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松+舒鵬+王碩
編者按: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哪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人的性情。
中國畫的民族審美特征,是中國畫的本質特征和生命線。中國畫凝聚了數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藝術的成分,作為中國人審美心理的一種最獨特、最合適的表征,對整個東方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深遠的影響。它歷史的和現實的存在意義,全部在于它是東方的,中華民族的。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中國大地山川的雄偉與秀美,同時又反映和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傳統思想,為我們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近百年來,眾多山水畫大家在繼承和變革山水畫傳統基礎上取得的成就,說明山水畫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中,仍然富有強勁的生命力。而我國現代著名的山水畫畫家杜中良先生,卻堅持認為繼承傳統,就是要保留中國畫藝術本質的民族審美特征。他還以此為基礎,充分運用現代美學意識與繪畫技術,創造了獨特的中國山水畫風格。
縱情山水,將傳統與現代之美融合
杜中良,筆名漢華,男,生于1950年,山東菏澤市人,我國著名山水畫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師從當代國畫名家姚治華先生,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期從事中國畫“山水”的研究工作,兼通花鳥。現系中國孔子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英國牛津藝術學院教授 研究員、濟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學研究員。
在多年的山水畫創造中,杜中良先生深刻領悟到,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精神,不是機械的模仿自然,也不是按照前人的模式亦步亦趨,而是體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原理,寫客觀自然在心中引發的詩意。因此,他始終堅持“師古人,師造化”的傳統,吃透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精神,熟練的掌握筆墨技巧,然后施展自己的才能,有所作為。
于是,先生一方面潛心研究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力學“四王”旁通“二石”上朔王蒙、倪贊、趙松雪諸家、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功力扎實深厚,且胸藏前人名圖勝景、畫意詩情,信手拈來,變成佳作。另一方面他堅持以造化為師,廣游祖國的名勝古跡,麗水雄山,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體會、寫生,重點研究山、水、樹木的形成規律,捕捉自己面對自然景色的新鮮感受,訓練自己的取舍能力和組織畫面的能力。然后在直面自然中捕捉靈感、提煉形成、發現美感、錘煉筆墨,這使得他的作品洋溢著清新的感受和生命的氣息,同時他有十分注重對大自然的認識和領悟,使客觀物象通過心靈的輟取而升華為“心象”正是這一感悟,遂使得他的作品不僅表現出“實象”的自然美,更表現出“心象”中的自然美。
在此基礎上,先生認識到筆黑技法是構成作品血肉的實際因子,因此除了消化傳統技法的,他還不斷摸索、構建出自己的表現方式,其特色是內斂而不僵硬,寧靜而有張力,虛幻迷離的淡山遠云,蒼茫錯列的山嶺樹叢,色皴點染,見筆見墨,運用潑墨積墨,使畫面靈動穎脫,秀韻清幽,既為山寫“骨”又為山傳“神”這種有控制的張力或有張力的內斂,力求通過精微的筆墨形象,來昭示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的內涵。
如今,歷經數十年的研究實踐,杜中良先生在畫作中創新用墨用筆,注重書法在筆鋒的使轉、提按的變化、纖儂的行跡,注重畫法中點、勾、勒、掃、皴、擦、染等筆法的轉換,詩書畫印,渾然一體。先生把皴、擦、點、染等法,層層渾罩,意在筆先,墨韻奇妙,濃淡適宜,氣勢相交,純樸天真、瀟灑得意、沛然得氣、縱橫得機,畫作直追逸晶境界。
細觀杜中良的山水畫作品,可發現是典型北派山水,質直而厚,方峻嚴整,不以小巧勝、而憑氣勢出,既有堅實、豐富、傳統的功底,又吸收了現代美學意識繪畫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山水畫風格。作品整體輝宏雄壯,氣勢磅礴,蒼潤大方。色彩層次豐富、厚重,筆墨穩健,而韻味濃。用筆、用墨、用色、氣象獨特。山石峭壁、流水潺潺、煙云飄渺,如仙境―般,無一不從心靈而出,凡觀者極易產生共鳴。先生以其曠達沛然的胸襟,堅實豐富的傳統功底,表現了現代美學意識與繪畫技術, 帶給人一種深遠意境及視覺效果,并隨詩意進入高雅之感,創造了獨特的中國山水畫風格。
淡泊名利,卻結的桃李滿園
