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芳
摘要:目的研究穴位注射治療延髓梗死并頑固性嘔吐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科收住院的經核磁共振確診為延髓梗死并頑固嘔吐的12例住院患者分為西醫治療配合穴位注射的治療組和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每組均有6例。比較治療2個療程后嘔吐的改善情況以評價臨床療效。結果經治療,治療組治愈5例,顯效1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治愈0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50.0%。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穴位注射治療延髓梗死并頑固性嘔吐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嘔吐癥狀,值得推廣。
關鍵詞:穴位注射;延髓梗死并頑固性嘔吐;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3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1-0111-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因飲食、精神、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腦血管意外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而作為生命中樞的延髓梗死尤為嚴重地威脅著患病人群的生命安全,該病致殘率、死亡率極高,是人類的一大殺手。延髓梗死后并發頑固性嘔吐的風險高,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需加強干預。本研究對穴位注射治療延髓梗死并頑固性嘔吐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科收住院的經核磁共振確診為延髓梗死并頑固嘔吐的12例住院患者分為西醫治療配合穴位注射的治療組和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每組均有6例。所有患者符合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西醫內科學》第七版相關診斷標準[1]。其中治療組6例,女2例,男4例;年齡為30~60歲,平均年齡44歲;對照組6例,女3例,男3例;年齡為32-62歲,平均年齡45歲。2組患者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組間比較有可行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純西醫治療,方法為吸氧、胃管留置、擴張腦血管、抗凝、清除自由基、營養腦細胞及對癥、支持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方法如下:用0.9%生理鹽水20 mL+維生素B6注射液100 mg(或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10 mg+維生素K3注射液8 mg用皮試針頭抽取后分別注入膈腧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合谷穴、每穴注入約0.3~0.4 mL,深度為2 mm~3 mm,注射后用紅外線照射所注穴位20 min予改善血循環,促進藥物吸收,隔3天注射1次。
1.3統計學處理方法SPSS21.0軟件統計本研究數據,臨床療效以%表示,屬于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P<0.05。
1.4療效標準比較治療2個療程后嘔吐的改善情況以評價臨床療效。①治愈:嘔吐消失、無吞咽困難、嘔吐無反彈,飲食正常;一般情況及精神尚可。②顯效:嘔吐偶發、無吞咽困難,飲食基本正常;一般情況及精神尚可。③有效:嘔吐、吞咽困難明顯改善,飲食較改善;一般情況及精神稍差。④無效:嘔吐、吞咽困難無改善,不能進食或食入即吐;一般情況及精神差,形體消瘦,仍需留置胃管[2]。
2結果
經治療,治療組治愈5例,顯效1例,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50.0%。2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延髓是生命中樞,掌管著機體的各種生命活動和生理機能,由延髓發出的植物神經支配著很多臟器、器官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喉頭、食管、胃,嘔吐、吞咽及唾液的分泌需要延髓存在來完成,當延髓梗死時,就失去對喉頭、食管、胃的生理功能的支配,并發頑固性嘔吐、吞咽困難、食入即吐、日久不能進食、營養不良,最終導致多臟器衰竭而死亡[3]。
延髓梗死并頑固性嘔吐治療極為困難,經過多年臨床驗證,該病純西醫治療幾乎無效。本研究2組患者多數是由上級醫院治療無效轉入本科及在本科予純西醫規范治療2~3個療程后無效的患者。筆者通過多年臨床探研,運用穴位注射治療6例延髓梗死并頑固性嘔吐患者。祖國醫學認為,頑固性嘔吐是因邪氣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筆者穴位注射中取穴膈腧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其中,膈腧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第十七穴,是八會穴之血會,可治療胃脘脹痛、嘔吐、呃逆等上逆之證;中脘穴為奇經八脈之任脈,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可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對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等消化系統癥狀有奇效;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之功,經穴位注射可促進胃腸規律蠕動,減輕嘔吐癥狀;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可發揮鎮痛、調理腸胃之功[4]。
而穴位注射藥物則選用維生素B6、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等,其中,維生素B6包括吡哆醛、吡哆醇、吡哆胺等,而磷酸吡哆醛是眾多轉氨酶、脫羧酶的輔酶,在氨基酸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對促進谷氨酸脫羧有幫助,可促進γ-氨基丁酸生成。而γ-氨基丁酸是一種大腦內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可以抑制嘔吐,因而臨床常用極高劑量維生素B6預防及治療手術、化療等治療后嘔吐現象,有良好的安全性。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具有外周抗M膽堿受體作用,其對胃腸道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可有效抑制胃腸道平滑肌蠕動,抑制消化道腺體分泌,對止吐也有良好的作用。
另外,在穴位注射后輔以紅外線照射穴位,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提高治療效果。
經干預,其中1例患者只注射1次后嘔吐即止,自動出院后多次隨訪嘔吐未發;其余患者注射2~3次后治愈。穴位注射療法大大縮短了該病的療程,降低了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生活質量。綜上,穴位注射治療延髓梗死并頑固性嘔吐收奇效,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隆棣.西醫內科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劉增慧,肖揚,蔣祖軍,等.足三里穴位注射異丙嗪治療血液系統腫瘤化療后頑固性嘔吐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1,32(13):1769-1770.
[3]黃和濤.中藥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嘔吐驗案一則[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7):66.
[4]何梅雅.氯丙嗪內關穴注射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45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11):825.