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金鎮++杭程++馮子書++蔡曉雪++陸佳渙
摘 要:供給側改革新政策的提出,掀起了一陣關于各產業供給側的討論熱潮。本文將針對農產品供求信息資源,系統地分析當下農產品信息資源的來源,并以此為基礎,結合信息資源的相關理論,對每一信息端進行細致的闡述,最終提出基于信息資源角度的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產品;信息資源
0 引言
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第一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概念。“供給側”迅速成為各個媒體和社會輿論中的熱詞。作為我國第一產業的農業更是在此背景下備受關注,眾所周知,農產品生產并非越多越好,當農產品供大于求時,則會造成農產品庫存過剩,這無疑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正是在于圍繞消費者需求開展生產,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質量和效率,讓農產品在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求,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可見,供給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為農產品發展提供了一個新契機。供給側指的是勞動力、土地、資源、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有效供給和利用[1]。而信息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與各個生產要素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其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更是在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1 農產品供給側信息資源模型的構建
農產品信息主要包括農產品的價格、品性、產地、規格、質量、市場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農產品流通信息主要指與農產品生產、經營、銷售有關的一切消息、情報、數據、資料等的總稱,是農情和商情的綜合反映[2]。由此可見,農產品信息豐富多樣,其供給側改革不應該只著眼于農產品供給端與農產品消費端之間的聯系,同時應該考慮農產品信息反映端和農產品供給端的聯系。因此構建農產品供給側信息資源綜合模型,如圖1所示。
模型中農產品信息反映端并非指特定的某一終端,而是指有關農業信息傳播的渠道,如農產品專業網站、農產品電視頻道以及相關的報紙期刊等;農產品供給端則主要指農村地區的農戶;農產品消費端側重為對農產品質量高度重視的中高端消費者。
在農產品信息反映端上,集中了有關農產品的政策信息資源、專業信息資源及部分市場信息資源。供給端從該信息反映端獲取專業權威的農產品信息,本文將該類信息定義為“農情”。
相較于信息反映端,農產品消費端則直接面向消費者,其信息資源專業度不高,但其更直觀地獲取消費者的需求信息及消費者的反饋意見,能更靈活準確地契合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支持農產品個性化定制的有效途徑。本文將該類信息定義為“商情”。
無論是商情還是農情,都無一例外地體現著農產品信息資源的某些特性:共享性,人們對相關農產品信息資源加以利用時,并不存在顯著的競爭關系,也即不會因為一部分人利用的信息資源多了,其他人就只能少利用甚至不利用相關的信息資源,只是人們獲取相關農產品信息資源的渠道上有所差異繼而導致農產品信息查全率和查準率不均衡;時效性,這是農產品信息資源與其他資源的顯著不同之處,農產品的信息資源傳播必須符合農作物的時令,即時的農產品信息資源才更具備其使用價值;駕馭性,即信息資源具有開發和駕馭其他資源的能力,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信息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土地、勞動力等各類資源的利用,農產品信息資源的駕馭性使得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對資源整合和有效利用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
1.1 農情端信息資源
農產品供給端對農情端信息資源的獲取,仍符合信息資源獲取的一般規律。筆者結合農產品信息資源檢索模型將其闡述如下,供給端檢索到的信息資源只能占到所有資源的一小部分,且其中包含誤檢信息。漏檢率和誤檢率在信息資源傳播相對落后的農村顯得尤為突出。
單一貧乏的農產品信息獲取渠道、缺乏相對專業的農產品信息檢索方法、農民信息意識淡漠及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等都是造成農情端信息資源搜集漏檢率和誤檢率偏高的因素。因此,成功實現農產品供給側改革,除了要求農情端提供的農產品信息及時、準確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結合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地區農民特點,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信息意識及農產品信息資源獲取渠道的易用性及專業性。
根據上面的論述,構建農情端信息資源檢索模型如圖2所示。
另外,各種形式(文字、聲音、圖像等)的信息不僅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可以通過生產使之增殖,而且是一種重要的非信息生產要素的“促進劑”,可以通過與這些非信息生產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其價值倍增[3]。當下網絡與手機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社交軟件形式多樣且其與用戶交互性的不斷提升,使得農民對網絡信息的獲取難度降低,接納程度提高,這為農產品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1.2 商情端信息資源
商情端提供直接未經加工的零次農產品信息資源,其直接面向消費終端。該端的農產品信息資源更加注重供給端與消費端的互動性,雙方的信息資源交流強于農情端。換言之,消費端在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今天,更希望獲得符合自己預期的高品質農產品,其與農產品供給端的信息交流主動性強。這與供給側方面改革最終也是在創造需求,是在解決需求的問題不謀而合[4]。也即其強調從供給側入手,支持農產品預售和個性化定制,解決人們對中高端產品和高品質服務的迫切需求。
從農產品供給端信息資源流通的角度看,信息不僅支配著農產品商情端的每一個環節,而且還影響著整個農業生態循環圈。其充分體現了農產品信息資源在使用與生產中的不可分割性。由此,構建商情端信息資源模型如圖3所示。