杜中良先生一生縱情山水,淡泊名利,但卻無法阻擋豐碩果實的取得。如今,已經被授予中國實力派百杰畫家、一代名家、中國藝術家英才;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中國書畫市場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等榮譽稱號、山東省最具收藏價值書畫名家等諸多榮譽的他,曾在北京市、南京市、天津市、廬山市、菏澤市牡丹園及韓國仁川市等多地舉辦個人畫展,多次獲獎:“民族杯”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大獎賽中獲金獎;“廬山杯”全國第四屆書畫大賽金獎,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全國書畫展一等獎,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展一等獎,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特別金獎;第二屆海內外名家大展賽中獲金獎,第五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獲創新獎。2011年出版大型個人專輯《杜中良國畫作品集》。他的作品曾被中國書畫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美術報等多家報紙和電視報道,被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團體、組織、名人和國內多家企業、單位及個人、藝術館等收藏。
另外,杜中良先生作品還先后入編《中國美術年鑒》《新中國美術家大典》《中華名人大典》、《共和國名人大典》、《中華書畫傳世寶典》、《強國豐碑》、《當代中國實力派文人書畫作品集》、《藝術中國》、《一代名家》、《當代中國杰出書畫創作精典》《第二屆海內外名家精品集》、《畫壇里程碑》、《祥和中國》、《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收藏大典》、《中國學術大百科全書》、《世界人物辭海》、《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六十多部書畫大典,成為現代山水畫領域的一代宗師。
但這些榮譽的取得并不能阻止先生追逐心目中的真善美的步伐,細心留意觀賞先生的山水畫,你會發現,嵐氣、霧靄、瀑布、靜水、河流這些素白的“活眼”形成回環型的流動圈,氤氳飛揚,似悠揚飄忽的牧笛聲由近及遠,縈繞連綿,令人神往,思緒萬千;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作品《古亭圖》畫面繪群峰聳立,山勢高峻,遠山以淡墨繪出,當中一古亭突出,山谷飛瀑如練,直落千尺,山下空朦一片,襯托出怪石嶙峋的崗丘,丘上雜樹叢生,山腳流水潺潺,整幅畫造型峻巍,筆墨醋暢。《春韻》近處蒼松翠綠,高遠處萬山重疊,蔥蘢無際,云霧潦繞于山間,崇山峻嶺綿亙千里,更有小橋流水,鄉野村落點綴其間,不但充分體現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并讓觀著體會到滿目春光的意境。杜中良先生的作品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他作品中的筆墨之間,氣息之間與意象結構之間的文化傳統的深深印跡,在還原古典山水的重巒疊嶂,煙鎖云斷的氣象中,透視出一種當代人的觀照視覺。看得出他一直努力的把古典的圖式,傳統的筆墨符號與自己現實相契合,追慕傳統的境界,獨鐘傳統筆墨,沉醉于山川煙云之間。
杜中良山水畫更因其獨特的韻味得到眾多書畫大家的謬贊,被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評價為“杜中良追求的畫境特色是以情造境,情趣橫生。在虛心學習荊浩、關仝、李成、范寬、八大、石濤、吳昌碩,齊白石、朱屺瞻等大師藝術的基礎上,張揚出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中國著名書法家、國畫家、中央美院教授、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校長姚治華大師認為“中良能夠不為世俗所動、甘于寂寞耽于畫界真修的學子之一。杜中良的作品傳承了中國北方山水畫的精髓,畫作大氣磅礴,具有了自己的風格,繼續努力,前途不可限量。”并專為杜中良藝術研討會題詞:“功夫在畫外,覓藝苦行中。柳宗元詩云,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著名藝術評論家郭帆、辛民為其撰寫評論,評價其作品“敦厚偉岸,方俊嚴整”、“放筆抒懷,直取山河魂魄”。
標新立異,在真知灼見中彰顯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的未來走向一直備受關注,杜中良先生根據自己的長期實踐,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先生畫風源自北派山水的開山鼻祖荊浩、關仝、李成等大師,但其善于脫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他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從傳統中國畫浚源,結合現代世界的發展趨勢,確定新的突破方向。不論怎樣變化,詩書畫印這些中國符號,必須發揚光大。為此,他提出了中國畫發展方向的四大創新理論:思維方式的創新;理論研究體系的創新;表現形式的創新以及秉攻并蓄的多元化創新。
“不識規矩門外漢,泥于窠臼是半殘”,在我國美術史上有諸多畫家、理論家、書法家、篆刻家兼具一身,率先提出帶有原創性、本體性意義的繪畫理論或主張。而今,中良先生在詩書治印方面,亦卓有成就,并在畫論、書法、詩詞、治印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到的風格。他主張藝術是相通的,藝術創作應是創新舉措,沒有新意的雷同之作,便沒有存在的價值,正所謂“同則無繼”。創新性思維,必須是定位于人們的普遍的思維規律和價值大框架基礎上的突破性舉措。“創新”是“完善”和“發現”的過程,是繼承中的“革新”和“批判”。未來,他將繼續秉承著這樣的創新理念,為中國國畫的傳承發展繼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