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成
【摘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貧瘠等現象造成樹木很難生長,為了改善當地惡劣的環境,利用人工造林改善環境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方法。基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幫助林木成活率增高的目的,本文主要對造林技術進行分析,以期增加樹木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的成活率,從而達到對干旱地區地質環境進行改善的目的。
【關鍵詞】:干旱區;造林技術;成活率
【引言】
干旱、半干旱區域的生態環境極為惡劣,光熱資源豐富盡管有助于林木成長,而干旱、缺少水分、風沙肆虐、土層貧瘠、鹽堿程度高等,成為約束干旱、半干旱區域林木成長的各類元素。本文針對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要點進行了全面探究,以期對提高我國造林工作質量有所幫助。
1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的重要性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最主要的環境問題就是高溫、缺水、蒸散量大及少雨。在這種情況下,植被很難適應貧瘠的土壤結構與惡劣的氣候環境,因此成活率很低。為了推動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建設的進程,選擇合適的抗旱造林技術是發展林業的重要條件。通過適地適樹的原則,規劃水資源的利用,通過科學的造林技術手段,保證地區生物多樣性原則,吸收先進的抗旱造林技術與成果,保證造林工作的順利展開。
2提高干旱區造林成活率的施工技術
2.1雙坡面集水區造林
雙坡面集水區造林主要是利用兩邊坡上產生的經流水,給草地林地實現補給。要達到集水的效果,必須采取有效地整地方法,首先是按照4—5米的距離開溝,每條溝的深30㎝,并向溝兩邊翻土,然后將溝兩邊修建12—16°的邊坡,在溝內4—5米的間距壘一條高25㎝的橫埂,這樣兩邊坡地和兩個橫埂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雙坡集水區,將苗木在溝內種植。雙坡面集水造林,通常要提前一年將土地平整好,早春的時候及時播種,特別是像陜北地區屬于半干旱地區,降水分布不均經常發生旱災,常常影響早春播種,對植物生長非常不利。在造林的過程中,還要注意集水區的地表容易形成板結,溝底因為常年有經流水流過,所以板結層每年都在增厚,這回影響土壤的滲水性。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氣溫高,水分很快就蒸發了,很多經流水還沒有滲入土壤就蒸發了,所以在造林的時候,為了提高水的滲透性,可以將葦草放入植被坑內,增加土壤滲水性。
2.2容器苗造林技術
容器苗造林技術,即將樹種、林木栽入容器中進行培養。較裸根苗而言,容器苗在造林時間方面有所延長,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的概率。此外,容器苗造林技術在補植缺苗、增加林木抗逆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實踐證明,容器苗造林技術能夠促使苗木最大程度吸收、利用容器內的營養成分及確保苗木根系處于完整狀態。然而,此種造林技術存在著不可忽略的缺陷:容器苗造林技術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容器苗造林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區林木的抗旱能力、成活機率等。容器苗造林技術主要包括兩種方法:留袋造林、脫袋造林。留袋造林,即在造林過程中將容器缽體清除,植入樹穴的僅有容器壁、林木,采用回填方式壓實容器周邊土層。留袋造林對目標基地條件具有一定的要求:較大的砂石含量、瘠薄的土壤、松散的土質等。此種方法具備降低土團滲透率、保持土團完整性等優點,具備根莖引起林木死亡、根系生長受限、水分滲透造成袋容器袋內外水量失衡等缺點。脫袋造林,顧名思義,將培植苗木的容器整個去除,植入樹穴的僅有擁有完整根系的林木。實踐證明,脫袋造林技術應用范圍廣,降水量大、較好的立體條件、較大黏性的土質皆可采用此種方式。對于脫袋造林技術而言,其優點主要表現為生長迅速、成林快、生長空間大等;其缺點主要表現為土團極易破損等。由此可見,在開展造林工程之前,相關單位應組織造林人員進行培訓,以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森林資源政策,進而為人民謀福祉。
2.3秋灌造林
干旱半干旱區域的沙地水的應用效果不佳,引水澆灌難度大、農林用水沖突加劇。然而,農業用水通常在春天以及夏天較為緊缺,秋后供水緊缺的情況有所減輕。這個階段,能將一些水引進沙地,營造旱生植被。秋灌造林通常在土層入凍階段實施澆灌,來年春季土層解凍后才進行造林工作。秋灌準備階段,應清洗引水渠,并實施整地作業。整地作業通常是作畦或挖溝,作畦應用在平實的土層;挖溝則用在地勢較為復雜的土層。畦寬度在3-10米,挖溝間距在4-5米。畦上漫灌階段,水消耗量達到1000-1400m3·hm2,灌溉溝渠時水消耗量達到750-900m3·hm2。
2.4高桿造林
高桿造林是陜北地區常用的一種造林方式,特別是對那些耐旱、耐高溫、對牲畜威脅小的林地,防風固沙造林效果特別明顯。高桿造林一般采用萌發力強的楊柳。高桿一般都是生生長了3—4年的粗壯枝干,枝干長度2.5-4m,小頭粗3-4cm,大頭粗4-6cm。同時,為了提高樹木的成活率,高桿必須在清明節之前砍下,然后將大頭浸入水中,清明節以后,天氣暖和了,再把枝干散開浸入水中,大概浸泡25—35小時,讓它充分的吸收水分,直到樹皮呈現白色或者淺黃色,將樹木取出來進行移植。
2.5加強林區造林經營維護工作
在林木栽植后,要對林木進行充分的經營維護工作。在苗木栽植后要定期對苗木進行水分的補充,以此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同時,還可以在苗木栽植后應用保水劑,以此提升其成活率。實踐證明樹木根系可直接吸收保水劑中的水分,以此滿足自身需水情況。此外,可采取薄膜覆蓋方式,在苗木栽植澆水后,在苗木周圍采取薄膜覆蓋的方式以防止水分的蒸發。
結語
綜上,干旱半干旱區域的地理條件復雜,因此必須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采用不同的治沙造林技術;如此,才能夠提升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質量。而大部分治沙造林技術的使用,都體現了當地的氣候特征,如何調整氣候與栽種的關系,是一門學問。
【參考文獻】
[1]李龍,高文彬.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07:33.
[2]馮凱,韓云海,王丙辰等.防沙治沙造林技術措施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5,(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