從農產品消費端信息接收的角度看,農產品信息資源存在以下特征:農產品相關信息資源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增加迅速、信息時效強,消費者為獲取更全面的農產品信息則需要瀏覽較多的農產品網站,費時費力;農產品的供求信息資源存儲分散,其信息資源往往分布在多個不同網站中,針對性強的信息資源網站相對缺少;同時,農產品信息計量格式和標準不統一,這使得消費者在選擇農產品時信息比較不便利;農產品信息資源大都為零次信息,整個農業生態循環圈缺少整合的農產品信息資源,消費者難以全面系統地得到有關農產品信息資源;再者,農產品供給側與農產品信息搜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消費者信息獲取的不準確性。
因此,政府部門在農民商情端信息資源的獲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為溝通農民和消費者的橋梁。政府相關從業人員對農產品信息資源準確度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其評價可從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對農產品信息進行橫向比較,即從不同的信息源獲得同一類別的信息;一方面從多種信息源搜集、分析同種農產品信息,了解特定農產品的生產情況,另一方面,調查消費者對特定農產品的需求情況,最終將信息整合反饋給雙方,促進雙方有效的信息溝通;二是對農產品信息進行縱向比較,即定期地、系統地搜集相關農產品信息,調查過去同種信息是否出現并和新獲取的信息進行比較評價,即以期總結農產品發展規律和市場需求規律,引導農民科學生產農產品。
2 對農產品供給側改革提出的對策
2.1 增強農民信息意識降低信息漏檢率
當信息被有效利用時才能體現其價值,而信息利用主體產生信息意識并為之開展搜尋工作則是信息利用及降低信息漏檢率的基礎。在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中,農民是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也是農產品信息的利用主體。因此,增強農民的信息意識在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中至關重要。一方面,讓農民充分意識到轉變傳統思維方式,順應時代發展,通過多種方式及時獲取農產品市場信息、惠農政策等與其緊密相關的信息資源,將大大減少農產品庫存、提高其農業生產效率進而增加其農業經濟收入;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對農村地區信息環境的搭建也極大程度地影響著農民的信息意識,如信息化平臺的構建,農民信息技能的培訓等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農民信息意識的產生。以此,讓農村地區農民在互聯網+大背景下逐漸形成“信息需求意識驅使,明確自身所需信息內容與渠道,有完善的信息基礎設備,熟練掌握信息搜集技巧,最終獲取信息”的有效信息獲取途徑,從而最大范圍內得到農產品信息,降低信息漏檢率。
2.2 提高供給側農情端信息資源的易用性
信息資源的易用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使用效率指的是現有生產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與其提供的人類滿足之間的對比關系[5]。農民總體文化水平低,在農情端信息資源的獲取上相較于其他用戶而言,更加受到易用性的影響。據CNNIC農村互聯網發展報告,截止2014年12月,農村網民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56億,相較2013年底增加了372萬,年增長率為2.4%。可見,農村地區農民對利用微信等即時通信獲取信息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因此,通過農民易于接受的平臺發布有關農產品信息,增強農民獲取農產品信息的直接性,將有效地提高農民對農產品信息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激發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作用主體的敏感性。
2.3 農產品供給側信息與地域特色相結合
當下人們對信息資源的要求不斷提升,多形式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對農產品信息的接受度,但消費者對農產品信息內容的重視程度遠超過其對信息傳播形式的關注。因此,農產品供給側信息資源的不同一性顯得尤為重要。也即當人們對農產品提出更多要求時,則意味著需要更詳細的、不同的信息,對原來的信息集合提供更多的拷貝是不能滿足上述需要的,必須有不同內容的集合,且集合中每一信息都具有獨特的性質。將農產品供給側信息與當地地域特色,文化傳統結合不失為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信息資源的興趣度和對信息不同一性要求的有效途徑。
3.4農產品供給側商情端信息分類規范化與個性化定制
互聯網上的農產品信息更新速度快、種類多,涵蓋了農業的各個領域。提高非專業人員對農產品信息資源的理解和有效利用,其信息分類須更加簡明規范。據此,學者嚴方提出了農業信息分類原則:科學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動態性原則,用戶原則及整體優化原則[6]。另外,在商情端,需不斷推動消費者和農產品供給端之間的直接主動交流,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滿足其對高質量農產品的個性化定制需求。由此推動農產品供給端對農產品的不斷改善,提供真正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從而最大化降低農產品庫存。
2.5 充分發揮政府在農產品農情端與商情端的服務作用
農業作為我國第一大產業,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扶助。政府在社會范圍內的影響范圍廣、力度強,消費者對其信任度高。通過政府建立農產品供給側與農情端、商情端之間的聯系,并將專業從業人員整合的信息反饋給雙方,將大大提升農產品供給側信息的有效傳播與利用。在農情端,政府應加強與農業有關部門的溝通,并定期定人地將相關信息以簡明方式傳達至農產品供給端。如政府從氣象部門獲取的及時信息通過公眾號、農村信息張貼欄等形式告知農民。在商情端,政府可將農產品供給側的第一信息點對點發送至消費者處。如浙江省農業廳利用微信幫助受臺風影響的果農銷售水果,大大減少了農戶的損失。
3 結語
供給側改革要求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夠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信息資源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從培養農民信息意識為始,結合時下互聯網背景與農產品供給端、消費者的心理特征,并提高農產品信息資源的易用性、規范性、趣味性,最后發揮政府在農產品信息資源傳播中的作用,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必將挖掘更大的市場消費潛力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農民經濟收入的顯著提高。
基金項目: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5R41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