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自古文史相通,語文和歷史學科的聯系緊密,在高職院校不開設歷史課的情況下,采用合適的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歷史知識,無疑是一種有益的輔助。本文試就運用歷史知識于高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策略和要求作相應闡述,以期促進高職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語文歷來是中華文化流傳至今的重要載體。然而,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卻一直處于較為薄弱的狀態。原因有二:一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語文素養較低,普遍對語文不感興趣;二是高職院校的教師授課方式與普通中學無異,采取灌輸式教學,讓學生備感枯燥,更加不愿意學習語文。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是需要我們關注的課題之一。
語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很多領域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其中與歷史的關系最為密切,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語文中包含有很多的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歷史事件等,而我們悠久歷史的傳承也是通過語言和文字來實現的。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適當地引入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溝通師生感情,活躍課堂氛圍,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而如何做到這一點,則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運用歷史知識于高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一)從課程定位看
語文是五年制高職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高職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宗旨,是學生學好專業課程,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創新能力的基礎;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樣的定位無疑使語文這門學科必須跨領域學習,而相關的歷史知識和語文教學的組合則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二)從課程設置看
高職院校開設的基礎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等,而唯獨沒有歷史課。相對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知識面比較狹窄,歷史知識貧乏。如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穿插講授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等,既可以增加課堂的知識量,也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填補歷史課的空缺。
(三)從課程關系看
語文與歷史兩大學科的關系源遠流長,我們常說的“文史相通”就是這個道理。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歷史知識,這些歷史內容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素材,為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全面提升語文素養起到重要作用。
二、將歷史知識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以史導入,探知背景
任何時代的文學作品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必定與那個時代的歷史息息相關,在講解一篇文章之前,語文教師一般都要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便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魯迅的文章就是其中的典型。《高職語文》中幾乎每一冊都有魯迅的文章,有的是雜文,有的是小說,而他的文章中有很多語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如果拋開時代背景去講解,學生完全無法理解。如《高職語文》第三冊就選取了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主要是關于在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中受害的劉和珍的事跡。在講解這篇課文之前,首先要對當時的背景即三·一八慘案發生的前后過程進行介紹,明確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中國現狀,從而使學生更加明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劉和珍這位愛國青年犧牲之后,那些反動文人學者竟連死者也不放過,惡語中傷,這讓魯迅先生十分憤怒,進而于同年4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如果沒有這些歷史知識的幫助,很難讓學生理解作者貫穿全文的深切的悼念與批判相結合的激憤之情。
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如果僅僅就其文章而言,學生很難理解游覽于如此賞心悅目的美景中,怎會生出苦悶彷徨的心境。如果在講解課文之前教師首先導入本文的寫作背景:“蔣介石于1926年發動的‘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1927年發動的4·12反革命政變,導致整個中國被白色恐怖籠罩。朱自清作為愛國的知識分子,既不滿黑暗的現實,又苦于尋求不到改變現狀的辦法,因而為排遣內心的苦悶,在一個月夜獨游荷塘。而文章便是他內心情感的流露。”還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作于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1925年,當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經在廣州正式成立。毛澤東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這年10月,毛澤東從韶山前往廣州創辦全國農民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豪放詞。如果沒有這樣的背景介紹,很多學生難以將詞的上下闋聯系起來,理解上很容易有偏差。
諸如此類的文章還有許多,不再一一列舉,據此可看出,像這些帶有明顯時代特征的文章,在課前將那段歷史的來龍去脈呈現給學生,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能增強對學生的歷史觀教育,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歷史。
(二)課堂穿插,活躍課堂
語文課對很多高職生而言可能是較為枯燥的一門課程,特別是一些文言文,由于文言文基礎知識薄弱,滿堂灌式的講授方式完全行不通。要想讓學生較好地掌握文章內容,將歷史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不失為一個有效途徑。例如《鴻門宴》一文,一字一句地翻譯這篇課文,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用講故事的方式去講述楚漢戰爭,從秦末農民起義開始,著重講述劉邦能在楚漢戰爭中以弱勝強的原因,項羽怎樣由一個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淪落到烏江自刎的過程。這樣的講述不僅可以有效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更愿意去探究這段歷史,更能讓學生由史入文,在弄清歷史的基礎上重讀這篇文章,事半功倍。
再如蘇洵的《六國論》,在講到“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時,可以穿插講解荊軻刺秦王的典故,這樣的歷史故事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給沉悶的文言文課堂注入一枚“強心針”。
當然,語文教材中遠不止文言文,還有許多其他體裁,如詩歌、應用文、議論文等,不論什么類型的文章,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授課過程中適當穿插相關的歷史知識、歷史典故,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主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勇于探索,不斷學習。
(三)課外讀“史”,探究學習
課堂內的授課時間畢竟是短暫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內容必然也極為有限,如果能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去學習,必將成為課堂的有效輔助。但是,如果讓學生在課下去看語文課本,這顯得不太現實,不妨試著讓學生在課外多涉獵一些歷史佳作,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有較為流行的一些歷史小說,如《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國》等,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讀史,從歷史中感受朝代的更迭,動蕩年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歷史人物的性格等,這種文與史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更能提高他們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所讀史書進行討論,不僅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增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一種讀書論書的良好習慣。
三、運用歷史知識于高職語文教學的要求
在高職語文課堂運用歷史知識是有原則、有限度、有要求的。首先主角是語文課堂,配角是歷史知識,不能主次不分,喧賓奪主,如果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就本末倒置了。其次,也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需要運用歷史知識,在穿插歷史時,也應思考如何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去審視、分析歷史知識,如何在引用過程中更好地切入主題,從而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爭取做到少而精。最后,能在語文課堂上恰當、熟練地運用歷史知識,對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語文教學能力,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掌握扎實的歷史知識,掌握相應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在運用時游刃有余。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融史入文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從課堂內和課堂外去探究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有效地將歷史知識合理恰當地融入語文課堂內。當然,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和上進心,要有對教學的熱愛和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充電,補充必要的歷史知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切實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