我們國家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像他這樣能夠靜心于科研的普通海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